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賢街道

重慶市梁平區轄街道

仁賢街道,隸屬於重慶市梁平區,地處梁平區中部,東鄰雙桂街道,南靠金帶鎮,西接聚奎鎮禮讓鎮,北依安勝鄉,距梁平區人民政府駐地11千米,行政區域面積41平方千米。

民國初,置仁賢鎮;2020年6月30日,撤銷仁賢鎮設立仁賢街道。2011年末,仁賢街道總人口31172人。截至2020年6月,仁賢街道下轄2個社區、5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上街1號。

仁賢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工業以建築材料、食品生產、機械加工為主。

歷史沿革


民國初,置仁賢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仁賢鄉。
1958年,仁賢鄉改仁賢公社。
1983年,由仁賢街公社改為仁賢街鄉。
1992年,由仁賢鄉改為仁賢鎮。
2020年6月30日,撤銷仁賢鎮設立仁賢街道。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仁賢街道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地區,地勢南北稍高,東西略平緩,地形分為平原和丘陵;境內最高點位於保子山,海拔558米;最低點位於龍溪河出境口,海拔420米。

氣候

仁賢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2℃,1月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6.7℃(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0.1℃(1953年8月19日);最低月均氣溫-5℃(1972年12月),最高月均氣溫34℃(1981年8月);無霜期年均269天,最長30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16.2小時,年總輻射83.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0天(一般為3月20日—1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119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0天,最多達210天(1998年),最少為90天(1984年);最大雨量1508.0毫米(1998年),最少雨量738.2毫米(195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7月,5月最多。

水文

仁賢街道境內河道屬高灘河流域;主要河道有白沙河、龍溪河2條河流;河流總長度18.5千米,河網密度0.42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龍溪河,從禮讓鎮入境,后從廣福村熊家橋流出,長10.5千米,境內二級支流,年均徑流量6.8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仁賢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冰雹。除1959—1961年連續乾旱以外,洪澇災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9年7月10日,聚降暴雨371.3毫米,仁賢壩區和街道淹沒,受災面積達9225畝,經濟損失700萬元,人員死亡3人。

自然資源


2011年,仁賢街道有耕地面積4.90萬畝,人均1.6畝。
1.礦產資源:有頁岩、河沙
2.農業資源:耕地2.89萬畝
3.產品:梁山柚、蔬菜、水禽、生豬等

工業經濟

轄區內主要有電器廠、頁岩磚廠、磷肥廠、豆筋廠、鑄造廠、塑料廠、肉類食品加工廠等。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600萬元。

水電通信

有兩條河流南北穿流境內,水庫一座,山平塘129口。戶戶通照明電。村村組組都通電話,座機電話3000部。行動電話全鎮每個角落都有信號。

教衛文視

有職業中學一所,鎮中心小學一所,完小一所,基點校9所,鎮幼兒園3所,鎮有衛生院,門診部、住院部齊全,村村有醫療所,醫療條件較好。村村通加密電視,加密電視安裝3800戶。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仁賢街道下轄仁賢1個社區,長龍、五一、宏山、廣福、仁賢、白鶴6個行政村;下設4個居民小組、78個村民小組。
2019年,仁賢街道下轄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即仁賢村(原仁賢、五星、沙河合併)、白鶴村(原白鶴、石樑、三元合併)、宏山村(原宏山、華安、雙路合併)、長龍村(原長龍、鰱魚、靈寶合併)、廣福村(原廣福、龍安、新立合併)和五一社區(原五一、麒麟、同力合併)、沙河鋪社區。
截至2020年6月,仁賢街道下轄2個社區、5個行政村:沙河鋪社區、五一社區、仁賢村、白鶴村、宏山村、長龍村、廣福村,街道辦事處駐上街1號。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仁賢街道總人口3117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694人,城鎮化率8.6%;另有流動人口10526人。總人口中,男性16171人,佔51.%;女性15001人,佔48.1%;18歲以下6308人,佔20.2%;18—35歲6868人,佔22%;35—60歲13555人,佔43.5%;60歲以上4441人,佔14.2%;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仁賢街道人口出生率25.0‰,人口死亡率5.3‰,自然增長率19.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6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仁賢街道財政總收入1249.37萬元,比2010年增長3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1.95萬元,比2010年增長32.7%。2011年,仁賢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7177元。

