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幾亞

歐洲1290年-1859年間的公國

瓦拉幾亞(羅馬尼亞語:Ț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曾存在於1290年-1859年之間的大公國,也是一個歷史與地理上的概念。瓦拉幾亞地處下多瑙以北、南喀爾巴阡山脈以南,傳統上可劃分為蒙特尼亞(大瓦拉幾亞)與奧爾特尼亞(小瓦拉幾亞)兩個區域。瓦拉幾亞地區是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瓦拉幾亞羅馬尼亞語字面意思是“羅馬尼亞人的國家”,而“瓦拉幾亞”這一名稱則是源於瓦拉幾亞主體民族的名稱“瓦拉幾人”。

瓦拉幾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末,此時的瓦拉幾亞名義上仍然是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1330年,瓦拉幾亞擊退入侵的匈牙利軍隊,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公國。1417年,瓦拉幾亞接受奧斯曼的宗主權,成為奧斯曼的一個附庸國。但在這期間瓦拉幾亞也曾與奧斯曼發生過衝突,“穿刺公”弗拉德三世以他殘酷對待奧斯曼入侵者的手段而聞名,也使瓦拉幾亞與吸血鬼的傳說建立聯繫。雖然奧斯曼帝國成功在穿刺公弗拉德三世死後逐步加強對瓦拉幾亞的控制,但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斯曼帝國對瓦拉幾亞的控制又逐步衰弱,與此同時,以俄國為首的列強開始在瓦拉幾亞施加自身的影響力。19世紀初,俄國擊敗奧斯曼帝國,瓦拉幾亞成為俄國的保護國。但在俄國於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后,根據1856年《巴黎條約》,瓦拉幾亞不再是俄國的保護國。1859年,瓦拉幾亞大公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將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合併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即現代羅馬尼亞的前身。

介紹


瓦拉幾亞。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北,摩爾多瓦之南,東瀕黑海,介於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間。1324年當地居民打敗匈牙利人後取得獨立,建立公國。1411年,淪為奧斯曼帝國藩屬。1859年和摩爾多瓦合併為多瑙公國。1861年,稱羅馬尼亞公國,宗主權仍屬土耳其。1878年俄土戰爭后根據《柏林條約》取得獨立,於1881年成為羅馬尼亞王國。

歷史記載


早期歷史

後世屬於瓦拉幾亞的奧爾特尼亞與其他一些達契亞人生活的地區於2世紀被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羅馬帝國對這一地區的開發中,許多羅馬人遷移到達契亞人的地區定居。這些羅馬人還曾與當地的達契亞人通婚,形成了達契亞—羅馬人族群,一部分達契亞人逐漸羅馬化。3世紀時,因羅馬帝國遭遇內部危機,不得不放棄達契亞地區。羅馬的軍隊與政府人員的撤離大約開始於公元271年。到公元275年,羅馬的軍隊與政府人員完全放棄了這一地區。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曾短暫在達契亞地區重建統治,但這一地區很快便再度被放棄。
羅馬人撤離后,5世紀到6世紀之間拜占庭帝國曾對瓦拉幾亞地區施加影響。斯拉夫人也曾在前往拜占庭帝國途中佔據瓦拉幾亞的多瑙河沿岸地區。公元681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佔據瓦拉幾亞地區並建立起統治。在拜占庭於10世紀對保加利亞開戰後,保加利亞帝國迅速衰落,瓦拉幾亞地區先後落入佩切涅格人與突厥人的手中。1081年,南魯塞尼亞的庫曼人將瓦拉幾亞地區的其他勢力驅逐,成為這一地區的統治者。

