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國際關係史的結果 展開

國際關係史

劉德斌主編圖書

《國際關係史》是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德斌。該書主要講述了16世紀以來國際關係的格局變化。

內容簡介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關係史》分四編:現代國際關係的緣起;“均勢”格局的興衰;美蘇主導下的兩極世界;轉型中的國際關係。《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關係史》在編寫體例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主要特色是線索清楚,文字流暢,信息含量高,不僅可以作為歷史學、法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等學科的教材,而且也是專業人士和黨政幹部必備之參考書。

作品目錄


第一編 威斯特伐利亞:現代國際關係的緣起
第一章 現代世界的歷史背景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
第一節 1500年前後的世界1 威斯特伐利亞會議
一 東亞封貢體系2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二 穆斯林世界3 現代國際關係原則
三 歐洲秩序第二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多極“均勢”格局
第二節 走出中世紀——西歐的興起一 17-18世紀歐洲的紛爭
一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1 《航海條例》與英荷戰爭
二 民族君主國的出現2 法國大陸擴張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三 經濟技術的發展與地理大發現3 歐洲列強爭霸與七年戰爭
第三節 現代國際關係的孕育二 奧地利、普魯士與俄羅斯
一 商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擴張1 奧地利的轉變
二 西班牙的衰落與尼德蘭革命2 普魯士的崛起
三 王朝戰爭與商業戰爭3 俄羅斯的海陸擴張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第三節 17-18世紀的歐洲與世界
第一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產生一 美國獨立戰爭
一 三十年戰爭的國際背景1 美國獨立戰爭與歐洲列強的反應
1 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2 美國獨立與全球性國際關係體系
2 宗教紛爭與王朝利益二 歐洲、拉丁美洲與非洲
三十年戰爭1 拉丁美洲與殖民制度
1 戰爭的導火線——“擲出窗外事件”2 非洲與奴隸貿易
2 戰爭的四個階段三 亞洲: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
1 中國的“康乾盛世”和清朝的對外關係
2 印度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
第二編 從維也納到凡爾賽一華盛頓:“均勢”格局的興衰
第三章 維也納體系第五章 從多極均勢到兩極對抗
第一節 維也納體系的產生第一節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和戰前危機
一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兩極國際關係格局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的形成
1 法國大革命及其外交原則1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時代
2 反法同盟與拿破崙帝國的興衰2 美西戰爭及美國的擴張政策
二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3 英布戰爭與日俄戰爭
1 維也納會議二 一戰前的大國關係
2 神聖同盟與四國同盟1 英德關係的轉變
第二節 維也納體系的多極“均勢”格局2 《英法協約》
一 歐洲協調體制的確立3 《英俄協約》
1 四次國際會議三 一戰前的國際危機和局部戰爭
2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東方問題”1 列強的軍備競賽與兩次海牙和平會議
二 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的國際關係2 波斯尼亞危機與摩洛哥危機
1 1848年歐洲革命3 意土戰爭和巴爾幹戰爭
2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建立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際關係
3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三節 維也納體系的衰落1 一戰前歐洲列強的力量對比
一 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國際關係2 薩拉熱窩事件和“七月危機”
1 聖地和宗教保護權問題3 大戰爆發
2 克里米亞戰爭二 戰時國際關係
3 克里米亞戰爭后的歐洲國際關係新格局1 列強的戰爭計劃
二 義大利、德國的統一2 交戰國爭取盟國的外交鬥爭
1 義大利的統一3 日本和美國參戰
2 德國統一的背景三 俄國革命的發生和大戰結束
3 “鐵血政策”與統一戰爭1 俄國十月革命與《和平法令》
4 德國與“東西方政策”的選擇2 威爾遜“十四點計劃”的提出
第四節“歐洲體系”的全球擴張3 大戰結束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一 資本主義體系的擴張第六章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 工業革命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第一節 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2 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擴張一 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
3 殖民地的反應1 巴黎和會的爭端與問題
二 美國的加入2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 內戰前的美國對外政策3 國際聯盟:理想主義的嘗試
2 美國內戰時期的國際關係二 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3 內戰後的美國對外政策1 帝國主義在遠東及太平洋的爭奪
