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銅魚的結果 展開
- 鯉形目鯉科動物
- “銅魚”是古同安文明的象徵之一
銅魚
鯉形目鯉科動物
銅魚(學名:Coreius heterodon)是鯉科、銅魚屬魚類。體長,粗壯,前段圓筒狀,後段稍側扁,尾柄部高。頭腹面及胸部較平。頭小,近錐形。吻尖,吻長略小於眼間距或等長。口小,下位。眼甚小,鼻孔大,眼徑小於鼻孔徑。體被圓鱗,較小,其遊離部分略尖長。背鰭短小,無硬刺,起點位置稍前於腹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遠小於至尾鰭基部,約與至臀鰭基部後端的距離相等。胸鰭寬,等於或稍短於頭長,末端接近腹鰭起點。腹鰭略圓,起點至胸鰭基與至臀鰭起點等距,或稍近胸鰭基部。肛門近臀鰭,位腹、臀鰭間距離的后1/4處。臀鰭位置較前,尾柄甚高且長。尾鰭寬闊,分叉不深,上下葉末端尖,上葉稍長。鰓耙短小。腸管長幾與體長相等,約為體長的0.9~1.1倍。鰾大,2室,前室橢圓形,包於厚膜質囊內,后室粗長,為前室的1.4~2.8倍。腹膜淺黃色。體黃色,背部稍深,近古銅色,腹部白色略帶黃。體上側常具多數淺灰黑的小斑點。各鰭淺灰,邊緣淺黃色。
銅魚為半洄遊性魚類,喜流水性生活,平時多棲息於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的砂壤底質河段,喜群體集游。銅魚雜食性,主要攝食底棲生物,如淡水殼菜、蜆、螺螄及軟體動物等,也食高等植物碎片、硅藻、水生昆蟲、蝦類和幼魚。
背鰭Ⅲ-7~8;臀鰭Ⅲ-6;胸鰭Ⅰ-18-19;腹鰭Ⅰ-7。側線鱗54~56;背鰭前鱗18~20;圍尾柄鱗20。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1~13。下咽齒1行,5~5.脊椎骨4+48~50。體長為體高的4.3~5.1倍,為頭長的4.6~5.4倍,為尾柄長的4.4~5.5倍,為尾柄高的7.8~9.3倍。頭長為吻長的2.2~3.0倍,為眼徑的7.4~11.0倍,為眼間距的2.2~3.0倍,為尾柄長的0.8~1.1倍,為尾柄高的1.6~1.9倍,為口寬的7.3~9.0倍,為須長的1.9~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2.2倍。
銅魚
體長,粗壯,前段圓筒狀,後段稍側扁,尾柄部高。頭腹面及胸部較平。頭小,近錐形。吻尖,吻長略小於眼間距或等長。口小,下位,狹窄,呈馬蹄形。唇厚,光滑,下唇兩側向前伸,唇后溝中斷,間距較狹。口角具須1對,粗長,向後伸幾達前鰓蓋骨的后緣。眼甚小,鼻孔大,眼徑小於鼻孔徑。體被圓鱗,較小,其遊離部分略尖長;胸鰭基部區集積多數小而排列不規則的鱗片,腹鰭基部也同樣具若干小鱗;背、臀鰭基部兩側具有鱗鞘,腹部鱗片細小,尾鰭基部處覆蓋有許多細小鱗片。側線完全,極為平直,橫貫體中軸成一直線。
背鰭短小,無硬刺,起點位置稍前於腹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遠小於至尾鰭基部,約與至臀鰭基部後端的距離相等。胸鰭寬,等於或稍短於頭長,末端接近腹鰭起點。腹鰭略圓,起點至胸鰭基與至臀鰭起點等距,或稍近胸鰭基部。肛門近臀鰭,位腹、臀鰭間距離的后1/4處。臀鰭位置較前,尾柄甚高且長。尾鰭寬闊,分叉不深,上下葉末端尖,上葉稍長。
下咽齒第一、二枚齒稍側扁,末端略鉤曲,其餘齒較粗壯,末端光滑。鰓耙短小。腸管長幾與體長相等,約為體長的0.9~1.1倍。鰾大,2室,前室橢圓形,包於厚膜質囊內,后室粗長,為前室的1.4~2.8倍。腹膜淺黃色。
體黃色,背部稍深,近古銅色,腹部白色略帶黃。體上側常具多數淺灰黑的小斑點。各鰭淺灰,邊緣淺黃色。
初孵仔魚全長6~7毫米。孵后3周左右,體長達15~16毫米,各鰭均已形成,可吞食其他魚類幼苗。
銅魚
銅魚的生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雌魚為4齡內,雄魚為3齡內,這一階段未達或初達性成熟,雌雄魚生長均較快;第二階段雌魚一般為5~9齡,雄魚為4~6齡,個體相繼成熟,生長變慢;第三階段為老年階段,生長滯緩。
銅魚雜食性,主要攝食底棲生物,如淡水殼菜、蜆、螺螄及軟體動物等,也食高等植物碎片、硅藻、水生昆蟲、蝦類和幼魚。
分佈於中國和韓國,在中國分佈於長江和黃河水系,在長江,主要產於上游幹流及其支流中;在長江口區見於崇明和寶山沿岸;20世紀60年代及其以前,也進入黃浦江現共青森林公園江段。銅魚多見於長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靜水湖泊中較為少見。
銅魚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銅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