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口鄉

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轄鄉

廠口鄉是一個山區農業鄉,位於昆明市西北面,五華區北部,距離昆明市區28公里。佔地面積131.8平方公里,坐落于山間小盆地內,其東與嵩明縣接壤,南與沙朗鄉相連,西北與富民縣交接。迤六、瓦恭兩個村飛地於富民縣境內。全境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全鄉總戶數4412戶16228人,其中男性8156人,女性8072人;城鎮人口358人,農業人口15870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苗、彝等少數民族,其中苗族1547人,佔總人口的9.53%,彝族594人,佔總人口的3.66%。2006年,在全鄉各級的努力下,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71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0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8660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49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142.25元。

地理環境


廠口鄉
廠口鄉
全鄉土地總面積為2538.83公頃。其中水田400公頃,旱地2138.83公頃,水田主要分佈在水利條件好,地勢相對平緩的小盆地內,旱地分佈較廣,88.28%的旱地分佈在小盆地地區和平緩的山坡上,25°坡度以上的旱地面積有300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14%。全鄉林地面積有857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5.1%;境內海拔在1670-2527米之間,相對高差為857米,屬高原山地地貌特徵,立體氣候明顯。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高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2?15℃之間,土壤有紅壤、水稻土、紫色土等土壤類型,性狀多呈弱酸性。年平均日照數為2200小時左右,霜期為147天左右,有利於烤煙、玉米等作物生長。全鄉有小一型水庫兩座,小二型水庫4座,大小壩塘56個,總庫容為670萬立方米左右。1983?2003年年平均降雨量為29.65毫米左右,最多的是1999年的1076.6毫米,最少的是1984年的210毫米,相對雨量偏少,人畜飲水及農業生產用水全部依靠水庫、大小壩塘蓄水供給。由於水資源的缺乏,不能滿足需要,在旱季會嚴重影響到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

自然資源


土地利用情況

廠口鄉
廠口鄉
全鄉土地總面積為13180公頃,已利用土地12072.62公頃(其中耕地2538.83公頃),佔總面積的92%,未利用土地1107.38公頃,佔總面積的8%。城鎮村莊、工礦用地237.57公頃,佔1.8%,交通用地255.25公頃,佔1.94%,水域用地127.67公頃,佔0.97%。

林地利用情況

全鄉林地總面積為8913.3公頃,占轄區總面積的67.63%;其中,生態公益林5587.3公頃,商品林2894.2公頃,其它林431.8公頃。

水資源情況

廠口年均降雨量729.65毫米,現有小(一)型水庫2個,小(二)型水庫4個,大小壩塘56個,總庫容為580萬方。轄區內瓦恭村委會的禹都甸村民小組、迤六村委會的稗子田村民小組及新民寶石洞天然“龍潭水”水質好、出水量大,適合養殖紅鱒魚中華鱘等,可供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情況

截至,轄區內探明可供開發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鈦鐵礦。主要分佈在瓦恭、迤六兩個村委會境內,但由於受環保、開發技術等方面的制約,未開發成功。

人口民族


全境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全鄉總戶數4233戶15979人,其中男性8080人,女性7899人;城鎮人口358人,農業人口15979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苗、彝等少數民族,其中苗族1645人,佔總人口的10.29%,彝族594人,佔總人口的3.7%。

經濟


廠口鄉
廠口鄉
廠口鄉是純農業鄉,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主要有烤煙、乾果、水稻、玉米、大麥、小麥、豆類、薯類、蔬菜、密本南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烤煙已發展為廠口鄉的農業支柱產業,烤煙稅收已佔全鄉財政收入的80%以上。無公害蔬菜種植超過3000畝,已具備產業規模,農民種植蔬菜收入超過1500萬元。核桃種植5000畝,有1000畝已經開始掛果,核桃品質好,經濟效益開始逐步顯現。廠口種植的密本南瓜以肉質厚、厚道甜、色澤好而暢銷,連片種植已超過800畝,畝均收入達1500元,已初步具備產業規模。已發展區級農業企業1家。成立農業蔬菜協會組織1個。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667.2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12萬元,佔總收入的13.99%;畜牧業收入1324萬元,佔總收入的5.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935頭,肉牛608頭,肉羊3962頭);林業收入291.42萬元,佔總收入的1.23%;第二、三產業收入16361萬元,佔總收入的69.13%;工資性收入805.84萬元,佔總收入的3.4%。農民人均純收3142.25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760.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23人(占勞動力的15%),在省內務工1418人,到省外務工105人。

