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錦江書院

成都錦江書院

簡介


錦江書院,位於四川成都。清康熙四十三年(1794)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文翁石室舊址上建。
有講堂、學舍等。諸生挑選秀才以上生員。教學要求“先經義而後時文,先行誼而後進取”。采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實行正課、附課和外課。初定正課、附課生各50人,外課生視成績和正、附課生名額盈缺而定,先約20人左右,是為候補。膏火正課生月給米1.5斗、銀1.5兩,附課生減半,外課生無。六十年四川提學方覲增建講堂、學舍,增加生額,擴大規模。雍正十一年(1733)列為省城書院,經費由政府所撥學田收入開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總督文綬等又增修講堂學舍等設施,添置田產,再次擴大規模。嘉慶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堯棟仿古制建石室於講堂后。二十四年四川總督蔣攸銛鑒於規制不備,學子懈怠,特制定《錦江書院條規》10條,以行整頓,加強教學管理。道光二十八年(1848)擴大招生,定正、附課生各60人,外課生30人。咸豐七年(1857)增附課生28名,外課名額不限。學生總人數已逾200人。歷任山長有顧汝修、敬南華、張晉生、侯度、姜錫嘏、易簡、彭端淑等著名學者。“錦江六傑”之一的李調元,“文名籍甚”的舉人張邦伸等均為院中高材。光緒二十七年(1901)與尊經書院合併,旋改為四川通省高等學堂。

對聯


嘉惠岷峨遺跡古;
炳靈江漢載英多。
清代顧汝修題大門
鵝湖鹿洞規條密;
虎氣龍文學業新。
清代蔣攸銛題二門
欣看石室來多士;
幸傍宮牆近聖人。
清代李承熙題藏書之室
芳躅難湮西漢守;
宗風姑舍馬卿才。
清代顧汝修題文翁祠
君臣父子、昆弟朋友,虞廷惇此五典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列為四科。
清代顧汝修題訓課所
國家需楨幹之才,不徒詞賦誇揚馬;
聖賢重道義之學,幸際昌明啟魏張。
清代敬華南題訓課所
萃巴蜀奇英,能詩能賦能文藝,須養立朝氣節;
沐朴莪雅化,為孝為忠為賢良,難寬爾室功修。
清代敬華南題訓課所
求根柢於文林,天府名材儲石室;
富波瀾於學海,源頭活水出岷江
清代姜錫嘏題訓課所
近聖人之居,秀映環林,七十子宗風共仰;
文翁之室,名題石柱,八百人講席同升。
清代韓文綺題訓課所
溯前賢遺跡,登其堂長慕其人,敢謂弦歌繼美;
俾鄉士同風,教以學先興以藝,期為棫樸儲材。
清代方覲題訓課所
何代無材,但使培養多方,陳李蘇虞,應復生今日;
凡人宜學,果能琢磨有志,王楊張魏,寧獨步當年。
清代楊彥青題訓課所
有補於天地曰功,有益於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謂富,有廉恥之謂貴;
不涉鄙陋斯為文,不入暖昧斯為章,溯乎始之謂道,信乎己之謂德。
清代於培德題訓課所
做秀才砥礪廉隅,便存宰輔規模,異日釋褐登朝,自可立名臣事業;
為時藝菑畬經訓,不失儒先法度,從茲因文見道,方能窺聖學淵源。
清代聶銑敏題講堂
周禮賓興重於鄉教,設司徒必考德行道義;
蜀都文治比科魯書,觀太史宜明易象春秋。
清代王炳瀛題講堂
辟正路於禮門,由義居仁,自昔文章先識器;
逢作人於壽考,貢珠論玉,行看藻采發山川。
清代蔣攸銛題講堂
於緝熙單厥心,匡之直之,輔之翼之,德成而止;
念終始典於學,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業廣維勤。
清代余恆澤題講堂
百行首彝倫,孝友無虧,須使初心如赤子;
六經崇實學,文章有價,自然平步入青雲。
清代李彬然題講堂
藝不徒游,當循志道、據德、依仁之序;
友何以尚,必待誦詩、讀書、論世之功。
清代奇成題講堂
沐作人之教澤,誦讀弦歌,學足三年,期無負俊民秀民之選;
景先哲於羹牆,文章政事,原本一貫,豈徒誇小雅大雅之才。
清代蔡毓林題講堂
由漢晉唐宗元明以迄於今,蠶叢西辟,棘路南通,想當年文翁居守,石室藏經,千百祀學校宏開,固知岷峨鍾毓,世載其英,允矣光聯井絡;
溯鄒魯濂洛關閩相沿而後,鹿洞雲封,鵝湖月冷,幸此地胥鼓懸堂,絳紗列帳,二三子弦歌不輟,惟參性道淵源,教慚無術,敢雲遠紹心傳。
清代王來遴題講堂
盛軌溯文高,勸學興賢,此日輪扶大雅;
英聲紹揚馬,敷華啟秀,他時花看長安
清代曹六興題講堂
字水匯三巴,涌地詞源傾井絡;
筆峰聯七曲,凌雲逵路入文昌
清代曹六興題大廳
稽古在平生,可信錦囊無俗物;
論文或不愧,試看江水有源頭。
清代何增元題大廳
奎閣高標,羅群材意匠經營,樓成五鳳;
棘闈光照,俾多士心花結撰,筆掃千軍。
清代楊彥青題奎星閣
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金昌,神以建福;
江漢炳靈,世載其曲,蔚若相如,皭若君平。
清代李惺題奎星閣
闕里門高從恕入;
尼山頂峻自誠登。
清代顧汝修題奎星閣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尊其所聞,行其所知。
清代顧汝修題奎星閣
儒宗綿竹張夫子;
道術青城范老人。
佚名題奎星閣
為創為因,頌教思於不朽;
以妥以侑,修祀事而維虔。
清代奇成題奎星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