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穴

鹽礦開採后留下的礦洞

鹽穴就是鹽礦開採后留下的礦洞,體積巨大且密封良好。利用水溶開採方式在地下較厚的鹽層或鹽丘中採礦後會形成地下洞穴,高溫高壓下的鹽具有將裂縫條下自動癒合的特點,一段時間后地下鹽穴就能夠成了很好的密封儲存庫,用於儲存石油、天然氣以及相關產品。目前世界上利用鹽穴改造的儲存庫多集中在歐美等國。

簡介


人類開採鹽礦用於食用和保存食物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開採鹽礦的歷史應早於商代,並上溯到夏代,甚至夏以前的洪荒時代。采鹵井的應用在我國大約有1000 多年的歷史。鹽穴是利用水溶開採方式在地下較厚的鹽層或鹽丘中形成的人造地下洞穴,鹽穴的大小和形狀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而定,其體積一般在5000~100萬立方米 之間。由於鹽穴深埋地下,而且高溫高壓下的鹽具有一定的塑性,具有在產生一定的裂縫條件下自動癒合的特點,地下鹽穴就成了很好的密封儲存庫。鹽穴提供了一個巨大而安全的地下空間用於儲存那些不溶解鹽的物質。其主要用於儲存液態、氣態烴以及相關產品,並作為主要用途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用鹽穴提供的巨大存儲空間來存儲天然氣,可以將用氣低峰時期輸氣系統中的富餘氣量存儲起來,在用氣高峰的時候抽出來用以補充供氣量,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而對於石油來講,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它關係到國家的安全,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石油保障體系,同樣也需要巨大而安全的存儲空間。
油藏型儲氣庫和含水層儲氣庫都是將天然氣儲存在天然的岩石孔隙中,而鹽穴儲氣庫與此不同,它是將天然氣儲存在人工溶鹽后形成的腔體中。降低鹽穴儲氣庫建設成本的主要方法是應用現代溶鹽技術增加鹽穴體積;降低最小運行壓力,提高最大運行壓力。鹽穴用作儲氣庫始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第一座鹽穴儲氣庫1961年建於密歇根州Marysville;加拿大的第一座鹽穴儲氣庫1964年建於薩斯喀徹溫省的梅爾維爾;亞美尼亞的第一座鹽穴儲氣庫1964年建於Abovian;法國的第一座鹽穴儲氣庫1968年建於Tersanne;德國的第一座鹽穴儲氣庫1969年建於基爾。鹽穴儲氣庫發展初期,其尺寸和容量相對較小,只有(3-10)億立方米/d.。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末,歐洲鹽穴儲氣庫的總容量已達到(400-600) ×1012立方米/d。鹽穴容量主要受注採氣井壓力損失和設備運行中安全要求的限制。降低最小運行壓力能夠增加有效工作氣量,減少墊底氣的投資。最小運行壓力每降低1MPa,能節省約10%-15%的總投資。單腔最大儲氣能力與最大運行壓力有關。最大運行壓力提高10%,有效工作氣量大約能增加15%。但是,最大運行壓力受到鹽層氣密封性的制約。一般來說,最大運行壓力要小於鹽層上覆地層的重量,梯度大約為0. 23MPa/m;一些特殊的區塊,梯度小於0. 2MPa/m。

投資


溶鹽建腔的費用約佔總投資的25%一35%,而且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每溶1 立方米的鹽需要7一9立方米的水。溶鹽所形成的鹽水濃度大約為300kg/立方米。通常被工業用來生產氯化鈉,或重新注回地下,甚至被排放到海里。溶鹽建腔需要兩根管柱,一根注入水,另一根返出鹽水。同時,要做各種檢測,以保證溶鹽后能夠形成符合設計的腔體形狀。管柱鞋深度需要根據溶鹽情況逐步調整,但是必須在頂部利用液化石油氣、原油、氮氣,甚至天然氣形成保護層,以保護上部頂板不被溶解。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致力於溶鹽優化技術的研究(如SMRI或INVDIR的SALTXX以及Gaz de France的SURMOVINER)。據說,利用新的研究成果,至少可使工藝步驟和聲波檢測的次數減少50%,投資降低10%以上。在溶鹽過程中,加壓注入氣體(天然氣或惰性氣體)、柴油、液化石油氣等都可以保護頂板。腔體溶成后,需要重新完井,用以排出鹽水並實施首次注氣。天然氣從排鹵管柱和生產油管(或套管)的環形空間內注入,鹽水通過排鹵管柱采出。建庫總體時間與鹽丘(含鹽構造)大小有關,有的需要一年多,有的需要幾年。邊溶鹽、邊儲氣是鹽穴建庫的一項新技術,已在美國得克薩斯州Moss鹽礦和路易斯安那州Egan鹽礦成功應用,明顯降低了投資。
