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主要就是用於農業生產方面的科學技術以及專門針對農村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和一些簡單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包括種植,養殖,化肥農藥的用法,各種生產資料的鑒別,高效農業生產模式等幾方面。

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從狩獵到養殖,從採摘野果到種植工作者,離不開勞動人民在生產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們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農業仍然需要發展,更需要科學。

發展趨向


1、由“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
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
2、由“農場式”向“公園式”發展;
3、由“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
4、由“常規式”向“生態式”發展;
5、由“單向式”向“綜合式”發展;
6、由“機械式”向“自動式”發展;
7、由“化學式”向“生物式”發展。

發展綱要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年——2010年)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產品實現了從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已進入新階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然要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為明確新階段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與任務,確定農業科技工作“十五”重點和2010年目標,切實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特製訂本《綱要》。
一、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一)農業的發展,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
1.新的世界性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許多國家紛紛採取增加投入、改革體制和組織重大科技行動等措施,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尤其是生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並迅速產業化,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農業的面貌。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業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湧現,帶動了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挑戰和機遇。在日益激烈的農業國際競爭中,發達國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實力佔據明顯優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在擴大。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也蘊含著巨大潛力和難得機遇。
2.我國新階段的農業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更大需求。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要通過培育專用、優質新品種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通過科技提高鄉鎮企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將對農業生產包括糧食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水、耕地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保持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確保糧食安全,也必須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
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
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我國人均資源量少,生態環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相當突出。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農業科技工作急迫而長期的艱巨任務。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我國農產品質量差、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弱。只有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技術水平,在關鍵領域達到並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才能迅速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實現農業發展的跨越,必須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3.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儘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然要在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進適用技術及時充分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加速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滲透,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實現農業生產力水平質的飛躍。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是農業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紀的歷史使命,也是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及廣大農民面臨的艱巨任務。
二、農業科技發展的方針、原則、目標與任務
(一)農業科技工作的方針與原則。
4.新階段農業科技工作的方針是: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技術跨越,加速農業由主要注重數量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5.新階段農業科技工作應遵循的原則: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調動企業、農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既要提高學術水平,更要注重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既要適應世界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又要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加速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和大面積推廣;既要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又要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與經驗,縮小我國農業科技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既要統一規劃、避免重複,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調動部門、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與任務。
6.農業科技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初步解決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科技問題,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健全完善與我國農業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使我國農業科技躍居世界先進行列,促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7.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農業科技發展要通過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強政策措施的保障,實現技術跨越。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農產品增產特別是糧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三)農業科技工作的戰略轉變與自身建設。
8.農業科技工作要實現戰略性轉變。按照新階段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科技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
9.農業科技的自身建設。要圍繞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加強農業科技自身建設,著重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機構布局科學、學科設置合理、隊伍精幹、管理有序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及“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
努力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強化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
