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五十四卷(現行本缺十九、二十兩卷),宋釋志磬撰。志磬號大石,天台宗僧,嘗住四明(今浙江鄞縣)福泉寺及東湖月波山。著作除本書外,另有《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今存。

編撰歷史


天台宗吳越王錢俶求得智者遺書於海外以後,教學中興。
宋朝政和年間(1111~1117),吳興釋元穎始撰《天台宗元錄》一百卷,“始自正象統紀,終於教藏目錄”,紀述天台宗授受的源流,並把從北齊到宋元祐年間的歷代傳承,系以圖表,明其道統。
慶元年間(1195~1200)婺女吳克己增廣《宗元錄》,撰《釋門正統》一書,內分紀運、列傳、總論三科,未及刊行而逝世。
嘉定年間(1208~1224)餘姚釋景遷(號鏡庵)取以上二書重加詮次,增立新傳六十餘人,名《宗源錄》。
到嘉熙初(1237),錢塘良渚釋宗鑒又就吳書擴為八卷,分本紀、世家、諸志、列傳、載記五科,這樣百多年來,天台一宗史傳的撰述,可說已粗具規模。
但本書作者志磬認為以上各書都還沒有達到完整無缺的階段,他曾指出:“鏡庵則有不立體統之失,良渚則有名位顛錯之謬。至於文繁語鄙,事緩義乖,則皆有之。”(本書《通例》)又說:“良渚之著《正統》,雖粗立體法,而義乖文薉;鏡庵之撰《宗源》,但列文傳,而辭陋事疏。至於遺逸而不收者,則舉皆此失”(本書《自序》)。
作者為了彌補這些缺點,使所述能更好的顯出天台一宗的全貌,於是在《正統》、《宗源》二書的基礎上,加以改編,並擴大範圍,依仿《史記》和《資治通鑒》體例,編成本書。內分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科。不僅內容增加,而且組織嚴密,並廣泛涉及佛教各方面,而不限天台一宗。
作者自寶祐六年(1258)著筆,到咸淳五年(1269)八月,凡閱十年,五次改易其稿,夜以繼晝,撰成本書。其用力的辛勤,可以想見。完成之後,又請釋必升、慧舟、善良、宗凈、法照五人校正,才作為定本。
咸淳七年(1271)刊成行世,他已經是卧病的暮年了。

通例


本書卷首有《通例》一篇,說明本書的體制、內容、寫作的旨趣和方法。
關於本書的命名,作者解釋說:“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諸祖也;統紀者何?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表明本書是釋迦牟尼和以下各祖師教法傳授的歷史記載。關於近代諸師的立傳,作者提出三個標準:一是“觀行修明”,二是“講訓有旨”,三是“著書明宗”。此外“經理法事,旁贊教門”的僧人以及通達台宗的搢紳名賢儒生居士,也有所收錄。
關於諸師的稱謂,作者標出從國號、山名、師號、生地、寺名、自號、郡名、著書之名八例。關於引用的書籍,列舉有大藏經典七十二部,天台教文二十一部,釋門諸書二十四部,儒宗諸書四十一部,道門諸書二十部,事實上引用的典籍文章還不止此數。
至於本書的體裁,是每類的前面有“序”,本紀的後面還有“贊”。書中凡是遇到要辯論釋疑的地方,則用“述”來闡明。
引用前人的議論作按語則標明姓氏。有些名相或事實需要解釋的,則用雙行小字注於文中。
資料的來源則注於篇末,有些地方不注出處,則是“或因舊文以刪削,或集諸文以補足,或取師友之論著,或考碑碣之撰述,不復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當若是也”。
從這些凡例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十分講究史法,而且是有著較深研究和著述經驗的。

內容


本書內容:
一、本紀部分凡八卷(卷一至八)初為《釋迦牟尼本紀》,從明本跡、敘聖源起、至分舍利、集三藏止,引用經論教文,按年排次,從天台宗的角度來闡述釋迦一生的法化,共四卷。
二、《西土二十四祖紀》,自大迦葉尊者至師子尊者,都是歷代嫡傳的大師,悉依《付法藏經》敘述,凡一卷。
三、《東土九祖紀》,自北齊慧文禪師至荊溪湛然禪師,是中國從北齊到唐代遠宗龍樹開創天台宗派和繼承顯揚的諸師。其中智顗以下六人是吳越王錢俶請謚過的,共二卷。
四、《興道下八祖紀》,自興道法師(道邃)至法智法師(知禮)共八人,繼荊溪之後傳播台教,但都沒有師號,所以作者摭取他們的行實,冠以尊號,同於私謚,共一卷。