這種鹽腔的初始部分還是利用傳統的水溶鹽方式形成的。首先將上部鹽層溶至設計的尺寸,而此時下部還未溶解。這種技術需要專門的設備,如井口和溶鹽管柱,在保證上部腔體儲氣的同時,使下部能夠繼續順利溶鹽建腔;上部鹽腔排鹵儲氣的同時,下部鹽層開始溶解建腔。上部儲存的氣體恰好可以作為下部鹽層溶解時的頂板保護層。在溶鹽過程中,氣體和鹽水的界面被嚴格控制,基本保持在鹽腔中部。一旦下部的鹽層溶解到與上部腔體基本相同的直徑時,繼續利用上述完井方式和井口設備優化儲氣庫的運行,擴大儲氣能力。此時,氣和鹽水的界面也不再維持在原來的位置,而是經常地上下移動。這時更要嚴格控制氣體一鹽水界面,以保護頂板,避免天然氣泄漏。鹽穴儲氣庫一般建在厚度約150-400m的鹽層里。厚度在60-l00m的薄鹽層也能用於建造地下儲氣庫,只是儲氣能力較小,在(5-10) 萬立方米/d之間。但是某些區塊,主要是沉積盆地的邊緣,鹽層厚度還不足60m,顯然利用常規技術在這種鹽層上建造地下儲氣庫是不可能的,主要問題在於溶鹽流道的控制。薄鹽層中肯定摻雜著不溶解層,與普通的大尺寸鹽腔不同,在這種鹽層中重力不能發揮關鍵的分離作用。根據地質力學以及1000一3000平方米橫截面積上鹽穴流道形狀三維模型研究,對於這種鹽層,建造一個水平段幾百米、容量(10-100)萬立方米的地下儲氣庫是合適的。這種氣庫的投資比常規鹽穴儲氣庫要高15%一20%。但在歐洲和北美,這項技術正在逐漸被廣泛應用。俄羅斯也正計劃應用該技術。但該技術應用最成熟的國家是加拿大, 索泰克公司是比較權威的公司之一.
資料顯示,我國岩鹽開採后自然形成的溶腔體積達500萬立方米/年,但這些鹽穴基本處於空置狀態。對這些鹽穴的利用有很多方面,用作儲庫是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
用地下鹽穴作為儲庫具有諸多優點:第一,投資省。儲存油品時,其投資只相當於地面庫的1/3;儲存液化氣時,其投資只相當於地面庫的1/20。第二,佔地少。一個幾十萬立方米鹽穴的井口裝置只佔地幾十平方米,一個1000萬立方米地下鹽穴儲庫的地面設施只佔地2萬平方米。而一個5萬立方米的地面油庫,不包括鐵路專線需佔地16萬平方米。第三,耗材少,且施工方法比較簡單,鹽穴的構築還可以實現自動控制。第四,安全性好,更有利於戰備。第五,易存儲。岩鹽與各種油品接觸時不發生化學變化,不溶解,不影響油品的質量,因此鹽穴作為地下儲油庫是一種理想的儲油方法。為了彌補金屬油罐作為儲庫設施的不足,許多國家利用地下鹽穴儲存石油、天然氣。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採用以地下鹽穴儲存為主,輔以部分地上油罐的方式。由於我國地下鹽穴用作儲庫未納入石油、天然氣儲庫的考慮,致使這一儲存資源處於空置狀態。要是這些鹽穴得到充分地利用,不但能解決我國戰略石油儲庫的建設問題,經濟意義及戰略意義非常深遠。
地下鹽穴的利用要將岩鹽開採與戰略石油儲庫建設有效結合起來,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政策上進行推動。首先將鹽穴儲庫納入國家戰略石油、天然氣儲庫以及各地所用的原油、天然氣、石油原料、成品油及其他產品的儲存的規劃布點,進行地下儲備庫區域地質調查,對國內可提供建庫的目標進行調研和初步篩選。其次,支持岩鹽開採企業進行鹽穴設計、形狀控制、測量及鹽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先導性試驗,培養地下鹽穴儲庫設計、構築及管理人才。另外,加強對岩鹽開採企業的監控,杜絕粗放式開採和盲目開採。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基礎化工原料的燒鹼純鹼的市場需求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我國用於兩鹼工業的原鹽一直以海鹽為主,由於受種種因素影響導致產量增長緩慢,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因此,近年來岩鹽的生產發展較快,除了重慶、四川、湖北等省區的岩鹽生產以外,山東、江蘇等省區也陸續大規模開發岩鹽。岩鹽開發不僅可以提供工業原鹽,而且如果開採得當所形成的地下鹽穴還可以成為良好的儲庫資源,用於儲存原油、天然氣、液化氣等物質。