瓦拉幾亞建國

史料的缺失,在羅馬人離開后,達契亞—羅馬人的行蹤並不十分清楚。一種說法認為達契亞—羅馬人在羅馬人撤出達契亞地區后也撤退到多瑙河以南,而多瑙河以北的土地則是完全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游牧民族佔據。後來,一部分游牧民部落發生了羅馬化。這些羅馬化部落稱為“瓦拉幾人”,即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另一種說法認為,達契亞—羅馬人中的農民與牧民並沒有完全隨羅馬人撤離,他們仍然持續生活中瓦拉幾亞地區,並與當地的羅馬化族群、達契亞人混血形成現代羅馬尼亞人的祖先。
魯塞尼亞的庫曼人在瓦拉幾亞地區的統治終結於1241年。西征的蒙古人將庫曼人擊敗,並且可能曾在瓦拉幾亞建立起統治。1241年,拔都汗領兵入侵羅馬尼亞,但他在1242年因內部事務而撤軍,且終身未再西因內部事務而撤軍,且終身未再西侵侵。1247年,在完成對特蘭西瓦尼亞的征服后,匈牙利國王繼續向東擴張,並許諾將沃爾沃達立托維與塞奈斯落等地留給羅馬尼亞人。此後幾十年裡,瓦拉幾亞地區可能曾由匈牙利與保加利亞統治過。而這一時期相對軟弱的匈牙利王國使瓦拉幾亞地區的貴族勢力逐漸坐大,為瓦拉幾亞的獨立建國埋下了種子。
羅馬尼亞貴族在瓦拉幾亞地區權勢的增長。根據歷史記錄推測,瓦拉幾亞的建國者內格魯大公大約在1290年-1292年之間完成了瓦拉幾亞的建國。有說法認為內格魯大公將瓦拉幾亞各地的羅馬尼亞貴族整合到他的旗下,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也有說法認為內格魯大公建立瓦拉幾亞不過是一個後世編造的傳說。
1330年,瓦拉幾亞在波薩達之戰中取得關鍵性軍事勝利,擊退了匈牙利王國的入侵,標誌著瓦拉幾亞的正式獨立。瓦拉幾亞獨立后,曾就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糾紛與匈牙利王國產生摩擦甚至爆發戰爭。但最後瓦拉幾亞未能在特蘭西瓦尼亞建立統治。

成為奧斯曼帝國附庸

在瓦拉幾亞獲得獨立后,發源於小亞細亞、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國家奧斯曼帝國逐漸成為瓦拉幾亞的威脅。14世紀末期瓦拉幾亞曾多次與奧斯曼帝國爆發軍事衝突。米爾恰一世(老米爾恰)在位時期,瓦拉幾亞曾一度在1394年與匈牙利一起擊退入侵的奧斯曼人。經過數次戰爭,奧斯曼帝國最終於1417年擊潰瓦拉幾亞,迫使瓦拉幾亞承認奧斯曼的宗主權並向奧斯曼納貢。不過瓦拉幾亞並未就此徹底臣服於奧斯曼帝國,其後數百年瓦拉幾亞曾多次反抗宗主奧斯曼帝國。
1417年後,瓦拉幾亞與奧斯曼帝國之間又爆發過數次戰爭或衝突。1421年,同樣是羅馬尼亞人國家的摩爾達維亞公國乘米爾恰一世新逝奪取了瓦拉幾亞的基里亞要塞。