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強農業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強化農業科技中介服務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集團,在國際農業高新技術領域佔有一定的地位。
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基地,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建成一批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科技示範園區等科技基地,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三、“十五”期間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
“十五”期間,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國際競爭力,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解決100項左右的重大農業關鍵技術。
10.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為重點,加快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開發節本增效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促進種植業生產和產品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
加強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種質資源,大力發展常規育種技術,加強高新技術育種研究與開發,大幅度提高育種技術水平。
加速優質、高產、專用作物新品種、新組合選育。針對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布局的原則,加快有利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主要農產品基地建設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
加強良種快速繁育技術開發,推動良種產業化。開發良種快速擴繁技術,建立完善良種檢測標準和技術體系,推動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符合市場需要的、豐富多樣的良種。
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綜合生產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土地生產率。研究開發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優質高效生產技術,建立適應不同生態區的生產模式,大幅度提高我國土地生產力水平。
11.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進程。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品種選育、飼料開發、生產設施設備研製、疫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加快畜牧水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建立健全畜禽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推動畜牧水產業全面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加快畜禽新品種(系)的選育與產業化。充分利用國內外遺傳資源,採用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提高新品種選育及其快速擴繁技術水平,加速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加強畜禽疫病防治技術研究開發。加快開發規模化飼養疫病監測和控制技術,降低畜禽死亡率;加速高效疫苗、新型獸葯、疫病診斷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
加速新型飼料技術及其加工設備研究開發,加快飼料工業技術進步。廣辟飼料來源,研究開發蛋白質飼料、農副產品飼料的生產及高效利用技術;應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精細化工等技術,加速研製開發安全、無污染、高效的飼料添加劑;研究開發大型加工設備及成套技術;提高信息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水平;建立健全畜禽健康養殖標準體系。
加快建立新型畜牧業規模養殖技術體系,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畜牧業。利用我國農區、草原和草山、草坡豐富的畜牧業資源,開發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高效低耗畜牧業養殖模式、技術體系和設備設施,大力發展草產業,促進畜牧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加快漁業科技進步,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大力加強淡水和海水養殖技術、海洋捕撈與水產品加工技術、灘塗綜合開發技術、漁業病害檢測和防治技術、健康養殖技術與設備設施、新型飼料技術的研究開發;培育名特優水產品新品種(系),加強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提高水域生產率,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12.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科技進步,推動加工原料基地建設,實現生產規模化、技術裝備現代化,大幅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產品附加值。培育區域性支柱產業,繼續建設好星火技術密集區,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開發先進監測技術與設備,推動主要農產品監測、檢測網路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等無公害產品,提高農產品與食品的安全性。
大力開發農產品加工儲運技術與設備。開發糧食、油料、果蔬、肉類、奶類等大宗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包裝技術與設備,發展農產品專儲、專運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研究開發林產品高效利用技術,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農產品加工業。採用“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引進良種,開發配套生產技術,推動標準化、規模化優質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宗農產品加工科技企業,開發國內外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面快速發展。
13.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費和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高效用水技術與設備,特別是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
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調配水方案,實現地區間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根據不同地區水土資源條件,研究制定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的科學方案;開發高效輸配水系統及調控技術,研究制定主要河流水資源分配方案。
加速開發一批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開發並加速推廣新型節水灌溉技術,逐步改變落後的灌溉方式;建立節水灌溉技術標準和示範,為主要灌區技術改造提供成熟技術支持和樣板。
大力開發旱作農業技術。針對我國旱作農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的特點,採用免耕、秸稈覆蓋等農藝技術和工程技術,選育適宜品種,開發有效的集雨技術、保水技術和保水新材料,建立高效配套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
研究開發水肥配施適用技術與設備。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灌溉水使用量,有效減少面源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14.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開發天然林保護與恢復、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為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天然林保護和恢復重建技術研究;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技術研究;加強森林災害監控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提高抵禦病蟲等災害的能力。
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和生態網路建設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以及喀斯特地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建設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管理系統。
培育林業新品種,提高林產品加工技術水平。加強生態林、用材林、經濟林、竹藤、城市綠化林木與花卉新品種選育和快繁技術,促進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加強農業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研究農作物秸稈和農林廢棄物的無污染利用技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研究灘塗、內陸濕地的保護與利用技術,南方草山、草坡和草原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技術,提高抵禦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開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開展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和示範;大力開展農業病、蟲、鼠害防治技術研究;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高抵禦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的能力。
