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斗

戽斗

戽斗,也稱地包天,是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斗,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

出處


水車罷踏戽斗藏,家家買酒歌時康。——宋·陸遊《喜雨》詩。
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十七。
﹝龍船﹞順流而折,謂‘打招’。一招水如濺珠,中置戽斗戽水。——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

基本描述


一種用淺口柳條笆斗或木桶做成的老式提水工具。笆斗兩邊系有繩子,兩人相對而立,雙手牽拉繩索,使之上下有節奏地戽水上岸入田,或由此田戽入他田。元代王禎於1313年所著《農書》寫道:“戽斗,提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人掣之抒水上岸,以灌田番,其斗或柳筲,或木罌,所以便也。”可見,戽斗很早就在中國用於灌溉農田了。但由於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綁在桿上,一人操作即可。

地包天


亦可用於形容人的相貌,意思是下巴比一般人略長,也稱“地包天”。
在正常情況下,當上下牙齒咬合時,應該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話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這在醫學上稱“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稱“地包天”,也叫“兜齒”,也稱為“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