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禪智寺的結果 展開

禪智寺

江蘇省揚州市

禪智寺又叫上方禪智寺、上方寺,又名竹西寺,故址在揚州東門外月明橋北。禪智寺原為隋宮,后改建為寺。禪智寺自唐以來,是詩人盤桓的地方,眾多有關禪智寺的詩篇,使禪智寺名聲益振。1853年禪智寺毀於兵火。今在古運河邊建設“禪智碼頭”,留下“禪智寺”字樣。

史料記載


宋《太平寰宇記》:蜀岡,《圖經》雲,“今枕禪智寺,即隋之故宮”。
宋《輿地紀勝》:隋煬帝宮在江都縣北里,今為上方禪智奪。羅隱詩云:“遠木達天水接空,幾年行樂舊隋宮。”
元《資治通鑒》胡三省註:宋白日,“禪智寺在揚州城東,寺前有橋,跨舊官河”。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一十五里,本隋煬帝故宮。……后建為寺。
《嘉靖惟揚志》:上方禪智寺,在(江都)縣東大儀鄉,一名竹西寺,隋大業年間建。……蜀井在內,本隋故宮。
清一統志》:上方寺在甘泉縣北五里蜀岡。《寶{右志》:“舊在江都縣北五里。”《紹興郡志》:“舊有東西南北四寺,此即北方寺。”又“竹西亭”條云:在甘泉縣北。唐杜牧《題禪智寺》詩云雲,后以此名亭。宋歐陽修、梅堯臣皆有詩。後向子固易名歌吹亭。
清《揚州畫舫錄》:“竹西芳徑”在蜀岡上,岡勢至此漸平。《嘉靖志》所謂“蜀岡迤邐,正東北四十餘里,至灣頭官河水際而微之處也”。上方禪智寺在其上,門中建大殿,左右廡序翼張,後為僧樓,即正覺舊址。左序通芍藥圃,圃前有門。門內五楹,中為甬路,夾植槐榆,上為廳事三楹。左接長廊,壁間嵌三絕碑,為吳道子畫寶志公像、李太白贊、顏魯公書,後為趙子昂跋,歲久石泐,明僧本初重刻;又蘇文忠公《次伯固韻送李孝博》詩石刻。廊外有呂祖照面池,由池入圃,圃前有泉在石隙,志日蜀井。今日第一泉。寺有八景,在寺外者:月明橋一,竹西亭二,昆丘台三;在寺內者:三絕碑一,蘇詩二,照面池三,蜀井四,芍藥圃五。
民國《揚州覽勝錄》:禪智寺即上方寺,一名竹西寺,在便益門外五里。地居蜀岡上,岡勢至此漸平。寺本隋煬帝故宮。唐張祜詩云:“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謂此。《紹熙志》:“楊吳時,徐知訓與其主隆演泛舟濁河,賞花禪智寺”,即此地。清康熙乙巳,王文簡解司理任,七月會諸名士,祖道禪智寺碩撥方丈,是為漁洋山人《禪智唱和集》,又名《禪智別錄》。文簡有“四年只飲邗江水,數捲圖書萬首詩”句。乾隆乙酉,高宗南巡,策馬幸寺,題額日“竹西精舍”。咸豐兵燹,寺毀。光緒末年,寺僧始募建正覺堂五楹並旁舍十五間,舊時樓殿尚末恢復。寺舊有八景:在寺外者為月明橋、竹西亭、昆丘台諸景,在寺內者為三絕碑、石刻蘇詩、呂祖照面池、蜀井、芍藥圃諸景,今所存者唯三絕碑與蜀井。碑刻吳道子畫寶志公像、李太白贊、顏真卿書,故日“三絕”。後有趙子昂跋。歲久石泐,今嵌壁間者為明僧本初重刻。蜀井一名第一泉,在寺后,有石刻“第一泉”三大字碑立泉側。

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云:“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煞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十分巧妙。
唐代詩人羅隱有《春日獨游禪智寺》詩云: “樹遠連天水接空,幾年行樂舊隋宮。花開花謝還如此,人去人來自不同。鸞鳳調高何處酒,吳牛蹄健滿車風。思量只合騰騰醉,煮海平陳一夢中。”寫的就是這所寺院由行宮離院而成佛寺的感嘆。
縱游淮南》是唐代詩人張祜創作的一首七絕:“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詩人用筆出語驚人,為揚州風姿傳神的同時略帶人世滄桑,極富藝術色彩。
宋代大詩人蘇軾,元豐八年(1085)五月自汝州罷職歸休宜興,路過揚州,作《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此時正是宋神宗剛死不久,詩中又有“山寺歸來聞好語”的句子,後來遭到御史們的彈劾,說是“先帝厭代,軾別作詩自慶”,即說他有幸災樂禍的意思,險些引起一場文字獄,經蘇軾有力的辯解而作罷。值得注意的是另兩旬:“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味過江東”,禪智寺有蜀井,蘇軾是四川人,四川是蜀地,所以蘇軾視蜀井為家鄉之水,要把它帶到江東(即江南)宜興去,由此亦見蘇軾對揚州的感情。

現狀


2016年01月05日《揚州晚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禪智寺”咋有名無寺?》 文章,從文章中可以了解禪智寺的現狀。全文如下:
【市民反映】近日,市民吳先生反映,市區古運河邊有個“禪智寺”有名無實,門洞上方有“禪智寺”三字,但進去以後空空如也,是一片空地。
【記者調查】昨天上午,記者到現場進行了探訪。沿古運河邊從大王廟向東沒走多遠,就看到河邊道路北側有一排黃色圍牆,圍牆上面覆蓋著黑色屋檐,猛一看彷彿就是一處寺廟的圍牆。圍牆中間有一個圓頂門洞,門洞上方有“禪智寺”三個字;門洞前面靠古運河邊另有一個仿古建築,上面書寫著“禪智碼頭”字樣,有台階直通河邊,河邊停靠著10多艘漁船。
沿“禪智寺”門洞處的台階拾級而上,面前是一片空地,不見任何建築,空地上有荒草,有菜地,也有垃圾。知情者介紹,該處黃色圍牆等建築均為近年新建,空地處原是居民樓等建築物,後來拆除,有的地方已建成綠化帶。
再向東走,有一座小橋,橋邊有一個景點指示牌,上面有“禪智佛光”,箭頭方向也是指向圍牆處的“禪智寺”。無疑,該處已是古運河邊的一個景點。
【相關回應】古運河邊沒有禪智寺,為何河邊圍牆上有“禪智寺”三字呢?記者隨後諮詢了相關方面,據介紹,禪智寺是揚州歷史上有名的寺廟,原址就在靠近大王廟的竹西一帶,今已不存,唐詩人杜牧有名詩《題揚州禪智寺》: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如今在古運河邊建設“禪智碼頭”,留下“禪智寺”字樣,也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這一名寺,為揚州增添人文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