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禪智寺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陽泉市
- 江蘇省揚州市
禪智寺
山西省陽泉市
始建於漢明帝(劉庄)時(公元58年前後),“是盂地建造最早的十二處寺觀之一”。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據專家考證,現存六座殿宇保留了唐代建築風格。
佔地面積1659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分上、下兩院,山門、觀音殿、地藏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東西配殿左右對稱。正殿面闊3間,六架檁,單檐懸山頂,帶前廊,五彩雙昂斗拱,柱頭砍面。另外,寺中還存有明、清碑刻數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智寺 位於陽泉郊區河底鎮下章召村,距陽泉市區15公里,距207國道1公里,1986年被陽泉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智寺始建於漢明帝(劉庄)時(公元58年前後),“是盂地建造最早的十二處寺觀之一”。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據專家考證,現存六座殿宇保留了唐代建築風格。
佔地面積1659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分上、下兩院,山門、觀音殿、地藏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東西配殿左右對稱。正殿面闊3間,六架檁,單檐懸山頂,帶前廊,五彩雙昂斗拱,柱頭砍面。另外,寺中還存有明、清碑刻數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底部基牆全用細虎皮大塊青石砌成。沿通道階梯而上,便至寺院的下層建築——基窯。基窯六眼,全用青石灰縫精砌而成,是住寺僧人起居之處。出基窯東門左拐,登兩段青石階梯,即至寺院中層建築——天橋。沿天橋石階登上月台,便是寺院所在。寺院坐北朝南,分上下兩院。上院正殿為釋迦殿,東為關王殿,西為伽藍殿;下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正南為山門天王殿,兩旁有鍾、鼓二樓和東、西便門。東邊另築智慧堂。釋迦殿(大雄寶殿)為單檐五脊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六架椽,柱頭科為五踩出雙昂,斗栱及襻間均有彩畫,柱頭砍面,槅扇門窗。東壁繪“如來佛生八步曲”,西壁繪“如來成佛八步曲”的壁畫。正殿原塑有如來、文殊、普賢坐像,高丈余;兩個站殿佛為阿南、伽葉,高八尺許。東殿為瘟神殿,原塑有瘟神像及護法天王和二郎諸神。西殿為藥王、伽藍、土地殿,原有像,今不存。下院東殿為觀音殿,原塑有十八尊龍王像;西殿為地藏殿,原塑有閻王及牛頭馬面、角角二鬼等像十餘尊。山門亦稱南殿,中祀觀音,背有四大天王護法,四周塑十八羅漢。殿頂浮雕為唐僧取經故事。2000年10月1日,禪智寺南殿木枋發現“皇圖永固邦協和”等字跡,證明禪智寺為賜建佛寺之一。
禪智寺
陽泉禪智寺發現“滅佛”遺址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下章召村禪智寺西北側,去年因雨水沖刷,在距地面約六米深的土丘中,露出了像蓮花座一樣的石刻。
挖掘發現,此處為歷史上的“滅佛”遺址。坑中數十尊石刻佛像、羅漢及供養人像、頭像與身軀全部分離,無一完整(且有多件造像頭、身軀不在此坑),顯然是故意打損。數十具僧人屍骨與殘損石刻不規則相雜,有的屍骨作抱佛保護狀,有的屍骨呈佛石擊斃狀,也有被猛火燒死與深埋窒息而死狀,場面十分慘烈。
出土的石刻佛造像中,有一尊大理石彩色佛像,在座左側刻有“天保四年十二月廿九日上為囗囗下下為囗世父囗”等二十餘字。另一尊細沙岩佛像座右側,文字模糊,刻有“囗囗囗囗屬囗同斯顯”,不足十字。同時出土的還有唐三彩、鐵油燈、瓷罐及板瓦等物。
這批石造像毀於何時,有專家認為“毀於金代中期至元代初年”。但據中佐村壽寧寺現存大金大定二十年碑文記載:“同願求生內院師德盂縣石壁村(下章召村古名)禪智寺講經傳戒沙門道真求生兜率內院值遇龍花佛會禮念之圖”,及白泉萬歲寺銘現存元二年碑文記載:“盂州石壁村祖院禪智寺披荒理正革故從新……”來看,禪智寺在金代中期、元代初年這一時期,並非遭“滅佛”后的衰敗景象。倒是禪智寺現存的二十餘通石碑中,有一通八稜柱石宋碑記有“……政和四年……囗囗囗葬八十人數……”字樣,似乎這次“滅佛”與宋徽宗時期的“排佛之舉”有關呢。其準確時間尚待進一步發現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