一、石油儲備
(一)國外石油儲備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它關係到國計民生;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它關係到國家安全。因此,世界各國都把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作為大事來抓;為了規避石油風險,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保障體系,以備緊急情況下動用。
(二)我國石油儲備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大國。2005年,我國消費石油約3.2億噸,其國產石油約1.8億噸,進口石油1.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3%。“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石油消費將持續增長,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將會進一步提高。
我國的石油儲備設施還非常薄弱,規模偏小,布局和結構也不盡合理。上世紀末,我國資深專家建議儘快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規劃正在編製中,首期儲備基地正在浙江鎮海、舟山、山東黃島、大連岱山等地開始建設。
(三)石油儲庫的儲油設施
1.地面儲庫的優點與不足
目前,規劃布點在全國各地的石油儲庫大都設置在地面上,且其儲油設施大多是金屬油罐,這類儲庫有以下優點:
一是庫址可選擇在長輸管線、油碼頭等收髮油比較便利的地點,二是可在原有油庫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三是金屬油罐施工簡便,建設周期較短。
但這類儲庫也存在一些不足:油庫的消防要求較高,消防投資較大,油庫安全性相對較差,特別是在戰爭狀態下易成為首要的襲擊目標,金屬油罐的造價較高,並壽命相對較短,儲油成本較高。
2.地下鹽穴儲庫發展很快
為了彌補金屬油罐作為石油儲庫儲油設施的不足,許多國家利用地下鹽穴儲存石油。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採用以地下鹽穴儲存為主,輔以部分地上油罐的方式,每個儲油點都有數量不等的岩洞及與之相連的管道和中轉泵站,地上罐設在中轉泵站上。儲油點都通過其中轉泵站與長輸管道或大型裝卸泊港相接,以便於原油的順利周轉,容量均可達幾百萬立方米。將石油儲庫建在地下,不僅可以確保安全,還可以節省投資。由於鹽穴儲庫的優點比較突出,因此其推廣速度很快。至今,美國已經擁有地下鹽穴儲庫數百座,德國也擁有近百座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從20世紀60年代起,前蘇聯也開始重視地下鹽穴油庫的建設。
地下鹽穴儲庫不僅可以用來儲石油,也可用來儲存天然氣。目前世界上在役的鹽穴儲氣庫已經超過40座,其中美國有18座,德國有13座,加拿大有7座。
二、地下鹽穴儲庫
(一)地下鹽穴的儲油機理
鹽穴是指在岩鹽上通過專門溶造成或開採岩鹽所形成的洞穴。岩鹽在我國的分佈範圍很廣,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岩鹽礦藏分佈在廣東、四川、青海、湖北、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江蘇等省區。岩鹽常埋於地下50-1700米深處,其厚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而且往往面積很大。岩鹽的強度很高,三向受壓時強度可達700兆帕,一般承壓能力不低於200兆帕。岩鹽在高壓或高溫下從脆性變成塑性。在潮濕狀態下,鹽晶體可以彎曲。在外力長期作用下,岩鹽的毛細孔會因塑性變形而閉塞,所以埋藏很深的岩鹽,孔隙率和滲透率幾乎為零,具有很好的氣密性和液密性。岩鹽與各種油品接觸時不發生化學變化,不溶解,不影響油品的質量,因此鹽穴作為地下儲油庫是一種理想的儲油方法。