對奧斯曼帝國的反抗

15世紀中葉統治瓦拉幾亞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因其殘酷對待奧斯曼侵略者的手段而知名。弗拉德三世曾於1448年趁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忙於對土戰爭時通過政變短暫地奪取瓦拉幾亞大公之位,但很快便被班師回國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趕下台。1456年,弗拉德三世再次抓住機會奪取瓦拉幾亞大公之位。弗拉德三世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他既被視為瓦拉幾亞的英雄和國土保衛者,但也因為殘忍的手段而遭受詬病正因如此,弗拉德三世成為後世吸血鬼傳說的素材。1461年,弗拉德三世因為拒絕向奧斯曼帝國繳納年貢而招致奧斯曼帝國的入侵,他在1462年敗給入侵的奧斯曼軍並被再次趕下台,逃到匈牙利治下的特蘭西瓦尼亞的弗拉德三世很快被匈牙利方面扣押,但1476年匈牙利支持他成為瓦拉幾亞大公,並幫助他重返瓦拉幾亞。但弗拉德三世很快就再次輸給奧斯曼帝國、遭受兵敗身亡的命運。
弗拉德三世死後,奧斯曼帝國對瓦拉幾亞的控制逐步加強。瓦拉幾亞大公不再由當地貴族選擇,而是由奧斯曼蘇丹欽定。
16世紀末勇敢的米哈伊即位時,哈布斯堡王朝正計劃組織一次對土戰爭。在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的邀請下,勇敢的米哈伊決定加入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聯合。從1594年到1598年,勇敢的米哈伊多次贏得對奧斯曼帝國戰役的勝利,1595年他在卡魯格萊尼對奧斯曼帝國的大勝更是為他贏得了“勇敢的米哈伊”的稱號。最終,奧斯曼帝國不得不在1598年作出讓步,承認瓦拉幾亞的獨立。特蘭西瓦尼亞國王在同年宣布退位並將權力移交給勇敢的米哈伊,但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脅下,勇敢的米哈伊不得不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宗主地位。1599年,勇敢的米哈伊又獲得了摩爾達維亞的統治權,使三個羅馬尼亞人國家特蘭西瓦尼亞、摩爾達維亞,以及瓦拉幾亞得到短暫統一。不過這次統一併未維持太久。這種聯合本身也是脆弱的。在貴族的壓力下,勇敢的米哈伊仍維持對農民的高壓政策,而他作為一個“外來”的統治者,也不受摩爾達維亞等地的貴族的歡迎。隨勇敢的米哈伊去世,瓦拉幾亞本土很快就在摩爾達維亞大貴族戰爭中被波蘭與摩爾達維亞聯軍佔領。最後,這一短暫的聯合分崩離析,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重新成為奧斯曼的附庸國,而特蘭西瓦尼亞則是成為哈布斯堡奧地利的所有物。

18世紀到19世紀初

瓦拉幾亞國內的較低階級波雅爾貴族也愈發衰落,甚至曾發起叛亂。而瓦拉幾亞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已度過最輝煌的時代,在1683年於維也納敗給奧地利一方后開始顯現頹勢,逐步失去在歐洲的領土。到18世紀時,哈布斯堡王朝已確立在原本屬奧斯曼帝國的特蘭西瓦尼亞確立統治。這一時期,瓦拉幾亞在文化上也開始發生轉變,羅馬尼亞語開始逐漸取代原本古教會斯拉夫語與希臘語的地位。瓦拉幾亞也在這一時期遷都到離奧斯曼帝國邊境更近的貿易中心布加勒斯特。奧爾特尼亞(小瓦拉幾亞)曾因奧斯曼帝國1716-1718年對奧地利戰爭的失敗而一度割讓給哈布斯堡王朝,不過1739年又歸還給瓦拉幾亞
從18世紀上半葉開始,東方新崛起的強權俄國開始與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爆發矛盾。在俄土之間反覆爆發的衝突中,瓦拉幾亞曾多次被俄國佔領。隨俄國在俄土戰爭之中的不斷勝利,奧斯曼帝國不斷丟失領土,並被迫承認俄國的特權。隨奧斯曼帝國的進一步衰落,列強紛紛在瓦拉幾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設立領事館。通過第六次俄土戰爭,俄國在1792年《雅西和約》中獲得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兩個大臣職務的提名權,加強了他們在瓦拉幾亞的影響力。