三 中國的衰落與日本的崛起2 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 中國的衰落3 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總結
2 日本的崛起三 多極“均勢”格局
第四章 俾斯麥大陸聯盟體系1 歐洲霸權的衰落與兩極格局的先兆
第一節 大陸聯盟體系的形成2 蘇俄的外交政策
一 近東危機與柏林會議第二節“二十年危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動蕩
1 普法戰爭后的歐洲格局一“洛迦諾時代”
2 近東危機1 德國的賠款問題與安全問題
3 1878年柏林會議2 洛迦諾會議與歐洲政局的變化
二 大陸聯盟體系的建立3 《非戰公約》和裁軍問題
1 德俄關係和1879年德奧同盟4 國際社會的動蕩
2 1881年三皇同盟二 大蕭條與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3 1882年德 奧 意三國同盟1 大蕭條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第二節 大陸聯盟體系的調整與解體2 德日法西斯統治的確立與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 大陸聯盟體系的調整3 尋求集體安全的政策調整
1 保加利亞危機三 20——30年代的亞非拉革命浪潮
2 德法關係危機和《三國同盟續約》1 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與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3 兩次《地中海協定》與《再保險條約》2 中東委任統治地與巴勒斯坦問題
二 大陸聯盟體系的解體3 拉丁美洲與歐美世界
1 俾斯麥下台與德國外交策略的轉變4 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
2 法俄同盟的形成第三節 兩極對抗格局的形成
第三節 歐洲列強瓜分世界的鬥爭一 三國軸心的形成
一 列強瓜分非洲的鬥爭1 德意關係的協調
1 英 法 德的擴張與競爭2 羅馬-柏林軸心的形成
2 瓜分剛果河流域3 柏林一羅馬一東京軸心的形成
3 1884——1885年柏林會議及列強在非洲的衝突二 侵略與綏靖
二 列強在中亞的爭奪1 綏靖政策的歷史背景
1 英俄在中亞的爭奪2 德國侵佔奧地利
2 1894——1896年近東危機3 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3 巴格達鐵路問題三 戰前世界力量的重組
三 列強在遠東的角逐1 法西斯集團的內部矛盾與德意鋼鐵同盟
1 英 法 俄在遠東的角逐2 英法同盟的建立與日蘇關係的調整
2 日本侵佔朝鮮與中日“甲午戰爭”3 英(法)蘇德的三角談判
3 三國干涉還遼
第三編 雅爾塔:美蘇主導下的兩極世界
第七章 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三 東方陣營的動蕩與分化
第一節 二戰的全面爆發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1 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
一 浩劫難免:二戰的全面爆發2 波匈事件
1 德國進攻波蘭與“奇怪戰爭”3 蘇聯干涉東歐國家內政
2 法國的淪亡與英國的抗戰四 西方陣營的分化
3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與英美聯盟的形成1 歐共體的發展
二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2 戴高樂的獨立外交
1 蘇德戰爭的爆發3 美國“多邊核力量”計劃的破產
2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4 日美安全條約的修訂
3 同舟共濟: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第三節 新中國外交
第二節 全球戰略主導權的轉移一 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 美蘇掌握全球戰略主導權1 戰後初期美國對華政策
1 二戰戰略形勢的根本轉折2 戰後初期蘇聯對華政策
2 開羅會議與德黑蘭會議3 新中國“一邊倒”對外戰略
3 二戰中的中東與拉美二 新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4 德日五條件投降與二戰勝利結束1 新中國積極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關係
二 二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2 新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係
1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3 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
2 歐洲霸權的終結4 中日關係
3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興起5 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第三節 美蘇與雅爾塔體系的形成6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一 盟國對戰後世界新秩序的設想三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外交
1 羅斯福的戰後世界藍圖1 “兩條線”的對外戰略與中蘇關係的惡化
2 布雷頓森林體系2 中國與鄰國的邊界問題
3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3 中國印尼關於雙重國籍問題條約的簽訂
二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4 周恩來總理十四國之行
1 雅爾塔會議第四節 冷戰中的第三世界
2 波茨坦會議一 戰後初期的亞非拉
3 聯合國的誕生1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4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2 印巴自治與克什米爾問題
第八章 冷戰:兩極對抗下的國際關係3 巴勒斯坦問題與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一節 冷戰的起源與東西方陣營的激烈對抗二 第三世界的聯合
一 從盟友到敵人1 萬隆會議
1 美蘇對外戰略的根本衝突2 不結盟運動
2 五國和約的締結三 全球殖民體系的崩潰
3 戰後美蘇矛盾的激化1 非洲的覺醒
4 美國冷戰政策的出台2 蘇伊土運河危機與第二次中東戰爭
5 冷戰的起源3 拉丁美洲的革命風暴
二 大西洋聯盟的形成4 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1 馬歇爾計劃5 西方的非殖民化
