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障礙

應激障礙

應激相關障礙舊稱反應性精神障礙心因性精神障礙,是指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異常心理反應而導致的精神障礙。

類別


急性應激障礙

(持續數小時至一周,1個月內緩解)
急劇、嚴重的精神打擊,刺激后數分鐘或數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意識範圍狹隘,定向障礙,言語缺乏條理,對周圍事物感知遲鈍,可出現人格解體,有強烈恐懼,精神運動性興奮或精神運動性抑制。

創傷后應激障礙

(持續3個月以上。PTSD)
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在遭受強烈的或災難性精神創傷事件之後,數月至半年內出現的精神障礙。如創傷性體驗反覆重現、面臨類似災難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

適應障礙

(持續1個月以上)
是指在易感個性的基礎上,遇到了應激性生活事件,出現了反應性情緒障礙,適應不良性行為障礙和社會功能受損。通常在遭遇生活 事件后1個月內起病,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

病因


1.應激源。常見的應激源有以下幾項:A、嚴重的生活事件,如慘重的交通事故;親人的突然死亡;遭受歹徒襲擊;被強姦或重大的財產損失。B、重大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和火災等的對生命安全的威脅。C、戰爭場面,如敵對雙方短兵相接的白刃戰
2.個體易感性:上述應激源的存在無疑是發病的關鍵所在,但事實上,遭受應激的大多數人並不出現精神障礙。這表明個體的易感性在發病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易感性包括:病前個性、軀體狀況、年齡等。

研究歷程


應激障礙又稱應激反應綜合症,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病,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國的注意。這種病不僅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有關,更與長期反覆出現的心理緊張有關,如因怕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視不得不承受的工作、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等,再加上家庭糾葛和自我期望過高。至於失眠、疲勞、情緒激動、焦躁不安、愛發脾氣、多疑、孤獨、對外界事物興趣減退、對工作產生厭倦感等,則是應激反應綜合症的先兆。
急性應激反應為一過性障礙,作為對嚴重軀體或精神應激的反應發生於無其它明顯精神障礙的個體,常在幾小時或幾天內消退。應激源可以是勢不可擋的創傷體驗,包括對個體本人或其所愛之人安全或軀體完整性的嚴重威脅(如自然災害、事故、戰爭、受罪犯的侵犯、被強姦);也可以是個體社會地位或社會關係網路發生急驟的威脅性改變,如同時喪失多位親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時存在軀體狀況衰竭或器質性因素(如老年人),發生本障礙的危險性隨之增加。並非所有面臨異乎尋常應激的人都出現障礙,這就表明個體易感性和應付能力在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及表現的嚴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
國外有關專家調查后認為,應激反應綜合症在企業管理人員、大中學老師、駕駛員、具有A型性格的人中比較多見,其中又以心理素質較差和不善於自我心理疏解的人更易罹患。白領人士由於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以及自身期望過高導致整天像機器人那樣拚命;有些則由於情感糾葛多,婚外戀、家庭矛盾突出,也比較容易罹患此症。
應激反應本來是機體正遭到外界強烈的刺激后,經大腦皮層綜合分析產生的一系列非特異性應答反應,如神經興奮,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應該說,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其作用在於使機體能對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時的回答,只要其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適當,不但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而且對保護機體有益。
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過度激烈(與本人承受能力比較而言),或者長期,反覆地出現,以致超出機體能夠承受的極限,將會造成病理性損害,出現諸如失眠、持續疲勞、乏力、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性功能下降、無名低熱等癥狀,但又查不出任何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嚴重的則可能有胃潰瘍、心肌梗塞等症,並導致內分泌、免疫功能和行為方面的負面變化,這便是應激反應綜合症了。

應激障礙症


應激障礙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應對自身由於各種突如其來的、並給人的心理或生理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例如戰爭、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災難發生所導致的各種心理生理反應,應激障礙症也叫做應激相關障礙,主要包括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后應激障礙、適應障礙三大類。
急性應激反應是在應激災難事件發生之後最早出現的,其典型表現包括意識改變、行為改變、情緒改變三個方面。意識的改變出現得最早,主要表現為茫然,出現定向障礙,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對時間和周圍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后當場昏過去,醒后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認識周圍的親人,不知道身在何處。這種神志不清有時候會持續幾個小時,也有的能持續幾天。行為改變主要表現為行為明顯減少或增多並帶有盲目性。行為減少表現在不主動與家人說話,家人跟其說話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臉梳頭,不知道吃飯睡覺,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個人的生活陷入混亂狀態。行為增多者表現為動作雜亂、無目的,甚至衝動毀物。話多,或自言自語,言語內容零亂,沒有邏輯性。情緒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恐慌、麻木、震驚、茫然、憤怒、恐懼、悲傷、絕望、內疚,對於突入其來的災難感到無所適從、無法應對。這些情緒常常表現得非常強烈,如被打之後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恐懼,喪失親人之後出現極度的悲傷、絕望和內疚。在強烈的不良情緒的影響下,個體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過激行為,比如在極度悲傷、絕望、內疚的情緒支配下,有些人會採取自殺的行為以解除難以接受的痛苦。可能還會伴有軀體不適,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消化道不適、頭暈、頭痛、入睡困難,做惡夢。
對於受災人群而言,在災難發生以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快地調整到正常幾乎是很難的。人非草木,面對著屍橫遍野,面對著已經突然倒塌了而曾經溫馨的家,面對著災難給我們帶來的生死離別,我們最正常的狀態應該是什麼?不是節哀順變,不是無動於衷,而應該是上述急性應激反應中所描述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出現只能說明我們的情感反應是正常的,而不能說明我們脆弱、不堅強,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在這種災難面前無動於衷。

自我調節


為了避免應激反應綜合症的發生,要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導和調節。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必然帶來高競爭和高挑戰性,對於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免得臨時驚慌失措,加重壓力。同時心態要保持正常,樂觀豁達,不為小事斤斤計較,不為逆境心事重重。要善於適應環境變化,保持內心的安寧。
另外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自我期望,生活上也要有勞有逸,要忙裡偷閒暫時丟掉一切工作和困擾,徹底放鬆身心,使精力和體力得到及時恢復。還有,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實表明,家人之間,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愛護,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遇到衝突、挫折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時,要善於自我疏解,如參加文體、社交、旅遊活動等,藉此消除負面情緒,保持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