15.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制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整體布局與分區治理、長遠規劃與突出重點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把治沙與致富技術相結合,局部試驗示範與整體控制相結合,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機制。
開發和推廣防沙治沙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適宜沙區的牧草、畜禽品種,開發和推廣退耕還林還草、飛播種草等生態恢復技術,人工草地、草原圍欄等退化草地改良技術,網格控沙技術;研究適宜沙區的優良生物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技術,脆弱生態系統快速恢復技術,沙區高效農業技術,土地沙化監測、評價、預警預報技術,以及沙產業綜合開發技術等,全面提高我國防沙治沙能力和防治效果。
針對重點地區、重大工程對防沙治沙技術的需求,重點在首都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建立一批防沙治沙綜合試驗示範區,使其成為沙區生產、生活、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樣板,成為防沙治沙先進適用技術的輻射源和防沙治沙人才的培訓基地。
16.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重點,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升級,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究。運用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注重分子水平上的生物育種技術與育種方法研究;在新品種培育與食品開發技術上取得突破;大力開展動植物轉基因和生物安全性研究。
培育農業生物製品新興產業。推進生物農藥、生物獸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製與產業化,支持動植物生物反應器研究與開發。
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農業信息系統平台,促進市場、資源、技術、生產等信息的共享。研究開發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信息系統網路,為政府決策、市場開發、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和提高農民素質,提供有效的服務。開發農業信息識別、信息管理等技術,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充分應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管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提高我國農業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加速工廠化農業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開發各類溫室設計、環境自動調控、溫室建築材料和節能、節水技術;研製溫室小型農業機械與設備;研究溫室種苗生產、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等設施農業配套技術;在不同區域建立工廠化農業示範區。
大幅度提高農用工業技術水平,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加強農業生產、加工、儲運等機械設備的研製與開發;開展農用新材料,安全、高效的化學農藥和製劑的研製,及其產業化生產。
17.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西部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特色農業,開展水資源高效利用、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綜合技術的研究;加快西部地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應用先進科技推進優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深度加工,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建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科技產業示範基地和區域性支柱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西部經濟發展。
中部地區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農業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產品標準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糧棉油、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及加工配套技術;為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綜合性示範基地提供技術支撐;在黃淮海平原、南方紅黃壤丘陵區、松嫩平原區等建立中低產田綜合治理的科技示範區,帶動農產品主產區的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
東部地區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匯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依靠科技脫貧致富,以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和發展特色農業為重點,把提高農民科技和文化素質作為突破口,通過人才培訓、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創辦農業科技示範企業和建立農業綜合性科技服務體系等措施,提高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
18.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科技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通過國家基礎性重大項目計劃、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種途徑,切實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
高度重視農業基礎研究,為農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開展農業生物遺傳、生長發育和調控機理,光、溫、水、氣與生物固氮機理,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重大災害及演變規律等研究。
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工作,保持農業科技工作的穩定性。加強生物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和開發利用工作;建立農業生物資源的信息庫;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動態監測網路建設。
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基地。根據農業科技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重點建設和加強25個左右國家級農業重點實驗室,40個左右國家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個左右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8至10個區域性農業技術市場,8至10個區域性農業研究開發中心,培育一批農業科技企業。
19.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加速造就一支由學術帶頭人、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科技企業家、高素質農民和農業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組成的農業科技隊伍。
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加速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
通過農業科技園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等形式,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
注重培養農業科技企業家。鼓勵支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帶動廣大農民致富。
切實提高億萬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通過農業廣播學校、電視大學、技術講座、專業培訓、職業高中、信息網路、遠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技術員隊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在廣大農村營造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圍,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
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培育精幹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隊伍。要採取多種形式,提高農業科技管理者和組織者的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現行農業科技體系已不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一)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20.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有效地促進農業科技與生產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調動科技人員和企業家、農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的結合。提高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以改革為動力,充分考慮農業科技自身的特點和我國農村的實際,科學規劃、分類指導、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速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
