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寺
綿陽市佛教寺廟
上方寺,前身法水院,位於玉河鎮上方寺村7組,所重建三進院落,呈中軸線分佈,坐西南向東北,1995年公布為遊仙區文物保護單位。同治《直隸綿州志》載:“上方寺,治東一百里,古剎也,山下隔溪即古鹽泉縣廢址,明末毀於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傳為蘇狀元蘇易簡讀書處。”上方寺位於興化北郊烏巾盪公園北首。古剎建於明崇禎年間,可惜於1944年毀於兵燹,寺廟蕩然無存。1996年市政府決定在烏巾盪風景區重建上方寺,按原有風格建築:照壁、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居士室、禪房、戒台等。寺院西臨原始蘆盪水泊,構成天然西園與放生池。2006年4月被評為“泰州市十佳旅遊景點”。
寺存古碑十餘通,有錢法碑,南宋嘉定六年僧良甫崇仁靈塔,明崇禎二年的《新敕建金剛記》,清乾隆年間的蘇里橋碑,乾隆二十年《復建碑記》,四十二年“為嚴禁啯匪盜賊”碑,四十三年梓潼楊家寺案碑,光緒九年十二月碑刻,光緒二十七年《宋故誥授正一品夫人蘇母薛太君之墓》,清光緒封山育林碑等。
上方寺
大堂灣
上方寺[綿陽市佛教寺廟]
傳統村落
在今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上方村6、7、12組境內,舊名青溪崗、楊匣戶(楊夏戶),距綿陽市約60千米,遺址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300畝),今已全部成為農田。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陽下井,在鹽泉縣西一里”“鹽泉縣,在魏城縣東南45里,本漢涪縣地,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割涪縣地置魏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地置鹽泉縣,宋因之,元省入州。鹽泉縣以產鹽置縣,又因鹽業生產衰落在元代被撤銷,前後凡700餘年。明末、清初,鹽泉縣舊地因兵燹成為廢墟。廢縣遺址今存“大堂灣”、“歇馬場”、“燒坪壩”、獅子坪”、“蘇里橋”等地名。大堂灣為廢縣縣衙所在地;歇馬場為縣衙前廣場;燒坪壩系一片黑質土,據傳說為堆積燒鹽柴灰處,地內出產的葫豆顆粒特大,曾列為向皇帝進貢物品;獅子坪因其地原有一對2米余高的大石獅而得名;蘇里橋系一石平橋,長約5米,寬2米余,因鹽泉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狀元蘇易簡故里而得名。
今遊仙區玉河鎮上方寺一帶在歷史上曾經兩次建縣設治。第一次是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六月尉遲迥進佔潼州(西魏時於涪縣設立潼州)后,析涪縣之北部設立的魏城縣,縣的治地在今玉河上方寺山下。第二次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又劃出魏城縣的一部分設置的鹽泉縣。因公元614年魏城縣縣城已從玉河上方寺山下遷到了今魏城鎮,所以鹽泉縣的治地就在原魏城縣縣城——玉河上方寺山下。魏城縣治理今玉河一帶67年時間,鹽泉縣治理今玉河一帶663年。從公元553年設置魏城縣,公元620年設置鹽泉縣,到公元1283年撤銷魏城、鹽泉兩縣併入綿州止。這730年時間,玉河上方寺有725年時間為縣城所在地。因此,玉河鎮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建置時間和治地
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丁》東川節度使綿州鹽泉縣條載:“武德三年分魏城縣置鹽泉縣。”《舊唐書·地理志》綿州鹽泉縣條載:“鹽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劍南東道二》綿州鹽泉縣條載;“鹽泉縣<東指綿州之東——引者>八十五里,依舊五鄉):漢、涪縣地。後魏於此置魏城縣。唐武德二年(應為三年——引者)分魏城縣置鹽泉縣,以地有鹽井,民得采漉,為四方賈售之地。《蜀都賦》云:‘家有鹽泉之井’,取此為名。”《新唐書·地理志》綿州巴西郡鹽泉縣條載:“鹽泉:中。武德三年析魏城縣置。有鹽。”清·同治版《直隸綿州志·疆域志》唐條載;“參《舊志》:高祖武德元年,改金山郡曰綿州。三年,置鹽泉於魏城縣之舊地。”從上述古文獻記載證明:①鹽泉縣設置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②鹽泉縣得名於西晉左思《蜀都賦》“家有鹽泉之井”句,此地產鹽,原名鹽泉井;③鹽泉縣治地在鹽泉井,系魏城縣未將治地遷離前的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