(二)地下鹽穴的構築條件
1.要有足夠的岩鹽厚度。一般說來,岩鹽層的厚度越大,構築的鹽穴就越大。厚度達40-80米的岩鹽中,可以構築10萬-40萬立方米的洞穴;厚度達300米以上的岩鹽層可以構築50萬-150立方米的洞穴。
2.地下鹽穴的設置深度。為平衡鹽穴中所儲油品或液化氣的工作壓力,要求每0.1兆帕的工作壓力有4.5米厚的鹽穴頂部覆蓋層。如果覆蓋層的氣密性得不到保證時,則鹽穴應置於地下水位以下的一定深度,使地下水的液柱壓力足以平衡洞穴中的工作壓力。
3.岩鹽的純度越高越好。建造地下儲庫的岩鹽中,非水溶性雜質的含量一般不應大於15%,最多不得超過40%。而且構築鹽穴儲庫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淡水,這樣滷水可被充分利用或有安全的排放地點。
(三)地下鹽穴儲庫的優點與不足
1.地下鹽穴儲庫具有如下優點:
第一,投資省。儲存油品時,其投資只相當於地面庫的1/3;儲存液化氣時,其投資只相當於地面庫的1/20。若是岩鹽開採所形成的鹽穴庫,其投資則更加節省。
第二,佔地少。一個幾十萬立方米鹽穴的井口裝置只佔地幾十平方米,一個1000萬立方米地下鹽穴儲庫的地面設施只佔地2萬平方米。而一個5萬立方米的地面油庫,不包括鐵路專線即需佔地16萬平方米。
第三,耗材少。鋼材、水泥的消耗大大減少,而且施工方法比較簡單,鹽穴的構築還可以實現自動控制。
第四,易存儲。採用油鹵置換法收髮油,基本消除了油品的蒸發損耗,而且油品在鹽穴長期儲存不易變質。
第五,安全性好。基本上消除了鹽穴內發生火災和爆炸的可能性,更有利於戰備。
2.地下鹽穴儲庫存在的不足
首先,岩鹽的分佈地區與需要建儲庫的位置不一定相符,因而在庫址選擇上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很難利用現有的鐵路、港口、長輸管線等儲運設施等,需要新建或改擴建。
其次,地下情況複雜需要詳細的地質勘察資料。在正常開採過程中需要有較強的勘探、開發及地面工程的技術支持。
第三,為達到鹽穴儲庫的預期形狀和大小,必須掌握比較複雜的溶腔控制技術並擁有先進的溶腔檢測手段,還需要較多的淡水資源。
三、岩鹽開採與石油儲庫建設
(一)我國岩鹽開採現狀
近年來,我國岩鹽(井鹽)開採的規模已經超過1000萬噸/年,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遞增,因此而自然形成的溶腔體積達500萬立方米/年。由於我國地下鹽穴用作儲庫未納入戰略石油儲庫的考慮,致使這一儲存資源處於空置狀態。“西氣東輸”工程建成投產以後,為了調峰擬選江蘇金壇和安徽定遠鹽礦所形成的鹽穴作為地下儲氣庫,目前此項目尚處於預可研階段。因此,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將岩鹽開採所形成的溶腔用於石油儲庫,尤其是用於作戰略石油儲庫,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應選擇一些典型的鹽礦進行鹽穴綜合利用的研究。
(二)我國岩鹽開採狀況
1.岩鹽的開採方式
岩鹽的開採方式為鑽井水溶開採,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井對流開採,按開採工藝又分逆流法和正流法;二是水平井雙井對接連通井開採,是鑽兩口井至岩鹽礦層,其中一口為直井,另一口為水平井,水平井與直井連通,形成對流通道。
2.岩鹽開採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岩鹽開採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屬於粗放開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開採技術水平較低
