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體

學案體

記述學術源流的史書體裁。始創於明末清初。黃宗羲全祖望等撰著《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即為學案體代表作。學案體史書實為學術思想史專著,也是繼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典志體等主要史書體裁之後出現的又一新的史書體裁。其體例為:每學案前先設一表,備舉師友弟子,標明學派淵源及傳授系統。每一案主均立小傳,敘其生平概況及學術宗旨。對案主學術論著,均一一註明出處,材料採選頗為廣泛,為深入研討其學術思想提供方便。案主小傳后,另有附錄,載其遺聞軼事。亦附時人及後學之評論,備錄其短長得失,以供後學自行判斷。為後學研究斷代或歷代學術思想史及沿革,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文獻資料。

結構


學案是以記述學術史為中心的一種綜合性體裁,它在結構上包括學人傳記、言行錄、著作錄要、他人的有關評論,而特別重視學術流派的師弟子傳授的關係。

發展史


中國古代的學術史撰述萌芽甚早,其源可以溯到《莊子· 天下》、《荀子 ·非十二子》、《韓非子 ·顯學》,但這是比較簡單的記載。《史記》中有先秦諸子的傳記,有《儒林》、《日者》、《龜策》等列傳,反映出司馬遷的學術史撰述思想。《漢書 ·藝文志》則已具備了學術史的雛形。其後,南朝阮孝緒的《七錄》、唐初的《隋書 ·經籍志》是對《漢書 ·藝文志》的繼承和發展。宋元之際,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經籍考》,是解題形式的目錄著作,具有更明顯的學術史性質。這些都是綜合性的學術史著作。
專門性的學術史,在佛教著作中出現較 早。南北朝時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唐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宋釋普濟的《五燈會元》、釋志磐的《佛祖統紀》等等,都是較完整的學術史形式的著作。在儒家著作中,朱熹的《伊洛淵源錄》,是關於理學一派的學術史著作。而學案體是作為比較完備的、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史著作形式出現的,其形成較晚。明清之際,黃宗羲撰 《明儒學案》,列學案19目,敘明代學者200 餘人。此書以學派為綱,論述了各派學人的生平和學術成就,成為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系統的學術史著作。黃宗羲又撰 《宋元學案》,后經其子黃百家和全祖望續撰成書。這兩部書,是學案體史書中的傑作,代表了古代學術史之較高的發展形式。清人江藩撰 《國朝漢學師承記》,敘述清初至嘉慶年間漢學學者的生平、師承、著作和學術見解,大致以吳派學人居前,皖派學人列后,凡正傳40人、附傳17人,是一部主要反映清代乾嘉漢學的學術史著作。這一類書在形式上也近於學案體撰述。梁啟超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等書,開近代以來學術史著作之先聲。它們在形式上、結構上跟學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