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
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子
合併圖冊
舞獅子
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
舞獅子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另外,舞獅在廣州俗稱“舞醒獅”,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這種民間迎祥納吉的習俗,由來已久,歷久不衰。
舞獅子
舞獅子
過去廣州的武館均附設有“獅子會”,教練拳術與舞獅,“文化大革命”時被“掃除”。80年代以後,郊縣城鄉有的村鎮又開始恢復獅子會的組織,教習舞獅活動。
本為活動在民間的舞獅,現在被文藝工作者改編、加工為獅舞而搬上了正規舞台。它既保留了傳統風格和意蘊,又加進了許多現代手法,驚、險、奇、特,優雅通俗。這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舞獅,今天煥發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受到廣大群眾所喜愛。
舞獅子
廣州的醒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獅舞。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象”。
舞獅子
舞獅子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它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就步法來說,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內外轉身擺腳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匯在一個“舞”中,這種“舞”,一般體現在采青的獅舞上,因此,采青成為舞獅活動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間的舞獅活動,創造了許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蓮花舞、花籃青舞、步步高舞、橋底咬青舞、獅子出洞舞、高台群獅舞、獅子躍龍門舞、雙獅撲青舞等等,花樣繁多。
舞獅子
舞獅子
凡新獅初舞,按照傳統的俗規,要進行一個莊重的儀式,叫做“開光點睛”。這儀式的舉行是很嚴肅的,開始要焚香、灑酒,同時敬請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雙親下有子孫齊全的人執行“點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灑酒)之後,向東南方肅敬三鞠躬禮,這時,鞭炮齊鳴,鼓樂聲四起,大頭佛舞跳在獅子周圍,用柚子葉或黃皮葉(民間認為這些葉可以祛除邪氣)為新獅打掃全身。據說這是給新獅以吉祥之氣、播福之力,就是說給新獅以生命之源,然後,再把這些葉插在它的角旁,並用絲帶為它的角裝飾一番,叫做“簪花掛紅”。之後,鳴鼓殺雞,滴雞血於盆中舉天以示。點睛的人,手執新筆,神態嚴肅的氣氛達到頂點。只見那人躬身獅前,眼定、手定,在獅子的右眼上點上一筆,又在左眼上點上一筆,點睛人把執筆的手揚起時,立即,全場歡騰,鼓聲雷鳴,鑼聲大響。瞬間,新獅在地上蠕動,驀然騰起,在歡聲笑語中,舞動它那美妙的身姿。人們把它舞動起來,便成為百獸之王,可以辟邪納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