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線倉鼠
黑線倉鼠
黑線倉鼠(學名:Cricetulus barabensis)俗稱中國倉鼠。黑線倉鼠體型小,外表肥壯,粗短,頭較圓,吻短鈍。耳短圓,具白色毛邊。黑線倉鼠是中國黃河以北一些省份的優勢鼠種,蒙古、蘇聯、東歐及中亞細亞也有分佈。多見於草原、半荒漠、耕地、山坡及河谷的林緣和灌木叢。馴服后和其他倉鼠種類沒有太大區別,可當作寵物。
黑線倉鼠體型小,外表肥壯,粗短,成體體重一般為20~35克。成體體長80~120毫米。頭較圓,吻短鈍。耳短圓,具白色毛邊,耳長約14~17毫米。尾極短小,約為體長1/4,略長於後足。後足短小,長14~18毫米。口腔內有發達的頰囊,長約20毫米。雌鼠乳頭4對,胸部2對,鼠蹊部2對。
背部毛色因地區不同變化較大,如黑龍江為棕紅色,陝北西部為黃灰色,北京為黃褐色,背中線從頭頂到尾基部有一暗色縱紋。頦部、胸部、腹部、四肢內側、足背和尾腹毛均為白色或灰白色。背腹部毛色間的界限明顯。幼體有較濃的灰色調,較老的個體則具有較多的黃褐色凋。
頭骨輪廓較平直,腦顱圓形,顱全長約25毫米,顴骨纖細,顴弓不甚外凸,左右兩顴弓近平行。顴弓的前緣幾近垂直。鼻骨較窄,前端略膨大,後部凹,在頜骨鼻突之間形成一條不太深的凹陷。頂間骨寬而短,其寬度約為長度的3倍。頂骨前外角前伸於額骨後部的兩側,形成一個明顯的尖形突起。眶上嵴不明顯。聽泡形大而高聳。上頜骨在眶下孔前方有一個方形小突起。
門齒孔狹長。末端達第1上臼齒的前緣。上臼齒列較短,遠短於齒隙之長度。顱頂彎拱;頂骨前部最高;鼻骨狹長,其後端為前頜骨後端所超出;左右額骨后緣呈弧形;腦盒寬並呈圓形。左右上頰齒列向前略為分歧。齶骨后緣呈弧形,中間無小尖突。上門齒細長。第1枚上臼齒大,第2、第3枚漸小。第1上臼齒有3對齒突;第2上臼齒有2對齒突;第3上臼齒有4個齒突,排列不甚規則,而且後方2個極小。下頜齒隙長度與臼齒齒列長度幾乎相等,但短於上頜齒隙。
黑線倉鼠
主要吃農作物種子。解剖32隻黑線倉鼠頰囊,主要是黃豆、綠豆、小麥、花生及草籽、甲蟲,以農作物種子為主,出現頻率佔100%,而草籽出現頻率為15.6%,甲蟲類出現頻率僅佔3.1%。而董謙等(1966)報道,旅大地區黑線倉鼠頰囊中草籽出現頻率佔65.35%,農作物種子僅佔25.99%。而王岐山(1962)解剖11隻合肥地區的鼠胃;其中有山芋、麵粉、豆餅、麥粒、菜籽、糠粒等,說明有部份個體在冬季遷入住宅,以人的食物為食,並有喜食油料作物的傾向。以上說明黑線倉鼠由於地區和環境的不同,食物成分亦有所改變。
黑線倉鼠洞穴多建築在乾燥的農田、田埂、墳地、荒地等處,每個洞系有2~3個洞口,洞口直徑多在2.5~3厘米左右,洞口光而圓,洞口無盜出的糞土。洞口入洞后垂直向下約10~15厘米,然後斜行向下。洞道全長約2~3米。洞內有倉庫1~2個,還有窩室。倉庫內存糧多為0.5~1公斤。窩室為碗狀,直徑多在10×10厘米,窩室距地面深多在0.5~1米。趙肯堂等(1979)報道的內蒙古黑線倉鼠窩室最深可達距地面2.5米左右,這可能與氣溫有關。
黑線倉鼠無冬眠現象。一般在8周齡時性成熟,最適應繁殖年齡是12周齡。發情周期是3~7天(平均4.5天)。發情周期可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後期和間休期。發情前期持續半天左右,陰門粘膜呈粉紅色或紅色,濕潤而鬆弛,易拔開,此期雌、雄鼠願意接近,雌鼠往往圍繞著雄鼠轉。發情期陰門進一步充血,呈暗紅色,陰蒂呈深紅色或紫紅色,此期雌鼠活動頻率,常常翹尾,很容易交配。雌鼠發情期一般出現在黃昏,如果人工控制光照,變黑暗后2~3小時即可發情。發情後期雌鼠的陰門和陰蒂充血、腫脹很快消失,雌鼠不再翹尾,雌、雄經常發生咬架。間休期陰道口略微開口或封閉,陰門變枯燥、蒼白,此期雌鼠變得很兇。黃昏至晚10時進行交配受孕率高。
黑線倉鼠的妊娠期為20~21天,平均20天14小時。哺乳期21天。產仔雌雄比例為47.4:52.6。初生仔鼠重1.5~2.5克,成年鼠達30~40克,初生仔數無毛、閉眼,3~4日齡長被毛。7日齡全身蒙上被毛,10~14日齡睜眼、有聽覺。1月齡雄鼠睾丸從腹腔降至陰囊。黑線倉鼠壽命為2~2.5年。
黑線倉鼠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繁殖特徵,春、夏季繁殖,冬季停止。每年3~4月和8~9月出現兩個繁殖高峰。每年繁殖3~5胎,每胎平均4~9隻幼仔,但以6隻居多。第一次繁殖高峰產的鼠大部分當年參與繁殖,後期出生的鼠越冬后才參與繁殖。