世家部分


世家部分凡二卷(卷九至十),《諸祖旁出世家》,都是傳教明宗,分燈照世,與本紀諸祖互相輝映的大師,凡有南嶽、天台以至寶雲十三世家,二百有五人(不盡有傳紀)。

列傳部分


列傳部分凡十二卷(卷十一至二十二)首為《諸師列傳》,自慈雲以下,至法智十世止,而以廣智、神照、南屏三家最為繁衍,共十卷。次為《諸師雜傳》,為凈覺、神智、草庵三家,認為這三家都曾“背宗破祖,別樹門庭”,所以區別開來。共一卷。三為《未詳承嗣傳》,載東陽傅大士以下四十餘人,因“有功教門事遠失記”,所以別為一卷。三類列傳,合四百四十一人(現行本有傳者僅百七十一人)。

表的部分


表的部分凡二卷(卷二十三至二十四)。首為《歷代傳教表》,從梁武帝天監元年(502)起,到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止,以年為綱,排比慧文至知禮諸師的大事,以明台宗的授受和傳播,共一卷。次為《佛祖世系表》,就前面本紀、世家、列傳中諸人(末尾略有所增),列表來表示傳承的關係,共一卷。

志的部分


志的部分凡三十卷(卷二十五至五十四):
一、《山家教典志》,為慧思、智顗等六十一人的著述目錄,同於史書的《藝文志》,共一卷。
二、《凈土立教志》,首載蓮社七祖、十八賢和入社百二十三人和不入社三人的傳,附有宋契嵩撰的《東林影堂六事》。十八賢傳是據宋陳舜俞、釋懷悟等所刊正詳補的傳又加增補而成。次紀往生高僧一百三十四人、高尼七人、雜眾六人、公卿三十一人、士庶二十三人,女倫四十三人、惡輩五人及往生禽魚等,這些乃是根據宋釋海印撰的《凈土往生傳》十二卷刪削而成。后附往生續遺十人,引自《報應記》、《冥祥記》等書,共三卷。
三、《諸宗立教志》,記禪宗達摩等六人,賢首宗法順等九人,慈恩宗玄奘等二人,瑜伽密宗金剛智等五人,南山律學道宣等三人,共一卷。
四、《三世出興志》,記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成住壞空大小各劫的演變和人世及佛教的情況,共一卷。
五、《世界名體志》,繪有華藏世界、萬億須彌、九山八海、大千三界、忉利天宮、諸天和震旦、西域、五印及地獄等國,並引經文作為說明,共一卷。
六、《法門光顯志》,記錄佛教各種儀式和事相的起源,共一卷。
七、《法運通塞志》,主要是記佛教的出現、傳播及中國佛教盛行與衰落的狀況,同時也記載歷史上的大事,自周昭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23)起,依年月編次,到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止,是一部佛教大事記,尤詳於宋代,約佔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這一志是參考宋釋祖琇的《佛運統記》、釋德修的《釋氏通紀》而成,共十五卷。
八、《名文光教志》,選錄有關天台宗的重要的碑文、序言、論述、書牘等,前面是名人居士的文章十七篇,後面是高僧及作者自撰的文章七篇,共二卷。
九、《歷代會要志》,集有關佛教的史實,旁及道教,按時代先後分類編排,凡六十五項,共四卷。

相關事件


在宋代,禪宗和天台宗為了西土傳承二十八祖和二十四祖的問題,曾有過一段爭論。釋契嵩據《寶林傳》,主張二十八祖,子昉則謂這些“瀆亂正法,瑕玷禪宗”(卷二十一本傳)。本書內,以台宗的立場,認為:“吾宗謂祖承止師子,而禪林加四人,於是競相是非,連代不息。……嵩明教作《定祖圖》,謂禪經具載二十八祖。今檢經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昉法師作《止訛》以斥之,宜矣”(卷五《師子尊者紀》)。此中門戶之見,自然難免了。
不但如此,即在天台宗內,宋代也有山家、山外二派的分別。作者是擁護山家派的,曾撰《宗門尊祖議》一文(見卷五十)尊山家派為正統;對於山家的倡導者知禮的所謂辟異端、再清教海的功績,是極端稱讚的(見卷八本傳)。
因此在列傳內,另闢《諸師雜傳》一類,收“錄諸師之未醇正者,故凈覺以背宗錄、神智以破祖錄,草庵以失緒錄”(卷二十一《諸師雜傳序》)。這三家都是山外派,《釋門正統》把前二人列於《扣擊宗途傳》內,對他們還有恕詞(見卷五),本書則加以貶黜,“置之雜傳,以示家法之所在”(卷二十一《神智傳論》)了。

