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疙瘩
北京特色炒麵食品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種特色的炒麵食品。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
炒疙瘩
有一天,店主只和了十斤面,可是一天都過去了,卻還剩下了一半多呢。母女倆都愁死了。
怎麼辦?眼看再不做出來,面就要變質了。母親只好把剩下的面重新揉了揉,然後揪成比骰子稍微大一點的小疙瘩,放到開水鍋里煮熟,之後撈出來在陰涼處晾著。晚上,母女倆就用這些熟麵疙瘩加了點青菜炒著吃了。誰想到這樣隨便做出來的麵食,竟然味道不錯。
於是,母女倆就決定第二天試著給大家做著吃,並且給這種新發明的麵食,起了個名字叫“炒疙瘩”。就這樣,炒疙瘩的雛形初步形成了。
果然,因為“炒疙瘩”的味道香鮮,價格也便宜,許多顧客都搶著吃,而昨天晚上那五六斤的麵疙瘩,一會兒就被大家搶購一空。
炒疙瘩
因為廣福館在臧家橋的南端,是堂子街、韓家譚、五道廟、楊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就像是一座寨子。店主姓穆,且家裡沒有男丁,於是就有些好事的讀書人戲稱其為“穆家寨”,甚至後來大家都淡忘了“廣福館”這個正名,而只記得有炒疙瘩的“穆家寨”了。
因為母女倆的辛勤勞動與高超技術,炒疙瘩漸漸地聲名鵲起,吸引了許多到琉璃廠逛的文化名流,大家逛完琉璃廠都願意來“穆家寨”吃炒疙瘩。當時,有位書法名家在吃完炒疙瘩后,還即興寫了首詩,稱讚“穆家寨”的炒疙瘩:“廿載蜉遊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羹。”名畫家胡佩衡、於非暗也紛紛以字畫相贈,表達自己對“穆家寨”炒疙瘩的喜愛與推崇。
可惜,1952年女店主去世后,因為沒有人繼承,“穆家寨”只好停業了。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非常好,所以當時已經有許多飯館都在紛紛仿效,比如前門外李紗帽衚衕(就是現在的大力衚衕)的“東恩元居”。
“東恩元居”的創始人是河北河間的馬東海兄弟倆,自從1929年到北京學習炒疙瘩后,就不斷地發展創新,並且使炒疙瘩的味道提高不少,也很快就聲震北京。
各式炒疙瘩成品
炒疙瘩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興隆,不少家飯館紛紛仿效,但以前門外李紗帽衚衕(現大力衚衕)的“東恩元居”最為著稱。恩元居的創辦人是河北河間縣的馬東海兄弟倆, 1929年到京學習炒疙瘩的方法,並有創新和提高,也很快聞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麵粉,加水和勻揉成麵糰切開,成直徑為黃豆粗的長圓形后,再用手揪成黃豆般大小的圓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開鍋后隨即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三五分鐘撈出,以保證疙瘩口感,選用牛肉的鮮嫩部位,切成絲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後將煮熟經冷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黃,根據不同季節配上各種精選蔬菜,出鍋裝盤,黃綠相間,香味撲鼻,引入食慾。由於風味獨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經濟實惠的特點,問世之後,就成為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們的青睞。
目前不少餐館,仍有炒疙瘩供應,但風味與“恩元居”的相比,相差甚遠了。原因在於製作上圖省事,如過去店家客人進店后,問清吃多少,現制現揪,現在是用機器軋出,煮后就放在涼水中浸泡,客來了,從涼水中撈出來炒,已糜爛無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講究,因此信譽下降,已沒有炒疙瘩味了。
炒疙瘩
炒疙瘩(圖1)
