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雙塔寺的結果 展開
雙塔寺
詩歌
宣城雙塔寺位於城北2.5公里的敬亭山麓。建於北宋紹聖3年,為一對並肩比立,獨特罕見的方形古塔。唐宋的詩人有很多描寫這裡的景物詩篇,現在是宣州的風景區。
雙塔寺
半山2
嵯峨3雙塔敬亭西,卓錫4從來並虎溪5。
雲護天花6猶作雨,泉通地肺7不聞雞。
回峰暮擁千蓮8出,荒殿晴含赤日9低。
莫向前朝滅幾劫10,居然靈異11到今棲12。
1、雙塔寺:位於宣城城北2.5公里的敬亭山麓。雙塔,建於北宋紹聖3年,為一對並肩比立,獨特罕見的方形古塔。唐宋的詩人有很多描寫這裡的景物詩篇。雙塔平面是四方形,相距百尺左右,東塔比西塔略大一些(東塔每邊2.65米,西塔每邊2.35米)。7層計殘高20米多。四面開門, 1956年被列為皖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寺,雙塔下的廣教寺,此寺始建於唐,初名新興寺。武宗時毀寺滅佛,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新興寺慘遭浩劫。宣宗詔許立寺,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宣歙觀察使裴休迎請黃櫱禪師來宣城說法,從者雲集。
2、半山:清僧人,法名在柯,俗名徐敦,字秩武,安徽宣城人。少好學,才思敏捷,好遊覽,曾授四川幕職,尋辭,隱廣教寺。尤工書畫,山水師倪瓚、吳鎮、沈周三家筆意,宣、池之間奉為楷模。《國(清)朝畫征錄》、《圖繪寶鑒續纂》、《今畫偶錄》、《桐陰論畫》、《清朝書畫家筆錄》。
3、嵯峨:屹立。唐 姚合 《送潘傳秀才歸宣州》詩:“李白 墳三尺,嵯峨萬古名。”
4、卓錫: 卓,植立。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錫杖又名智杖、德杖,因為《錫杖經》說,愛持錫杖可“彰顯駕聖智”、“行功德本”。法師雲遊時皆隨身執持錫杖。因此名僧掛單某處,便稱為“住錫”或“卓錫”,即立錫杖於某處之意。
5、虎溪: 敬亭山因有虎豹泉,溪水潺流不絕,故有“虎溪”之說。
6、天花: 指雪,雪花。
7、地肺:《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商山在商州上洛縣南十四里,亦名地肺山。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中:四皓“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共入商雒,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
8、千蓮: 千朵蓮花。
9、赤日: 紅日;烈日。唐杜甫《晚晴》詩:“南天三旬苦霧開,赤日照耀從西來。”
10、幾劫: 劫,佛教名詞。“劫波”(或“劫簸”)的略稱。意為極久遠的時節。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後人借指天災人禍。幾劫,幾次遭劫難。
11、靈異:神靈妖物。
12、棲: 棲息。
清代僧人半山,俗名徐敦,字秩武,安徽宣城人。少年時好學,才思敏捷,曾在四川做過幕職,后請辭出家,在廣教寺修行。他熟知一千多年來廣教寺屢毀屢建,屢建屢毀,終是“黃櫱不來裴相遠,金雞井上草荒蕪,衰敗之象無可挽回”,遂作這首七律《雙塔寺》,以抒感慨。
首聯“嵯峨雙塔敬亭西,卓錫從來並虎溪”,寫雙塔寺特殊良好的環境,是僧人們理想的卓錫之處。清《重建廣教寺募疏文》記:“罹元末之兵燹,歷明季而榛蕪”,“殘碑斷礎,半卧牛羊”。半山大師嘆曰:此黃櫱道場也,荼毗殆盡,雙塔巍然。“嵯峨雙塔敬亭西” ,是半山的再一次感嘆。高聳的雙塔巍然屹立在敬亭山的西面,出家人卓錫從來就愛在此,而這裡還長流不息的潺潺虎溪。卓錫,卓,植立;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此聯從雙塔寫到雙塔寺及周圍的環境,強調是出家人卓錫的良好環境。
頷聯“雲護天花猶作雨,泉通地肺不聞雞”,進一步寫雙塔寺的天地之幽景,是出家人的世外桃源。天花,指雪,雪花。敬亭山光岳氣靈,雲蒸霞蔚,恍為凝花而積素,正堪賦雪。雲護天花,潔白的雪花被層雲呵護,必要時它才成作綿綿細雨,這是一種比喻意義。敬亭山有千源萬脈之水,隨山緣谷,復百折而度玉山為東溪、句溪,更有虎豹泉,溪水潺流不絕,滲入地脈。地肺,指地肺山。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中:“四皓“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共入商雒,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所以有“不聞雞”之說。這裡是借用,說雙塔寺出家修練的世外桃源,連人間的“雞聲”都不聞,哪有世事干擾。
頸聯“回峰暮擁千蓮出,荒殿晴含赤日低”,寫雙塔寺美麗的自然景觀,但隱藏了對雙塔寺遭被壞的感嘆。敬亭山東西綿亘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碧山千層,青翠欲滴,敬亭風光,擁落身前,所以說半山僧人說,要是在暮色降臨來看敬亭山,看雙塔寺,敬亭山將是一幅“回峰暮擁千蓮出”的景象。雙塔寺明洪武初僧創庵故址,辛末立為叢林。今古寺雖墟,兩浮塔猶峙于山門前。后大殿又廢,存石佛殿二進且就圯。到了乾隆年間幾乎全部毀壞了,只餘下雙塔和石佛殿。所以半山僧人在這裡描寫雙塔寺意思是說,那荒蕪的僧殿令人目不忍睹,痛心疾首,但殿前太陽還是那麼艷麗,慢慢快要落下去了。這是人物懊喪的心情與麗艷景物的反差,深藏著半山僧人對大殿遭被壞的無限憤慨。
尾聯“莫向前朝滅幾劫,居然靈異到今棲”,直接抒發自已對敬亭山、對雙塔寺感慨之情。這聯是說,說來真也是奇怪,不要說以前雙塔寺遭受多少劫難,然而神靈們總是到這裡來棲息。謝朓也有詩云: “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隱淪既己托,靈異居然棲。”(《游敬亭山》) 感慨屢毀屢建,經歷代營擴,廣教寺終成一方叢林,吸引許多高僧大德來此修練。公元849年,刺史裴休建佛殿,前有千佛閣,慈氏寶閣,宋太宗賜御書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閣貯藏,郝允李建觀音殿,並梅堯臣記。據清嘉慶《寧國府志》載:寺有僧舍近千間,並有千佛閣、慈氏寶閣、觀音殿等煌煌建構,規制宏美。有詩記曰:“山前山後寺連珠,寺外青山列畫圖”,可見當時的盛況。這雖用有的是疑問、感嘆的句式,但骨子深藏著對廣教寺的熱愛。
這首七律結構完整、嚴密,緊扣“居然靈異到今棲”這一命題來寫景、言情、感嘆,“到今棲”是全詩之骨。寫景具有寫實牲,但又有象喻性,虛實結合,前後呼應,伸縮有法。半山僧人,在廣教寺修行,加之他又是宣城人,此詩表現他對廣教寺遭劫的無限感慨及對宣城地理、人文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