黑線倉鼠
在中國的分佈也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中國以外見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朝鮮北部、蒙古。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命名年代 |
指名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barabensis | Pallas, 1773 |
俄羅斯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ferrugineus | Argyropulo, 1941 |
東北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fumatus | Thomas, 1909 |
阿爾泰山脈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furunculus | Pallas, 1779 |
華北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griseus | Milne-Edwards, 1867 (not Kashkarov, 1923) |
滿洲里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manchuricus | Mori,1930 |
薩拉齊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obscurus | Milne-Edwards, 1867 |
布里亞特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pseudogriseus | Orlov & Iskhakova, 1975 |
圖瓦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tuvinicus | Iskhakova, 1974 |
阿穆爾州亞種 | Cricetulus barabensis xinganensis | Wang, 1980 |
(亞種分化參考資料來源)
黑線倉鼠系農業主要害鼠。每隻鼠一年可以損耗糧食約2kg。繁殖能力極強,並有大量貯藏糧食的習性,因之被它們糟蹋的糧食極多,有時也盜食播人土壤中的種子,咬食禾苗。對農作物害處極大。黑線倉鼠還是流行性肝炎及蜱傳性斑疹傷寒病原體的自然傳播者,20世紀40年代初於中國內蒙古首次自黑線倉鼠中檢出鼠疫菌。又相繼在吉林、河北等地多處的黑線倉鼠中發現可自然感染鼠疫。
化學滅鼠
(1)滅鼠劑。芳基重氮硫尿、毒鼠磷、溴代毒磷、磷化鋅等。滅鼠劑使用方法:①毒餌。配製毒餌必須盡量新鮮,滅鼠劑要合格,不含影響適口性雜質,嚴格按配方要求,濃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質量,調拌要均勻。毒餌有附加劑、引誘劑、增效劑、防腐劑、黏著劑和警戒劑等。②毒水。不僅節省糧食,而且安全。③將毒粉撒在鼠洞口和鼠道上,當鼠類走過時,毒粉沾在爪和腹毛上,通過修飾行為將毒粉帶進口腔吞下中毒。
(2)化學絕育劑。甾體激素類、非甾體化合物、帶有乙撐亞胺和甲黃酸酯基因的烷基化製劑等。用於滅鼠較化學滅鼠劑安全。但其作用非常緩慢,且尚有的化學絕育劑適口性差。
(3)熏蒸劑。氰化氫、磷化氫、氯化苦、溴甲烷、二氧化硫、二硫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環氧乙烷,民間使用的煙劑等。
(4)驅鼠劑。福美雙、滅草隆、三硝基苯、三丁基氯化錫。
生物滅鼠
(1)利用鼠的天敵滅鼠。
(2)利用病原微生物滅鼠。如依薩琴柯氏菌(S.decurnanicidum)等。
器械滅鼠
捕鼠夾、木板夾、鐵板夾、鋼弓夾、環形夾、捕鼠籠、捕鼠箭、擠弓捕鼠、套具捕鼠、吊套捕鼠、捕鼠鉤、電子捕鼠器捕鼠、黏鼠法、碗扣法、盆扣法、吊桶、壓鼠法、陷鼠法。鼠夾和弓形夾等捕鼠工具以及挖洞和灌飼等方法均有效。在春、秋兩季也可以選用磷化鋅、亞砷酸等毒餌誘殺,氯化苦、磷化鋁、磷化鈣及滅鼠煙炮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