炒疙瘩的創始人是北京和平門外臧家橋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兒。民國初年,母女倆開了個飯鋪,取名“廣福館。”由於本小利微,飯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氣。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飴烙面,賣了一天,臨到關門時還剩下了五、六斤。母女倆正發愁,忽然想起了一個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餘的飴烙面拿過來重新揉過,然後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點的小疙瘩,下到開水鍋中煮熟,撈出后攤在陰涼處。當晚,母女倆就用這些熟麵疙瘩加了些青菜炒著吃,沒想到口味特別好。她們邊吃邊商量,決定在原經營品種的基礎上再添上這道新的麵食,起名叫“炒疙瘩”。
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滑爽可口,營養豐富。
主要原料
乾麵粉,菠菜,豌豆或青豆,胡蘿蔔,五花肉,油,蔥花,薑末,醬油,蒜片,鹽等。
1.製作麵疙瘩。麵粉加水和成較硬的麵糰,切成比黃豆粒略大的麵疙瘩放入沸水鍋內,用鐵鏟貼鍋底順一個方向攪動,每隔l一2分鐘攪一次,防止疙瘩沉底燒糊,並隨時把粘在一起的疙瘩撥散,開鍋后再煮3一5分鐘,當疙瘩全部浮起后,隨即接出放入涼水盆里過一下。
2.制輔料。將牛肉切末與青菜配好,下炒鍋炒約30秒鐘后,加醬油、醋、鹽再炒一下,加煮熟的疙瘩翻炒,約炒30秒鐘,加鮮菜,待醬油等水分全浸入疙瘩即成。以熱食為好。
材料:乾麵粉,菠菜,豌豆或青豆,胡蘿蔔,五花肉,油,蔥花,薑末,醬油,蒜片,鹽
製作過程:
1.把面和得稍微硬一點,揉好放一邊餳著。2.把菠菜、胡蘿蔔、五花肉等切成小丁,除肉外,分別將蔬菜過一遍油。
3.把麵糰擀成厚薄均勻的長形麵皮,用刀將麵皮等距切成條,撒上乾麵粉,使麵條不相互粘連。
4.把條狀的麵條切成丁,撒上麵粉,和弄一下,面丁就成扁圓形的了,且不相互粘連。
5.把面丁放在屜籠上搖一搖,乾麵粉就漏下去了。然後把面丁放進沸水裡煮,開鍋後點一次水,水開后把面丁撈出來過涼水,免得相互粘連。之後控水備用。
6.油熱了,放入用澱粉抓過的肉丁,肉丁變色後放蔥、姜,出香味後放醬油,翻炒均勻後放蔬菜丁,最後放麵疙瘩。
7.繼續翻炒,起鍋前加鹽和蒜。
● 出鍋前放點青蒜段,跟麵疙瘩一樣大小。但為了防止串味,還是放入大蒜片。
● 菜和面的比例一般是2∶3。
材料:青豆50克 胡蘿蔔75克 黃瓜75克 青椒75克 紅椒75克 麵粉150克 醬油一小勺 植物油適量
製作過程:
1、麵粉加適量水揉成麵糰,后揉成長條,揪成見方的小疙瘩,撒上麵粉抖撒。青豆洗凈,胡蘿蔔,黃瓜,紅椒洗凈切丁備用。
2、鍋中加清水大火燒開,然後加入抖散的小疙瘩,煮熟撈出備用。
3、鍋中放油燒熱,放入胡蘿蔔,黃瓜、青椒、紅椒翻炒至熟,放入煮熟的小疙瘩,加少許水,適量醬油翻炒至料熟即可。
小貼士:小疙瘩面要和的硬一些,這樣更好炒。為了避免煮熟的小疙瘩粘連,煮好後放入清水浸泡,炒之前撈出瀝干。
主料:麵粉300克、牛裡脊150克、黃瓜1根、胡蘿蔔1根。
輔料:植物油40克、蔥花少許、料酒15克、生抽20克、老抽1勺、鹽適量、涼水150克。
製作過程:
1.麵粉入盆。
2.加入涼水,揉成稍硬些的麵糰,蓋濕布餳1小時左右,餳面時,可以做其它準備工作。
3.牛裡脊切成小丁,黃瓜、胡蘿蔔切小丁。
4.餳好的麵糰取出置於案板上,揉圓,擀成橢圓的大片,厚約6毫米。
5.擀麵杖當成尺子,壓住面片,用刀沿著擀麵杖,將麵皮劃成寬約6毫米左右的麵條。
6.將面片全部切成麵條,邊拉邊撒些麵粉,防止粘連。
7.將所有麵條都裹上麵粉,然後順著一個方向捋好,切成寬約6毫米左右的小丁。
8.取一個篩子,將這些小面丁放入篩子中,搖成圓潤的小丸子;如果沒有篩子,可直接用雙手在案板上來回搓圓。
9.鍋中放清水,煮開,將小丸子放入水中,用勺子推一推水,防止粘鍋底;待水開煮幾分鐘,全部的小丸子浮上水面,並且體積變大,即可出鍋,可過水瀝干備用,也可不過水,直接撈出入炒鍋中,與炒好的輔料翻拌均勻入味。
10.熱鍋涼油,蔥花熗鍋,出香味后,入牛肉丁翻炒。
11.牛肉炒至表面變白,將胡蘿蔔丁入鍋,放鹽、生抽、老抽,翻炒至胡蘿蔔成熟。
12.倒入黃瓜丁,翻拌均勻即可,不要炒過火。
13.倒入煮好的疙瘩。
14.翻拌均勻,出鍋。
15.吃時輔以大蒜、米醋、辣椒油更香。
烹飪技巧:
麵糰要硬一些,才好切成小丁;
最好煮疙瘩和炒菜丁同步進行,煮好的疙瘩撈出直接入鍋翻炒,更容易吸入及附著湯汁的味道;
裡面的配料還可以換成其它水份少的菜,比如蝦仁、雞肉、西葫蘆、青椒、火腿腸等。
配料中的蔬菜可根據季節不同選用各季節的時令蔬菜 菜品口感此小吃滋味醇香,淡雅美觀。
炒疙瘩
牛肉(肥瘦):牛肉富含豐富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后,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炒疙瘩
炒疙瘩作為早餐、中餐、晚餐或者零食均可。
炒疙瘩
北京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