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專業隊伍與農民科技組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精幹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以及強有力的農業科技保障體系。
(二)改革農業科技機構和服務體系。
21.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改革。根據農業科技周期長、公益性和區域性強的特點,將農業科研機構分為三類,採取不同的支持方式進行改革。
第一類,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農業科技機構。應逐步轉變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各級政府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逐步使有條件的科技機構,如從事種子、化肥、花卉、飼料、農藥和農產品加工等技術開發的機構,整體轉為企業或進入企業。轉制后的農業科研機構仍可通過競爭的方式承擔政府的科技任務。
第二類,服務類農業科技機構。應逐步轉變為企業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從事非公益性技術諮詢服務的科技機構。如從事農業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的單位,可轉為企業或進入企業,也可轉為中介組織。
第三類,基礎性、公益性為主的農業科技機構。從事農業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農業資源保護等農業基礎性工作的單位,在優化結構、分流人員、轉變機制的基礎上,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后,按非營利機構運行和管理。這類機構中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部分,也要轉制,並逐步與原單位分離。
22.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推廣體系的改革,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切實解決部分推廣人員素質不高和農業生產一線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
實行推廣隊伍多元化。要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充分調動科技機構、大中專院校和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實行推廣行為社會化。各級政府要保證推廣工作的費用以及推廣工作的條件。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與示範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廣機構承擔,實行低價或免費政策。有市場前景的開發類技術,鼓勵和支持企業、農民去推廣。
實行推廣形式多樣化。鼓勵推廣機構、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協會、企業及農民,以農業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從事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加快農業技術中介、諮詢、信息服務組織的建設步伐。允許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服務、轉讓、承包的效益分配。
(三)建立新的農業科技發展運行機制。
23.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科技工作,承擔各級政府下達的科技任務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24.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改革科技立項與委託制度,實行招投標制。科技項目立項要根據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課題招標、擇優委託。
改革經費使用方式,推行課題制。在農業科技總經費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改革經費使用方式。對不同類型的科技機構,採取不同的資助方式,實行課題制。
改革科研機構管理制度。要積極探索實行理事會決策制,科學技術委員會諮詢制,職工代表大會監督制。在用人上全面推行聘任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根據實際需要自主決定招聘人員數量。
改革分配辦法,按崗定酬、按績取酬。以崗位定工資、按業績定津貼。探索並完善科技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法和途徑,使科技人員的收入與其工作績效掛鉤,科技人員可以技術投入和服務等形式參加二次分配;允許科技人員發揮專長,從事兼職工作。
五、建立強有力的農業科技保障體系
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制定和完善農業科技政策與法規,加強對農業科技的領導,形成強有力的農業科技保障體系。
(一)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
25.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各級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同時,還要調動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的狀況。
大幅度增加各級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我國農業科技投入要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中央和地方每年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於其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通過“綠箱”政策等形式,增加農業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
涉及農業的重大工程項目要在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經費。農業重大工程項目,如防沙治沙、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種子工程、“菜籃子”工程等,要在工程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專項費,用於與工程相關的科技工作。經費仍由工程管理部門管理,科技部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參與工作。
鼓勵、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企業要將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用於研究開發工作。允許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捐資成立農業科技基金會,專門支持農業科技研究、開發、推廣和獎勵農業科技人員。經有關部門批准,基金會可以用企業或個人冠名。
對科研單位、企業或個人投資開發的,社會效益顯著的、知識產權不易保護的農業科研成果,可採用政府後收購或補貼的辦法。政府後收購或補貼辦法由科技部與財政部共同制定。
社會力量資助非關聯的農業科技機構和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新產品,其資助額可以全額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農業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費用,可全額計入生產成本。
轉製為企業的農業科技機構,自轉制之日起5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和科技開發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
對農業科研單位通過農業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所取得的技術性收入,5年內免征所得稅。對直接用於農業科研、試驗的進口儀器、設備,免征增值稅和關稅;對農業科研單位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
加強金融、稅收、保險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加大風險投資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與產業保險制度。金融機構要將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綜合開發等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
(二)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
26.拓寬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領域,保護農業知識產權。農業技術引進工作要科學規劃,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學習國際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擴大國際學術和人才交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鼓勵和引導留學人員、留居海外的農業科技人員回國工作。
(三)加強對農業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
27.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抓緊制定、完善農業科技政策與法規,建立監督機制,保障農業科技投入,為農業科技創造良好環境。每年抓好幾項實用技術的推廣、幾個重大關鍵課題的科技攻關,為改善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辦幾件實事。各級科技管理部門要切實把農業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項目、經費、人才等方面予以傾斜。
要堅持農業科技管理統一規劃、地方和部門共同實施的原則,建立由科技、農業、計劃、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多部門組成的農業科技協商機制,對農業科技重大問題進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