三絕碑

臨潁三絕碑

三絕碑即《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位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的漢獻帝廟內。《受禪表》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隸書陰鐫

簡介


內容首先闡明禪讓乃自古之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將軍固請下,他“回師千慮,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陽(今繁城鎮)築靈壇舉行受禪大典。《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32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額篆書陰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陰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內容為魏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稱道“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敬天命以固請”。漢獻帝讓位曹丕代漢乃天命所歸。奏章前後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職名。兩碑均系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絕,即文表絕,書法絕,鐫刻絕,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歷史典故


公元220年,曹丕在許昌以南的繁城築受禪台,並舉行受禪大典,正式代漢稱帝。台前立有兩碑,見證了漢魏政權交替這一歷史史實。這兩通碑分別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受禪表》碑,兩碑並稱“三絕碑”。
曹丕代漢稱帝,是漢魏之際發生在許都的一起重大歷史事件,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唯一一次不發生戰爭和流血,和平過渡式的政權交變。
公元220年(建安25年),曹操病逝后,曹丕繼位魏王。他暗中指使一些官員製造輿論,說以魏代漢乃天命所歸,脅迫漢獻帝讓位。一時間滿城風雨,議論紛紛,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於同年十月,在受禪台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禪讓而稱帝,是為魏文帝,從而結束了兩漢400多年的統治,真正開始了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許昌“三絕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三絕碑”,它不僅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重大的書法藝術價值。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32米,圭形有碑穿,碑額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陽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內容為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前,列“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亭侯臣朗”等46人的名字。奏章后所列人名與前同,但省其官爵,奏章稱道“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敞天命以固請”,說漢獻帝讓位,曹丕代漢乃天命所歸,故又名《勸進碑》。《受禪表》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隸書陰鐫,首先闡明禪讓乃自古之美德,“上稽儀極,下考前訓,書契所錄帝王遺事,義莫顯於禪德,美莫盛於授終。”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文明”“洪恩洽於區夏,仁聲播於八荒。”在公卿將軍固請下,他“回恩千慮,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陽築靈壇舉行受禪大典。兩碑並稱“三絕碑”。所謂“三絕,一曰文表絕,由司空王朗撰文。從堯舜禪德,史有前列,到魏王德高望重,遠近臣服;由漢室氣數已盡,理當代漢,到獻帝主動讓賢,曹丕謙遜再三,文辭宛轉巧妙,論述深刻有力,氣勢磅礴雄健,層次井然嚴密,而且語言簡潔流暢,詳略得宜,不枝不蔓,無懈可擊,可以說是添一字則余,去一字則損。二曰書法絕,由尚書梁鵠書丹,兩碑並稱,同出一手,字體均甚方正,漸開唐隸之門,筆法遒勁,如斬釘截鐵,實為我國書法寶庫中的珍品,也是研究隸書發展的重要資料。三曰鐫刻絕,由侍中鍾繇刻字,鍾繇和梁鵠一樣,同為東漢著名書法家,他精於漢隸八分之妙,形成由隸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後人稱為“楷書鼻祖”、史書稱他“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由他鐫字,更是錦上添花,以受禪表為例,全篇八百九十九字,字字一格,毫釐不差,中規入矩,不犯不離,相互映襯,韻趣無限,從藝術上講,比上原書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碑的隸書,結體謹嚴,筆力剛健,字體方正,中規入矩,這正是漢末隸書的風格。隸書是適應人們書寫的簡捷才從篆書轉化而來,但仍帶有篆書痕迹,到東漢中葉,點畫波尾顯明,才脫盡篆意,成為純粹的漢隸,漢末更趨方正,魏晉則更加平板刻畫,結體端方,失去漢隸神韻,向楷書過渡。“三絕碑”上承前代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的風範,實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珍貴遺產,南朝書法家庚肩吾在《書品》中稱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
“三絕碑”不僅代表了當時許昌乃至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並且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門票價格


¥20

交通提示


從臨潁汽車站坐車到達繁城鎮

相臨景點


乾明寺 彩銅照壁三國故城遺址魏文帝廟藏兵洞 受禪台 懷幫會館許昌博物館天寶宮周定王陵蘭花山溶洞禹王鎖蛟井彭店櫻桃溝千畝荷塘 鄢陵花博園大鴻寨灞陵橋景區華佗墓文明寺塔張公祠洗硯池文峰塔賈詡墓射鹿台愍帝陵 三絕碑 夏侯淵墓伏皇后墓毛墓 八龍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