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二級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CollegeofMarineLifeSciences,OceanUniversityofChina)有著悠久的歷史。1930年5月,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時正式徠設置生物系並開始生命科學的教學科研工作,成為我國海洋生物學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經過80餘年的發展,海洋生命學院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的海洋生命科學精英人才培養基地和海洋科研創新基地。學院擁有海洋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遺傳學山東省重點學科,以及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海洋生命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科學類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細胞生物學教學團隊及國家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學院下設海洋生物系、海洋生物工程系和環境生態系,設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擁有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海洋生物學博士和碩士點,以及生物工程碩士點等共計13個博士點和14個碩士點,設有生物學、生態學和海洋科學(海洋生物學)3個博士后流動站,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庄孝僡、張致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張偲包振民等皆為學院畢業生。

學院現擁有“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國家級“海洋藻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由海洋生命學院為主要支撐的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學院簡介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1930年5月,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時設置生物系,成為我國海洋生物學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成為特色鮮明、國內有較高影響的海洋生命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國內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在此教書育人,如中國昆蟲學和植物保護學奠基人曾省,中國生物學界第一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比較解剖生物學家劉咸,中國實驗胚胎學創始人和海洋生物學奠基人童第周,中國水產學奠基人林紹文,中國海藻學奠基人曾呈奎,中國貝類學奠基人張璽,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學奠基人方宗熙,以及高哲生、李嘉泳、鄭柏林、鄒源琳、薛廷耀、李冠國等著名學者。
中科院院士張致一、庄孝僡,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張偲、包振民等是學院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名稱專業設置
海洋生物系海洋生物學
微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
微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
海洋生物工程系海洋生物技術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
遺傳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兼)
遺傳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兼)
生物學(兼)
環境生態系海洋浮遊動物學
海藻學/海藻實驗生態學
植物生理學
微型生物生態學
生物海洋學、海洋底棲生態學
環境生物學、生態毒理學
生態學
海藻病理學
海洋真菌生態學

師資隊伍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海洋生命學院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學歷層次高、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135人,其中教授45人(博士生導師29人),副教授37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佔93%,80%以上教師有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教師隊伍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全國優秀科研工作者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9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1人、科技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科技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山東省優秀教師2人、山東省優秀科研工作者2人、教育部骨幹教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人、青島市拔尖人才4人,10餘人次在國內外專業學會組織中擔任重要學術職務。

學科體系

海洋生物系
源於1928年國立青島大學(后改為國立山東大學)成立時設置的生物學系。生物學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曾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學家。該專業為海洋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國家海洋生物學重點學科和山東省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和國家生物學一級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ChineseBETCEN/BAC/UNESCO)也設在本系。該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2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佔80%以上,90%以上為50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的總項目負責人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負責人1人,“973”子項目負責人3人,“863”項目負責人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15人,省部級及市級項目負責人多人,全國一級學會副理事長1人。在讀博士生60名、碩士生180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3名。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生物學、動物胚胎與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海洋微生物與海洋生物材料、動物細胞工程、環境激素與環境友好材料等。
環境生態系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藝術晚會師資力量:環境生態系成立於1989年,有著10多年的發展歷史。現有教師2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3名兼職博士生導師)、教授8人(3名兼職教授)、副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69%,具碩士學位的佔88%。
環境生態系下設環境生態學本科專業,目前,本專業有1個博士點--生態學,審批於2000年,1個碩士點--生態學,審批於1998年。同時是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的研究方向之一。本專業設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生態動力學重點實驗室,還擁有2個大型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和浮遊生態學、底棲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工程學等5個研究室。
研究方向:本學科的主要研究領域有五個,即海洋生態動力學、海洋生態毒理學、海洋生物監測與生物修復、海洋環境生態學、海洋資源生態學。
本科專業介紹:本專業教學實驗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學生畢業后可從事生態管理、生態保護、生態規劃、生態建設、污染防治、生態工程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和推廣,科學研究和教學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本專業設有碩士點和博士點,本科生可在本專業繼續深造。
1、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基本培養規格: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接受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培養現代生態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驗技能,初步具備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3、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掌握現代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生態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3)了解環境科學、生物學、環境工程等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4)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5)了解生態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及撰寫論文和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海洋生物工程系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海洋生物工程系概況: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1963年,199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製為海洋生物工程系。目前,是海洋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生物學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物工程系擁有山東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海洋生物遺傳與種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同時還設置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與種質工程研究平台、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平台。
海洋生物工程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34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6人,具有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博士研究生76人,碩士研究生81人,本科生266人。
專業設置:
本科徠專業:海洋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
碩士點: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學(兼)
博士點: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學(兼)
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生物學(兼)

