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釋天

印度教之神

帝釋天(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h),又稱天帝釋,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簡稱因陀羅,意譯為能天帝。居於三十三天,本為印度教神明,司職雷電與戰鬥,後進入佛教為護法神。

在梵文中,釋迦(Śakra)意為”能夠、有能力”;提婆(deva)意為“天人,神明”;因陀羅(Indra)意為“王者、征服者、最勝者”。其全名釋提桓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h)合意即為“能夠為天界諸神的主宰者“,即“能天帝”或“釋天帝”,亦稱因陀羅、憍屍迦、娑婆婆、千眼等。梵文漢譯時為了符合漢語語序就將原語序反轉,譯作“帝釋天”。

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佛經上說,釋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釋尊從忉利天一級一級地下來。下來時,帝釋天在釋尊的左前方,手執寶蓋,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著釋尊,為釋尊引路。釋尊成道后佛教產生,因陀羅成為釋尊之守護神,稱為帝釋天。佛陀升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

帝釋天為印度教之神,於古印度時,稱因陀羅。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人物關係


人物來源


南傳佛教《巴利文三藏。相應部。釋天的名字經》:“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即是名叫摩伽的學生婆羅門,因此被稱為『摩伽婆』。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即在城市施與布施,因此被稱為『城市施與者』。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即恭敬地施與布施,因此被稱為『釋』。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即施與住處,因此被稱為『婆娑婆』。比丘們!天帝釋以片刻思惟一千個道理,因此被稱為『千眼』。比丘們!天帝釋的夫人是名叫須闍的阿修羅女孩,因此被稱為『須闍之夫』。比丘們!天帝釋對三十三天行使最高主權統治,因此被稱為『天帝釋』。”

衍生形象


帝釋天
帝釋天
本為印度教之神,於古印度時,稱因陀羅。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人物經歷