文化


較有民族風情的是苗族的花山節和彝族的火把節,皆為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苗族的花山節這一天,男女老少早早就穿上傳統的節日服裝,載歌載舞,進行著鬥牛、摔跤、山歌比賽,“羊湯鍋”是其傳統的美食。彝族的火把節這一天,早早就磨刀霍霍向豬羊,隨後進行鬥牛、山歌比賽。晚上撒著火把在村中走動,互相
廠口鄉
廠口鄉
祝福。
一九三五年四月,賀龍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經啊子營——廠口——富民的路線長征經過廠口。現立紀念碑於廠口中學內。並因此有了後來的廠口街。

社會


廠口鄉
廠口鄉
廠口鄉全鄉土地總面積為2538.83公頃。其中水田400公頃,旱地2138.83公頃,水田主要分佈在水利條件好,地勢相對平緩的小盆地內,旱地分佈較廣,88.28%的旱地分佈在小盆地地區和平緩的山坡上,25°坡度以上的旱地面積有300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14%。全鄉林地面積有857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5.1%;境內海拔在1670-2527米之間,相對高差為857米,屬高原山地地貌特徵,立體氣候明顯。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高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2-17℃之間,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366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24.25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村二三產業收入為主。截止2006年末,全鄉5個村(居)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55個自然村已經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五通。集鄉及各自然村基本實現路面硬化;通有線電視3784戶;通固定電話2697戶。全鄉有3688戶通自來水,有401戶飲用井水(分佔農戶總數的87.12%和9.47%)。擁有電視機農戶3784戶,安裝有線電視的農戶有3623戶(分別佔總農戶數的89.39%和85.59%);安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9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09戶(分別占農戶數的63.71%和54.55%)。

基層組織

全鄉設有黨委1個,黨總支5個,直屬黨支部2個,53個村(居)民小組黨支部,黨員601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6人,男黨員479人,女黨員122人。
廠口鄉
廠口鄉
全鄉設有基層行政組織14個,其中鄉級組織11個,市級組織區管理派出所、派出所3個。
全鄉設有教育機構6所。

文化教育

全鄉建有中學1所,建有小學5所,教師98人,中學生849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
全鄉建有文化站13個,文娛宣傳隊14支。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廠口鄉隸屬於五華區,是一個山區農業鄉,位於昆明市西北面,西山區北部,距離昆明市區28公里。佔地面積131.8平方公里,坐落于山間小盆地內,其東與嵩明縣接壤,南與沙朗鄉相連,西北與富民縣交接。轄5個村民委員會,即廠口、新民、陡普魯、迤六、瓦恭。迤六、瓦恭兩個村委會飛地於富民縣境內。全境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全鄉總戶數4233戶15979人,其中男性8080人,女性7899人;城鎮人口358人,農業人口15979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苗、彝等少數民族。

基礎醫療

廠口鄉全鄉有五個村委會(其中有兩個村委會屬五華區飛地),55個自然村,總人口15809人,居住分散,經濟、文化、衛生還比較落後。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12人(其中主治醫師3人,主管護師1人,醫師3人,護士1人,其它人員1人),5個村衛生所有鄉村醫生10人,肩負著全鄉人民群眾的醫療、防疫、婦幼、初級衛生保健等工作任務。
指導思想:該鄉的衛生工作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思想,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加強婦幼、防疫工作,繼續鞏固初級衛生保健成果,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推行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衛生工作下步的設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衛生改革、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加大衛生執法監督力度;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深入開展優質服務,規範醫療執業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以實施“雲嶺先鋒”工程為載體,加強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和行業作風建設,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努力創建人民滿意的醫療衛生行業。
(一)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要堅持不懈地做好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繼續堅持疫情報告制度,認真落實防治傳染病“四早”原則,尤其是要做好重點部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的預防控制工作。
(二)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的改革發展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指導監督,健全制度,規範基金管理,要儘可能擴大受益面,使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
 要加快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鄉鎮衛生院要轉變服務模式,重點做好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擴大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覆蓋面,要加強鄉、村縱向合作,規範村衛生所的基礎管理,提高農村衛生服務網路的整體功能。
(三)提高婦幼保健工作,降低產婦和嬰兒死亡率
繼續以貫徹實施“一法兩綱”為核心,強化保健意識和行業監管,協調統一依法監督與依法服務。強化干預措施,做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為中心的基礎保健工作,強化以高危人群為重點的重點監護工作,鞏固兩個系統管理,落實貧困危急重患兒的轉診搶救等措施。要加強鄉衛生院的產科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婦幼保健的基礎條件,建立完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完善貧困孕產婦住分娩,救助的長效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大力宣傳科學、文明的生育觀和健康觀,營造關愛生命和尊重母親,愛護兒童的良好氛圍。
• 近年來的衛生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感到欣慰和自豪,展望新階段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美好前景,我們又深感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區衛生局的指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依靠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依靠廣大醫務工作者,知難而進,勇於創新,狠抓落實,不斷進取,努力開創我鄉衛生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