國內不論哪種開採方法,淡水進入岩鹽礦層后對岩鹽的溶解是自然的、隨意的、無控制的,形成的溶腔呈倒錐形,上部的直徑大,但高度有限。其結果,一是岩鹽開採的採收率較低,一般不足30%,明顯低於國外水平;二是形成的溶腔高度低,頂部直徑大不利於鹽穴穩定,無法保證其密封性故難以再利用;三是單井采鹵量低,單井對流井雙井對接連通的采鹵量明顯低於國外水平;四是采鹵鹽井的壽命期短,僅為歐美國家的一半,有的甚至更短,岩鹽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佳。
(2)安全和可靠性不高
岩鹽開採的設計方案要求留有一定寬度的保安礦帶,其寬度根據岩鹽埋深及地面允許沉降量等參數計算確定。但實際開採時,由於採取無控制自然溶解,再加上不進行定期測井,保安礦帶的設計寬度很難得到保證。保安礦帶的寬度就不能得到保證,礦區的安全性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證。而且,礦區的安全與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3)粗放式開採難以利用
岩鹽開採所形成的鹽穴,用作儲庫是岩鹽開採的次生效益,也是岩鹽開採的最優路徑。但目前普遍採用的粗放式的開採方式,溶腔無設計、無控制、無檢測,最後形成的鹽穴是不能用作儲庫的,所造成的儲存資源的浪費是十分驚人的。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家還要投入巨資建設石油儲庫等儲存設施。
(三)鹽穴再利用的技術措施
如前所述,鹽穴再利用既是岩鹽開採的最優路徑,也是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庫的可選途徑之一。然而,要使岩鹽開採的鹽穴具有可使用性,必須從采鹵井施工作業開始,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形成的溶腔符合設計要求,包括形狀、頂底板厚度、密封性等,使之滿足儲備石油及其製品的要求。
使鹽穴可供儲存利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
首先,要對溶腔進行設計,並採取特殊的採鹽工藝,使溶腔的形狀能夠滿足儲庫的要求。
第二,要用油或氣墊層等非溶解性物質覆蓋在水面,限制溶腔向上擴展,加快腔壁四周推移,達到設計直徑再使水平面往上移動。
第三,要定期對形成的鹽穴形狀用聲納裝置進行測量,測出鹽穴各橫截面的圖形,最後獲得整個鹽穴的立體圖形並計算出鹽穴的體積。
四、結論與建議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岩鹽溶腔設計、控制及測量的基礎理論及相應的技術手段,若通過試驗或與歐美公司的合作積累一些操作和管理經驗,岩鹽企業適當增加開採成本,即可將鹽穴再利用。這對國家來說既充分利用了儲存資源,又節約了建設石油儲庫的投資;對岩鹽企業來說,雖然暫時增加了一點投入,但可獲得長久的儲備石油收益,如果各種條件具備,這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若將此應用到全國具備構築地下鹽穴儲庫的鹽礦,不僅可以解決我國戰略石油儲庫的建設問題,還可解決部分企業或部門的原油、天然氣、成品油及其他產品的日常儲存問題,其經濟意義及戰略意義都是非常深遠的。
顯然,將岩鹽開採與戰略石油儲庫建設結合起來,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應引起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並建議如下:
(一)將鹽穴儲庫納入國家戰略石油儲庫的規劃布點,對位於較大戰略縱深地域的鹽穴,重點考慮用用於作戰時石油儲備。
(二)支持岩鹽開採企業進行鹽穴設計、形狀控制、測量及鹽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先導性試驗,培養地下鹽穴儲庫設計、構築及管理人才。
(三)加強對岩鹽開採企業的監控,杜絕粗放開採和盲目開採。同時,完善石油儲運市場,使岩鹽開採企業因構築地下鹽穴儲庫而增加的投資,能通過市場及時得到商業回報,以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從而保證國家鹽礦資源和儲庫資源都得到有效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