統一

185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戰火再起,是為克里米亞戰爭。英法等西歐列強選擇站在奧斯曼帝國一邊。1854年,在奧地利的要求下,俄國軍隊從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撤出。俄國軍隊撤退後,奧地利軍隊立即佔領了摩爾達維亞與瓦拉幾亞大部。此後,戰爭重心轉移到了克里米亞半島。克里米亞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根據1856年《巴黎條約》,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不再是俄國的保護國,而是接受勝利方列強的“聯合保護”。奧斯曼帝國雖然仍然名義上擁有瓦拉幾亞的宗主權,但需要給予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高度自治的權利。
《巴黎條約》后,在西歐列強的壓力下,奧斯曼帝國被迫同意讓摩爾達維亞與瓦拉幾亞進行有關兩國聯合的公投。兩國都以很高票數同意了聯合的動議。最終,在1859年,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聯合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即現代羅馬尼亞的前身。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聯合成統一的羅馬尼亞后,1878年,羅馬尼亞正式從奧斯曼帝國獲得獨立。

地理


瓦拉幾亞地區地處巴爾幹半島東北,面積約為77,000平方公里,位於多瑙河以北、喀爾巴阡山脈以南。瓦拉幾亞東臨多布羅加與黑海、西邊的鄰居是塞爾維亞,東北方向是摩爾達維亞、西北方是特蘭西瓦尼亞。以奧爾特河為界,瓦拉幾亞可分為東部的蒙特尼亞(大瓦拉幾亞)與西部的奧爾特尼亞(小瓦拉幾亞)兩個區域。瓦拉幾亞的傳統政治中心是東部的蒙特尼亞(大瓦拉幾亞)地區,有時瓦拉幾亞一詞也用來特指大瓦拉幾亞地區。

社會


瓦拉幾亞大公國的國教是東正教。最初瓦拉幾亞上層較為通行的語言是古教會斯拉夫語與希臘語,但從18世紀開始,羅馬尼亞語開始成為瓦拉幾亞正式的官方語言。
瓦拉幾亞成為奧斯曼帝國附庸后,奧斯曼帝國並未強制在瓦拉幾亞引入奧斯曼式的社會制度,瓦拉幾亞原有的封建關係與社會階級得到維持。但瓦拉幾亞每年都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繳納大量的貢金,許多瓦拉幾亞的農產品都被運到奧斯曼。為了支付繁重的年貢,瓦拉幾亞統治階級不得不加強對農民的盤剝。許多農民無法支付繁重稅收,以致不得不賣掉土地和耕牛成為農奴。瓦拉幾亞的農奴制直到1864年羅馬尼亞聯合公國時期才廢除。瓦拉幾亞歷史上也曾有大量的羅姆人(吉普賽人)奴隸。1848年革命后成為瓦拉幾亞大公的巴爾布·什蒂爾貝伊是一個現代化改革的擁護者。在他的推動下,經歷一系列前置性的改革后,1856年,瓦拉幾亞正式廢除奴隸制,解放羅姆人奴隸為自由人。

騎兵


瓦拉幾亞騎兵
瓦拉幾亞騎兵
輕裝騎兵,衣著類似俄國人或匈牙利人,留圓鬍子,高高的皮帽上綴著羽毛,少數人有鎖子甲和小圓盾。裝備與馬術基本是向土耳其對手學的,除了訓練戰馬漫步、小跑、疾馳之外,羅馬尼亞人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馬術:一般的馬總是四蹄交替前進,他們的坐騎可以同時邁出一側的兩條腿,就像駱駝一樣。這種惡形惡狀的習性至今還能在羅馬尼亞山民的牲口中看到,其用途不明。
從16世紀末期開始,瓦拉幾亞騎兵成了雇傭兵。一部分在土耳其軍隊中服務,一部分效忠於土耳其的敵人--波蘭、匈牙利和俄國。他們用牛頭做標誌,以中隊(sotnia,在俄語中是百的意思)為單位,波蘭軍隊中最多曾有20個這樣的中隊。與土耳其人一樣,他們在很長時間內拒絕使用火器,裝備長矛、馬刀、合成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