2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第九章 緩和:由兩極到多元化時期的國際關係
3 倫敦一巴黎協定的簽訂第一節 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與中 美 蘇戰略大三角
4 英美特殊關係一 東西方關係的緩和
5 戰後西歐的聯合1 美蘇對外戰略的調整
三 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2 美蘇關係的第二次緩和
1 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3 歐洲局勢的緩和
2 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與經互會的成立二 中 美 蘇戰略大三角
3 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1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與中國“一條線”對外戰略
4 蘇南關係的破裂2 中美和解與中美蘇戰略三角關係的形成
四 東西方陣營的激烈對抗3 中美建交
1 第一次柏林危機和德國分裂4 20世紀80年代中 美 蘇三角關係的變化
2 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第二節 蘇聯的戰略擴張與美蘇爭奪的新態勢
3 越南抗法戰爭和日內瓦會議一 蘇聯在緩和中的戰略擴張
4 第四點計劃與亞太軍事體系的建立1 蘇聯的擴張戰略
第二節 美蘇關係的緩和 衝突與僵持和東西方陣營的分化2 蘇聯對中國的戰略包圍與在第三世界的擴張
一 美蘇關係的第一次緩和3 美蘇第二次緩和的終結
1 美蘇對外戰略的調整二 美蘇爭奪的新態勢
2 東西方關係的解凍1 從人權外交到卡特主義
3 美蘇在柏林問題上的鬥爭2 里根主義:美國重振霸權的新起點
4 美蘇戴維營會談3 戈爾巴喬夫的外交“新思維”
二 美蘇關係的再度緊張與僵持4 美蘇關係的第三次緩和
1 “箭與橄欖枝”的外交戰略第三節 多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
2 走到戰爭邊緣:第二次柏林危機一 國際關係中的新因素
3 一觸即發:古巴導彈危機1 新技術革命與新的國際力量對比
4 走向僵持的美蘇關係2 70-80年代的跨國公司
3 國際組織的發展變化
二 多元化時代的來臨
1 歐洲聯合的發展
2 歐共體對外關係的發展
3 日本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
4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
三 多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
1 亞洲的地區熱點問題
2 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3 拉美的債務危機與反霸鬥爭
4 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鬥爭
第四編 全球化時代:轉型中的國際關係
第十章 冷戰的終結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三 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
第一節 雅爾塔體系的崩潰與冷戰的終結1 柯林頓政府的全球戰略
一 東歐政治地震與歐洲新局面2 “9·11”襲擊與小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
1 東歐劇變第二節“多強”力量變遷與對外關係
2 德國重新統一一 歐盟:擴大與深化
3 華約解散與北約調整1 歐洲一體化的新進展
4 歐安會特別首腦會議2 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二 美國的戰略安排3 歐盟共同外交的實踐
1 “超越遏制”下的美蘇夥伴關係二 日本:政治大國的努力
2 海灣戰爭:美國謀求全球霸權的區域演示1 日益強化的日美同盟關係
3 布希的“世界新秩序”2 “大國外交”實踐
三 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的終結三 俄羅斯:從葉利欽到普京的大國復興之路
1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1 政治經濟轉軌中的困難
2,兩極格局“和平”終結的原因2 從“親西方”到全方位外交
第二節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3 普京的大國外交實踐
一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四 中國:努力構築穩定的大國關係
1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追溯1 中美關係的曲折發展
2 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圖景2 中俄關係的穩步發展
3 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效應3 中歐、中日關係的發展
反全球化運動五 印度:從南亞走向世界
二 非國家行為體的增多1 印度的大國意識
1 90年代跨國公司的新發展2 印度大國夢的實踐
2 政府間國際組織3 印度崛起的潛力與禁錮
3 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第三節 冷戰後的第三世界
三 全球性問題一 危機與嬗變
1 恐怖主義問題1 非洲經濟困境與政治民主化浪潮
2 民族主義問題2 拉美民主化進程及金融危機
3 人口問題3 東亞金融危機與政治動蕩
4 生態環境問題二 地區衝突
5 貧困問題1 波黑內戰
6 毒品問題2 科索沃問題
第十一章 美國霸權與后冷戰時代的國際關係3 巴以衝突
第一節 冷戰後美國霸權的增長4 印巴衝突
一 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力的增長5 朝鮮半島
1 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6 兩次車臣戰爭
2 美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7 阿富汗問題
二 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新形式8 非洲地區的動蕩
1 何謂“軟權力”三 加強合作:第三世界的自強之路
2 美國的新式霸權1 東盟的擴大及其一體化新進展
2 拉美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
3 非洲聯合自強
結語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大事年表
附錄三:譯名對照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