農業

仁賢街道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1.80億元,比2010年增長5.3%,農業增加值900萬元。仁賢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仁賢街道生產糧食1.30萬噸,人均406.9千克,其中水稻1.01萬噸。仁賢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等。2011年,仁賢街道油菜籽產量363噸,花生產量450噸。仁賢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仁賢街道生豬飼養量1.86萬頭,年末存欄7211頭;牛飼養量640頭,年末存欄410頭;家(水)禽飼養量60.51萬羽,年末存欄17.20萬羽;畜牧業產值530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9.3%。2011年,仁賢街道水果栽植面積4110畝,產量3412噸,主要品種有柚子柑橘、蜜桃、李子。仁賢街道漁業以草魚、鰱魚、鯽魚、黃臘丁養殖為主。2011年,仁賢街道漁業總產值42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2011年,仁賢街道農村人口人均農業產值6204元。

工業

仁賢街道工業初步形成以建築材料、食品生產、機械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仁賢街道工業總產值為達到2.18億元,比2010年增長36.6%,工業增加值3487萬元。

商貿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商業網點14個,職工134人。2011年,仁賢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達1.40億元,比2010年增長19.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661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1%。

金融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3家金融機構開設分行或營業所;各類存款餘額為4.40億元,比2010年增長21.7%;各項貸款餘額800萬元,比2010年增長35%。

文化


地名由來
明代理學家來知德之父來朝義還遺金,被朝廷敕封義士,並獲賜地名仁賢,仁賢街道因而得名。

交通


仁賢街道有G318國道滬聶線過境,境內公路長7.3千米,雙向兩車道。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鄉村公路44條,長度78.2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48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4所,在校生2630人,專任教師16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6人,專任教師9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仁賢街道主要學校有仁賢鎮職業中學、仁賢鎮中心小學,其中仁賢鎮中心小學,專業教師78人,在校生1256人。2011年,仁賢街道教育經費12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20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各類科技人才28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02人,經營管理人才40人,技能人才12人,農村實用人才126人(不含教師和醫師)。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7個;有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4萬餘冊;有樂隊3個,共32人;舞蹈隊4個,共270餘人,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06人,年演出415場次。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健身場地7處,乒乓球台、籃球架、羽毛球場等體育器材16件,健身器材共計32件,100%的城市社區和83%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1.6%。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廣播大喇叭15隻,通響率100%,有線電視用戶數為4000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仁賢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鎮中心衛生院1所,村合作醫療室19個;病床4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3張,固定資產總值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人。2011年,仁賢街道醫療機構診療7萬人次,住院手術521台次,出院病人1128人次。仁賢街道重點醫院有仁賢鎮中心衛生院,病床40張,專業衛生人員54人。2011年,仁賢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09.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7%,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6.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10萬人,參合率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9.8‰、5.6‰、3.4‰。

社會保障

2011年,仁賢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67戶,人數94人,支出23.70萬元,比2010年增長20.4%,月人均210元,比2010年增長1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51戶,人數1509人,支出161.90萬元,比2010年增長33%,月人均89元,比2010年增長27.1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9.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4.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人,支出22.47萬元,比2010年增長7.04%;農村醫療救助21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醫保1886人,共支付7.60萬元,比2010年增長1.8%;農村臨時救濟43人次,支付8.50萬元,比2010年增長24.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8人,共撫恤費支出70.50萬元。

代表人物


來夫子

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號瞿唐,明四川夔州府梁山(今重慶梁平仁賢紅山村)人。來知德著作頗豐,有《理學辨疑》、《省覺錄》、《省事錄》、《河洛圖書論》、《入聖功夫字義》、《心學晦明解》、《大學古本》等,以上收入《來瞿唐先生日錄》,共十三卷;於《周易集注》,用功尤篤,29年而成書,是易學史上用象數結合義理註釋《易經》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物。來氏其名、事在《明史》和《明儒學案》(列之《諸儒學案下》)中均有記載。

竹禪

竹禪(1824~1900年),俗稱王氏,號熹公,清代梁山縣仁賢鎮(今重慶市梁平區)人。14歲出家於梁山報國寺,受戒於雙桂堂,晚年為梁平雙桂堂第十代方丈。畫作上欽“王子出家”、“削髮報國”二印。他一生雲遊大江南北,並在北京、重慶等地居住。其中在重慶寓居最久,以賣畫為生,著有《畫家三昧》。咸豐六年(1856年)前後回到梁平,贈雙桂堂貝葉經、舍利子等珍稀佛教聖物。為此,雙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猶存。岐山縣博物館收藏有竹禪和尚的十八羅漢像石刻拓本,裝裱后縱長220厘米,橫寬6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