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澤鴻
學生運動代表
餘澤鴻,原名余世恩,筆名因心,曉野。四川省長寧縣梅硐場人。畢業於上海大學。
1903年2月15日生。1922年在瀘州川南師範學校讀書時,經惲代英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後進成都外語專科學校。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期間,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響導》等馬列著作和進步刊物,思想覺悟提高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代表。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中共上海區委學生運動委員會主任。
1935年12月15日壯烈犧牲。
餘澤鴻
1922年夏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賴心輝部旅長張挺生無理撤銷惲代英校長的職務。餘澤鴻等進步學生髮起“學樣公有”運動,反對當局的決定。張挺生見事不妙,將惲代英拘留。餘澤鴻等6名學生,乃將鋪蓋赴縣府拘留所與惲代英同食共寢。在各方營救和學生堅持鬥爭下,張挺生懾於社會輿論的壓力,釋放了惲代英。
1924年6月代表四川同學會去上海參加第六屆全國學生總會代表大會。會後,經中共黨組織推薦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年底他與李碩勛、郭伯和等發起組織“平民世界學社”,出版《平民世界》半月刊,創辦平民夜校。
1926年北伐戰爭時因組織“萬縣慘案”後援會,被淞滬警備司令部逮捕。獲釋后,任中共上海區委候補委員兼學生運動委員會主任,是年秋,他遵照中共黨的指示,出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青年秘書,參與指導上海青年運動。
1927年轉移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秘書長。1928年初調上海,任中央組織部秘書,並主編中央組織部刊物《組織通訊》。
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處秘書長。
1930年夏去天津任中共北方局宣傳部長,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中共順直省委宣傳部長。
1932年10月,轉任建寧中心縣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在建黎泰地區,深入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使黎川赤衛軍發展到5000多人,並配合紅軍作戰不斷取得勝利。受到中華蘇維埃軍事委員會嘉獎。
1933年被選為中共閩浙贛省委委員及省革委委員。
1934年受到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打擊,調到中央蘇區工農紅軍學校當教員,後任彭湃縣城防司令。長征開始時,任中央直屬縱隊幹部團上干隊政治科長。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雲南扎西地區。為掩護主力紅軍長征,保護紅軍傷病員,中央決定成立川南特委,任命徐策為書記,餘澤鴻為宣傳部長。以中央保衛局一個連(200人)為骨幹,會合王逸濤領導的當地游擊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隊,王逸濤(后叛變)任司令員,徐策任政委,餘澤鴻任政治部主任。2月徐策、餘澤鴻等率領游擊隊,在敘永木廠梁子擊潰川軍一個團,在扎西擊潰滇軍兩個營。3月同川軍激戰於大石磐,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二渡赤水、重占遵義等作戰行動。3月為粉碎敵人的進攻,特委決定由張宏光等領導的黔北游擊隊和川南遊擊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邊游擊縱隊。劉干臣任司令員,徐策任政委、張宏光任副政委,餘澤鴻任政治部主任。7月中旬游擊隊轉移到扎西的長官司時,遭到滇、川軍3個團的包圍襲擊。餘澤鴻等身先士卒,帶領部隊英勇作戰,打退了敵人的多次衝鋒。但因眾寡懸殊,幹部戰士傷亡慘重,危急時刻徐策、張宏光等犧牲。劉干臣,餘澤鴻沉著堅定,率部突出重圍。8月任特委書記兼游擊縱隊政委。帶領部隊轉戰川南,先後攻佔了筠連縣,安寧橋、紅橋等地。9月上旬與劉復初等領導的川南遊擊隊會合,部隊擴展到近千人。川南特委也改稱川滇黔邊區特委,餘澤鴻任書記。12月中旬由於叛徒告密,川軍及李品山保安大隊將餘澤鴻部包圍在江安的泥基潮。經過一天激戰,游擊隊員只剩20多人,15日率領他們突圍未果,最後壯烈犧牲。
餘澤鴻故居
餘澤鴻故居是一幢同字形的院子。大門由8根原木撐起雙坡屋頂,大門左右均有耳牆,是整石壘成的,砌上黃土層。進入院門,便是一個充滿川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院子正面、左、右三面是廂房。正面有1道大門,3扇小門,均有高高的木門檻。所有的窗戶都是具有晚清風格的雕花木格,屋檐的橫樑上的挑木上有精製的花形鏤空雕。
烈士紀念館館址在長寧縣城西長寧縣烈士陵園內。1978年建成。原名長寧縣革命烈士資料陳列室,1983年11月更今名。佔地面積214平方米,建築面積171平方米。館成“品”字型布局,館名系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館內陳列有餘澤鴻烈士及中共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革命鬥爭史料。198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烈士重點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