作者


本書作者幼年曾從儒者袁機受學(見卷四十五嘉祐七年及慶曆八年條),在文、史學以及文章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
而平日又留心僧傳,愛好鑽研,所以他曾說,“昔魯直(黃庭堅)見僧傳文鄙義淺,欲刪修之而不果,惜哉!如有用我者,吾其能成魯直志乎?”(卷四十二端拱元年條)本書的注重體例和章法,溶合紀傳、編年、會要於一書,正證明作者在史學方面的湛深修養,故能綱舉目張,文采斐然,在佛教史傳中,可算是成就較高的著作。
作者在選擇史料上,態度也頗為矜慎,重視史料的真實性。如《傳燈錄》謂志公令人對慧思說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作者根據南嶽願文,證明志公早已逝世,慧思沒有可能見到他,所以正文中不記此事(卷六《慧思紀》)。
又晁說之撰《明智塔銘》,謂荊溪傳法於行滿,行滿遞傳法於廣修。作者則根據《大宋高僧傳》,作荊溪道邃、廣修遞相傳受(卷八《道邃紀》)。
此外在智顗(卷六)、義通(卷八)、知禮(卷八)等紀中,對舊傳的一些錯誤,也於注中加以糾正。
另外在本書各部分中,還保存了許多珍貴的佛教史料。《法運通塞志》載太平興國七年(982)六月譯經院建成,天息災述譯經儀式(見卷四十三),淳熙十年(1183)釋若訥上試經度僧的札子(見卷四十七),嘉泰二年(1202)臣寮請禁止吃菜事魔的奏狀(見卷四十八),在各卷中又引用了許多條(宋)《國朝會要》(見卷四十三乾德三年小注),這些多是有關一代典章制度和社會史料,甚為可貴。
在《歷代會要志》中,關於佛教制度的建立和沿革,佛教盛衰消長的演變,都有簡明的記載,並旁及儒家、道教、摩尼教、白雲菜等,足供研究社會動態和宗教發展的參考。

缺點


本書是一部洋洋五十萬言的巨著,因而在前後照顧上,也不免有些誤失。如卷十五《法鄰傳》中說,高麗義天請法鄰“跋所受教乘歸國、師援筆立成”。注說“文見《名文光教志》”,但《光教志》中實無此文。卷三十三《十王供》中,歐陽修夢十王下注見《通塞志》嘉祐六年,實應作熙寧五年。但這些都是很細微的缺點。

版本


本書現有兩種版本,一是明南藏和嘉興藏本,作五十四卷;一是日本卐字續藏本,作五十五卷。但卷二十一空卷,第二十二卷就是明藏本的第二十一卷,所以二者仍是一樣的。

殘缺部分


本書列傳部分,殘缺極多,有些人在其他書中,還可以找到傳記。如卷十八所缺的正庵端信、晦庵慧明,在《釋門正統》卷七中都有傳存在。同卷的古鏡文杲、卷二十的頑空智覺,也見於《續佛祖統記》卷上。
此外卷十七的佛光法照,卷十八的雲夢允澤,古源永清,也都見於《續統紀》卷上。而且法照逝世於咸淳九年(1273),允澤逝世於元大德元年(1297),永清逝世於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這些人的卒年晚於本書的刊行年代,他們的傳是不應出現在本書中。
《續佛祖統紀》著者所見到的本書,和現今流傳的版本不一樣,是沒有這些人的,故此才在《續統紀》中著錄。
本書現在流通的本子,則是經過後人的增補。再,卷十八現存目錄上,載有佛光照法師法嗣子庭師訓等二十三人,佛光照就是法照,也是本書的校正人之一,不應列入本書,更談不到他的法嗣了。
卐字續藏本在卷十九目錄後面,還存《文節傳》一篇,他是元至正二年(1342)逝世的,卷四十八還載有咸淳以後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的記事,後人附益進去的痕迹,更為顯然。
又卷二十四《佛祖世系表》中,也載有以上元代逝世的人。卷五十三《歷代會要志》經目僧數條也記錄元世宗時代僧尼人數和寺院所數,同樣都是後人所補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