人才培養

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下簡稱“基地”)是國家教育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於2002年批准在全國36所高校首批建立的“基地”之一,本“基地”以海洋生物學、水產品加工和貯藏工程、水產養殖學三個國家重點學科為龍頭,以國家海洋藥物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國UNESCO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教育部水產養殖開放實驗室、山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及山東省生態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等為依託,以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部為核心,聯合國內外相關學科與企業共同進行建設。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也是海洋的世紀。本“基地”以海洋學科為顯著特色,努力建成一個集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產業化功能於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通過一系列實踐和不懈努力,本“基地”力爭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產業化等方面逐步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近年內儘快培養出一批“少而精、高層次的能參與國際競爭的海洋生物高新技術創新創業人才,在海洋生命科學領域人才培養中起到示範、輻射作用,為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創新創業平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其產業化。
本“基地”注重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緊緊抓住生物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人才鏈、技術鏈和產業鏈,積極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努力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同時把“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融入到產業發展過程中去,一方面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學科與技術條件,帶動相關企業共同健康發展。
本“基地”通過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廣泛與事業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努力在孵化培植一批企業、推動一種產業、服務一個行業方面做出更大成績;並鼓勵企業在“基地”設立獎學金、大學生創業基金等,以保證學業優異的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和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及產業化能力。同時,本“基地”將優先為企業提供相關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全力以赴地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和產品研發中的問題。為此,本“基地”誠心邀請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技術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業與我們共同合作,為發揮“基地”自身的獨特優勢,共同做好新產品和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實現我國經濟在新世紀的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獲得榮譽


自2011年開始,學院支持本科生組隊(OUC-CHINA)參加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先後獲得全球金、銀、銅獎和亞洲賽區金獎及多項單項獎。
2014年起,我院學生參與了由哈佛大學舉辦的國際生物分子設計大賽(BIOMOD),先後獲得金、銀、銅獎。2014年,OUC-CHINAiGEM團隊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等設立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被授予“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國內外升學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一大批優秀學子赴國內外著名大學繼續深造,其中不乏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美國常青藤大學,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等世界頂級名校。

科學研究


科研方向

學院主要科研方向是:(1)海洋生物遺傳育種;(2)海洋生態動力學;(3)發育和細胞生物學;(4)生物化學與生物材料;(5)海洋微生物學及其應用。

科研平台

海洋生物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是海洋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重點支持下,學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機構,設有“海洋生物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同時擁有山東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和海洋遺傳學與種質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多個重點實驗室。在①海洋生物遺傳育種、②海洋生態學、③海洋生物發育與進化、④海洋微生物學、⑤海洋生物化學與生物材料、⑥細胞生物學等方面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形成了具有顯著優勢的研究領域。

科研成就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九五”以來,海洋生命學院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主持各級教學研究課題20餘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著作近20部,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餘篇,獲得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十五”以來,主持“973”計劃課題7項,國家“863”課題40餘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70餘項、省重大研究課題2項其它省部市級科研課題40餘項,到校經費逐年增加。近年來,學院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其中SCI論文600餘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20餘項。

學術交流

在九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海洋生命學院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對外合作交流機制,建立了良好而暢通的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渠道。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諸多國內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者互訪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學院共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30餘人次,派出留學生30多人,主持和參加國際合作課題近20項。
學院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1995年組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已成功主辦了6期國際培訓課,14個國家和地區的130餘人參加了培訓,接受訪問學者17人;1998年我院主辦了“國際海洋生物工程學進展與展望學術會議”,有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2002年8月又與韓國高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生院共建姊妹學院。
新的世紀,我院正以嶄新的姿態、辛勤的勞動,努力為國家海洋生物學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更大貢獻。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黨委領導
姓名職務
初建松黨委書記
張曉燕黨委副書記
包振民黨委委員
唐學璽黨委委員
劉晨光黨委委員
隋正紅黨委委員
李巋然黨委委員
陳西廣黨委委員
行政領導
姓名職務
包振民院長
唐學璽副院長
汪岷副院長
劉晨光副院長
張曉燕副院長
工會領導
姓名職務
楊倩工會主席
劉振輝工會副主席
祁自忠文體委員
楊艷組織委員
楊光福利委員
朱麗岩女工委員
曹少鵬宣傳委員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教育理念: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基礎厚實勇於創新
辦學定位: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才,應國家需要;堅持走“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發展道路,建設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本科專業
院訓:求是篤行,謀海濟國

知名校友


曾呈奎方宗熙
林紹文童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