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上方寺的結果 展開

上方寺

綿陽市佛教寺廟

上方寺,前身法水院,位於玉河鎮上方寺村7組,所重建三進院落,呈中軸線分佈,坐西南向東北,1995年公布為遊仙區文物保護單位。同治《直隸綿州志》載:“上方寺,治東一百里,古剎也,山下隔溪即古鹽泉縣廢址,明末毀於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傳為蘇狀元蘇易簡讀書處。”上方寺位於興化北郊烏巾盪公園北首。古剎建於明崇禎年間,可惜於1944年毀於兵燹,寺廟蕩然無存。1996年市政府決定在烏巾盪風景區重建上方寺,按原有風格建築:照壁、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居士室、禪房、戒台等。寺院西臨原始蘆盪水泊,構成天然西園與放生池。2006年4月被評為“泰州市十佳旅遊景點”。

寺存古碑十餘通,有錢法碑,南宋嘉定六年僧良甫崇仁靈塔,明崇禎二年的《新敕建金剛記》,清乾隆年間的蘇里橋碑,乾隆二十年《復建碑記》,四十二年“為嚴禁啯匪盜賊”碑,四十三年梓潼楊家寺案碑,光緒九年十二月碑刻,光緒二十七年《宋故誥授正一品夫人蘇母薛太君之墓》,清光緒封山育林碑等。

內容簡介


上方寺
上方寺
玉河場鎮往西南方向行駛約3公里後進入上方寺村,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間,就是鹽泉縣城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鹽泉縣舊址佔地面積300畝,約20萬平方米,縣城依山而建,分佈在上方寺村6組、7組、12組。根據這 組數據可以看出來,當時的鹽泉縣實屬小氣。幾百年時間過去了,縣城所在地成為農田,但那段歷史,卻保留了下來。在上方寺村,很多農戶家的房屋堡坎、屋基、台階、路面等,都能看到原縣城遺留下來的條石和片石。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陽下井,在鹽泉縣西一里”“鹽泉縣,在魏城縣東南45里,本漢涪縣地,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割涪縣地置魏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地置鹽泉縣,宋因之,元省入州。”玉河境內自西魏廢帝設縣以後,經北周、隋、盛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直元朝初撤縣,歷經700多年的發展,已是地物爽潤的富庶之地。鹽業帶來了經濟繁榮,縣城促進了人流、物流,商賈集散,官員往來,衙役更替,宗教傳播,更促進了信息交流、文化發展。明末、清初,鹽泉縣舊地因兵燹成為廢墟。廢縣遺址今存“大堂灣”、“歇馬場”、“燒坪壩”、獅子坪”、“蘇里橋”等地名。

特色說明


大堂灣

大堂灣
大堂灣
在上方寺村大堂灣俗稱後頭灣,是一片長勢喜人的稻田,如果沒有人提示,外地人根本就不會知道,這裡就 是曾經的縣衙所在地。當聽到大堂灣這個沿襲多年的小地名,才讓人恍然大悟。臨近的一塊空曠之處,當地老百姓稱之為歇馬場,是為當時縣衙前的廣場。當地農民在廢縣遺址耕種,多次出土成排街道及街沿石、房舍基石、多件,證明廢縣的存在。據張友祥介紹,曾在大堂灣包產地地里發現疑似長方形水缸。另據張成舉介紹,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見證挖出筒瓦、銅器以及疑似古代刑具等300多件文物,上交文物部門。

獅子坪

上方寺[綿陽市佛教寺廟]
上方寺[綿陽市佛教寺廟]
獅子坪因有一對高約2米的石獅子而得名,獅子神態逼真,雕工精緻,但不知何時被毀,後來當地人又重新雕刻了一座更大的石獅放在那裡。據幾位村民介紹,原石獅比新修石獅略大,有多位村民先後將石獅搬至自家院壩,結果石獅託夢要求回歸原處,村民只好順應夢境,把石獅送回原處。

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
賞鄉土味十足的民俗文化、吃熱鬧非凡的千人刨湯宴、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遊仙區玉河鎮首屆傳統村落文化節暨萬利生態刨湯節,在玉河鎮上方寺村熱鬧開啟,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歡聚一堂,通過賞民俗、尋古迹、吃刨湯宴等方式,傳承傳統文化,記住濃濃鄉愁。

歷史沿革


鹽泉縣遺址

在今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上方村6、7、12組境內,舊名青溪崗、楊匣戶(楊夏戶),距綿陽市約60千米,遺址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300畝),今已全部成為農田。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陽下井,在鹽泉縣西一里”“鹽泉縣,在魏城縣東南45里,本漢涪縣地,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割涪縣地置魏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地置鹽泉縣,宋因之,元省入州。鹽泉縣以產鹽置縣,又因鹽業生產衰落在元代被撤銷,前後凡700餘年。明末、清初,鹽泉縣舊地因兵燹成為廢墟。廢縣遺址今存“大堂灣”、“歇馬場”、“燒坪壩”、獅子坪”、“蘇里橋”等地名。大堂灣為廢縣縣衙所在地;歇馬場為縣衙前廣場;燒坪壩系一片黑質土,據傳說為堆積燒鹽柴灰處,地內出產的葫豆顆粒特大,曾列為向皇帝進貢物品;獅子坪因其地原有一對2米余高的大石獅而得名;蘇里橋系一石平橋,長約5米,寬2米余,因鹽泉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狀元蘇易簡故里而得名。

建縣設治

今遊仙區玉河鎮上方寺一帶在歷史上曾經兩次建縣設治。第一次是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六月尉遲迥進佔潼州(西魏時於涪縣設立潼州)后,析涪縣之北部設立的魏城縣,縣的治地在今玉河上方寺山下。第二次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又劃出魏城縣的一部分設置的鹽泉縣。因公元614年魏城縣縣城已從玉河上方寺山下遷到了今魏城鎮,所以鹽泉縣的治地就在原魏城縣縣城——玉河上方寺山下。魏城縣治理今玉河一帶67年時間,鹽泉縣治理今玉河一帶663年。從公元553年設置魏城縣,公元620年設置鹽泉縣,到公元1283年撤銷魏城、鹽泉兩縣併入綿州止。這730年時間,玉河上方寺有725年時間為縣城所在地。因此,玉河鎮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鹽泉縣的建置和境域

建置時間和治地
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丁》東川節度使綿州鹽泉縣條載:“武德三年分魏城縣置鹽泉縣。”《舊唐書·地理志》綿州鹽泉縣條載:“鹽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劍南東道二》綿州鹽泉縣條載;“鹽泉縣<東指綿州之東——引者>八十五里,依舊五鄉):漢、涪縣地。後魏於此置魏城縣。唐武德二年(應為三年——引者)分魏城縣置鹽泉縣,以地有鹽井,民得采漉,為四方賈售之地。《蜀都賦》云:‘家有鹽泉之井’,取此為名。”《新唐書·地理志》綿州巴西郡鹽泉縣條載:“鹽泉:中。武德三年析魏城縣置。有鹽。”清·同治版《直隸綿州志·疆域志》唐條載;“參《舊志》:高祖武德元年,改金山郡曰綿州。三年,置鹽泉於魏城縣之舊地。”從上述古文獻記載證明:①鹽泉縣設置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②鹽泉縣得名於西晉左思《蜀都賦》“家有鹽泉之井”句,此地產鹽,原名鹽泉井;③鹽泉縣治地在鹽泉井,系魏城縣未將治地遷離前的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