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界
阿修羅界
所謂"修羅,不忘嗜恨"其境界即是天魔阿修羅境界,乃是一個奇妙的精靈世界,此世界就如同三十三天界一樣,在非想非非想處天有,他化自在天有,化樂天亦有,其境界到無色界、地獄界、娑婆世界更多,阿修羅界自成一個大單元,分成若干小單元。能到此境界,便可見到若干不可思議的事。
阿修羅,略稱“修羅”,是梵文Asura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
三界義曰:‘若依十地經妙高山(須彌山)北,大海下,過二萬一千由旬有羅睺阿修羅王宮,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健宮,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王宮,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毗摩質多羅王宮。若依起世經,須彌東西面,去此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質多羅宮,縱橫八萬由旬。又雲修羅中極弱者在人間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阿修羅)宮也。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所謂"修羅,不忘嗜恨"其境界即是天魔阿修羅境界,乃是一個奇妙的精靈世界,此世界就如同三十三天界一樣,在非想非非想處天有,他化自在天有,化樂天亦有,其境界到無色界、地獄界、娑婆世界更多,阿修羅界自成一個大單元,分成若干小單元。能到此境界,便可見到若干不可思議的事。
阿修羅,略稱“修羅”,是梵文Asura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意譯為 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
它們是佛國六道眾之一,天龍八部眾神之一。說它是天神,卻沒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處。說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說它是人,雖有人的七情六慾,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惡性,是魔界的王。因此,它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介於神、鬼、人之間的怪物。
他們的福報很大,與天界眾生相去不遠。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為惡神,屬於兇猛好鬥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猶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鬥。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由於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一,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有的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須彌山四倍;有的千頭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須彌山;有的三頭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體相。這些形象都難表現,畫家們往往畫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雙足立海上,身越須彌山。
《觀佛三昧經》說
阿修羅.
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天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天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並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天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后,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天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几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議,帝釋天承認犯下偷盜戒,願歸還阿修羅女,並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並自願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天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願得大身。然雖有此願,仍不信正法,常愛斗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一、天道,二、修羅道,三、人間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迴的途徑,不出六道。
所謂輪迴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複,有如車輪的迴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迴。
六道的主要內容:
六道輪迴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 因果報應之二
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迴可以說苦多於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後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後才得解脫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有二項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輪迴有四項是無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羅道」、「惡鬼道」、「地獄道」。有形的稱為「有器」,無形的稱為「無器」。
教中雖然有“因果報應”的理論,但更正規的提法是“因緣果報”,那麼“緣”是什麼意思呢?佛教中“緣”的內容及其簡單,簡單地說就是“條件”。比方說:蛋可以孵成雞,但是孵成雞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一定的溫度就是“緣”。雖然蛋可以孵雞(因果條件具備),但是,不具備一定的溫度(緣),蛋是不會成雞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脫離六道輪迴,就是從“緣”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惡因變成惡果;而讓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儘快成熟,變成善果。從而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緣,不過是講事與事之間的聯繫分別化,很容易造成事物發展的不良性,因為,同樣的一件事,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遭遇,這不僅僅是事物條件造成的,還有社會環境影響,畢竟,在宏觀上來講,好與壞的定義都是人定的,而不是自然規律。
六道輪迴圖 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
造像來自《六趣輪迴經》。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岩、龕高7.8米、寬4.8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原形巨輪,名“六趣輪”。
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丑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彥,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天道微白,阿修羅暗綠,
人道淡黃,畜生道淡藍,餓鬼道亞紅,地獄道煙霧。
人死後三日半至四日後中陰身蘇醒,此時為中陰身第一日。以下為每一日所見到的六道輪迴之光以及佛光,若投入六道之光,便進入輪迴,若投入佛光,便脫離生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