佛教地位
其於佛教中之地位,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
三國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天帝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佛言:吾朝得卿飯於此,食已,念欲澡浴,天帝釋指地,令有水出,汝當名此為指地池。
帝釋天於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於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他曾率諸天神以牛頭旃檀樹為佛陀及諸羅漢建造重閣講堂,並奉獻床榻卧具及各種飲食供養佛及弟子。帝釋天常常和諸天在他的居所須彌山善見城相聚,商討天下善惡諸事。
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世界中心,有一座須彌山,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統領其餘諸天。須彌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的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
照佛教說法,任何行善積德之人,皆可轉生帝釋天。帝釋天以人間百年為一日,壽長一千歲,即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歲。傳說釋迦牟尼佛未成道前就曾三十多次轉生帝釋天。
主要職責
帝釋天
帝釋天
壁畫中的帝釋天
帝釋天於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帝釋天作為護法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樹下修道時,惡魔進攻擾其禪思,帝釋即吹響貝螺,保護佛陀;佛陀涅盤時,帝釋天又顯身,念誦頌詩;他還保護佛陀的舍利。有關帝釋天的佛傳故事常常出現在佛教藝術作品當中,其中帝釋天往往手持寶蓋,與大梵天隨侍在釋迦的左右。
帝釋天於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
有一次,帝釋天五衰相現,但他有神通,本來就是動物身知道自己轉世為驢,所以異常恐懼。正好佛在講法,他便跑去求助。他看見佛倒頭就拜,完畢壽命就終結了,投身驢肚。當天母驢的主人家宴請賓客,不知為什麼,那驢亂闖廚房弄得一塌糊塗,主人惱怒,鞭責於它,致驢流產。死四次,帝釋天遂得歸天上,年壽大增,繼續為帝釋天。
帝釋天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吠陀”時代,他是手持金剛杵、騎著白象、投擲雷電的戰爭之神。佛教產生后,說他是女人變成的帝王。佛教傳入中國后,有的寺廟作少年帝王象,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后像並附有侍女三人。
入佛教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
其形象依《大日經疏》等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於須彌山,有諸天及眾眷屬圍繞。帝釋並不斷七情六慾。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並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後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於帝釋,而帝釋則以甘露作為回報。在中國寺廟裡,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陸畫中,帝釋完全是一副中國后妃模樣。於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鳳衣鳳冠,雙手合十,象徵她既有帝王女后之尊,又有虔誠護法之心。三位侍女可能象徵在忉利天時的三位夫人。侍女中一位給帝釋天打方頂幡蓋,以示莊嚴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花,左手托一牡丹花盆,以示艷麗富貴。最有趣味的是第三位侍女,雙手捧一山石盆景,這是忉利天之山顛,濃縮為盆景。為了表現帝釋天居於忉利天之顛為三十三天之主,採用這種象徵性手法,可見壁畫畫師對繪製內容的絕妙構思,女后、侍女,臉胖而俊,繼承了唐代女性風度。侍女情態自然,容顏姣好,玉指素臂,豐腴圓潤,服飾細膩,繪製技法真可謂巧奪天工。
迦葉佛入滅后,有一個女人發善心為他修建寶塔,於是她四處募集,召集了三十二個人幫忙。她們日積月累,終於用一生時間將寶塔修建完畢。后她壽終升天,成了統管人間天上的帝釋天,另三十二名成為其下的三十二天。
據《雜尼迦耶·天雜品》所說,帝釋的前生是個叫摩伽的婆羅門,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后俱生於忉利天,以摩伽為天主,即帝釋或帝釋天,其餘三十二人為輔臣,即其他三十二天。
據南傳佛教《巴利文三藏。相應部》,帝釋天因為行善而成為天帝:“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即在城市施與布施,因此被稱為『城市施與者(巴利文purindado)』。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他受持並達成七個誓言,由受持這些,釋天達到釋天的地位,哪七個誓言呢?『有生之年會是奉養父母者、有生之年會是尊敬家中年長者、有生之年會是柔和語者、有生之年會是離離間語者、有生之年會是以離慳垢之心住於在家,自在施捨,親手施與,樂於舍,回應乞求,樂於均分與布施者、有生之年會是真實語者、有生之年會是沒憤怒者,如果我的憤怒生起,會急速地排除。』比丘們!以前,當天帝釋為人時,他受持並達成這七個誓言,由受持這些,釋天達到釋天的地位。」”
在佛教的影響下,帝釋天從印度走進了中國,成為了中國民眾信奉的神祇,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了超自然力量的角色。董永賣身葬父、天女助織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年,可謂家喻戶曉。《董永變文》描寫董永與天女相遇,天女對他說:”郎君如今行孝儀,見君行孝感天堂。數內一人歸下界,暫到濁惡至他鄉。帝釋宮中親處分,便遣汝等共田常。不棄人微同千載,便與相逐事阿郎。“天帝釋被董永所感動,派天女下界與董永成婚。帝釋天相當於中土所說的“天”或“天帝”,也就是上帝。《舜子變》寫的是大舜即位前的家庭故事。後母三次設計謀害舜,天帝釋三次化身解救了舜。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天帝釋卻作為濟危解困的救世主,在舜最危急的時候出現,在他身上,寄託了民眾祈盼正義獲勝的美好願望。《葉凈能詩》中,帝釋又成為道教的最高神祇,居於大羅天。在玉帝一神出現后,玉帝常被認為即帝釋天,比如明代人王世貞稱“玉帝者,釋家所稱天帝釋也。”

紀念法會


農曆正月初九,是佛教中帝釋天尊的聖誕,寺廟會舉行齋天法會。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仟法》時開始的。大乘佛教認為,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但應恭敬禮拜諸天,原因是諸天能歸命佛陀、護佑正法、積善行德。據《金光明經》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敕,常祐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於是世人營建供佛齋天法會,誦經禮懺,施設凈食,以供養十方三寶、護世諸天及其隨從。為了表示自己最高的誠心與敬意,應設壇供養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