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的結果 展開
- 汪玥含所著圖書
- 顧城的詩作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顧城的詩作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是現代詩人顧城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詩集中體現了詩人的審美理想,孩童時的遭遇,使顧城理想的夢破滅了,但他仍然執著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實現。全詩形式隨性,意象豐富,語言簡單純凈,內容溫暖明朗。此詩被選入多所高校出版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永遠不會
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畫下想象中
我的愛人
她沒有見過陰雲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她永遠看著我
永遠,看著
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
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
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
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畫下丘陵——
長滿淡淡的茸毛
我讓它們挨得很近
讓它們相愛
讓每一個默許
每一陣靜靜的春天的激動
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還想畫下未來
我沒見過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畫下她秋天的風衣
畫下那些燃燒的燭火和楓葉
畫下許多因為愛她
而熄滅的心
畫下婚禮
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
上面貼著玻璃糖紙
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塗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
我想畫下風
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嶺
畫下東方民族的渴望
畫下大海——
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最後,在紙角上
我還想畫下自己
畫下一隻樹熊
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里
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
發愣
他沒有家
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
他只有,許許多多
漿果一樣的夢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為什麼
我沒有領到蠟筆
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創痛
只有撕碎那一張張
心愛的白紙
讓它們去尋找蝴蝶
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
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此詩寫於1981年。那時候顧城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正處在批評與讚揚的“冰火兩重天”之中,而對於他的創作而言,卻是黃金時代。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創作於這一時期。當時中國大地上流行著強烈的尋找“自我”的呼聲。他曾說過,“這個時期我寫的詩有很強的人的、心理的、甚至社會的色彩。我開始人的角度評價這個世界。我注重對人說話。”此詩是顧城這個時期(1977-1982年)的代表作。
此詩集中體現了詩人在1977-1982年這一時期的審美理想——追求自我,追求一個純凈、和諧、不受打擾能夠做夢的地方。詩人任性地建造了一座想像中的童話之城,這城幽不可測,充滿了迷人的玄想和寧靜。他在“心愛的白紙上”用“彩色蠟筆”開始的世界,是一個燦爛和諧、至真純美的世界,那裡所有的存在都是無拘無束的,所有的聲音都是恬淡和美的,所有變化都是愉悅的,所有的歷史都是古老的,所有的色彩都是夢幻般的。孩童時的遭遇,使顧城理想的夢破滅了,但他仍然執著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實現。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蠟筆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畫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人生藍圖,畫下“笨拙的自由”、“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以及“沒有痛苦的愛情”。然而,幻想的美好藍圖能否在現實世界中實現?描畫了長久的、熱烈的夢想后,詩人回到現實。現實是“沒有領到蠟筆”,暗示著“我”的理想藍圖並沒有得到世界的認可。因而,“我”在絕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然而詩人是否從此就停止對幻想的追求了呢?詩的最後一節再次點明,“我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這意味著詩人將仍然執著於追求他的童話世界。
顧城在孩童時代曾有過種種與大自然身心交融的機會,他在大自然中發現了一個自由境界,在這個自由境界中,他可以暫且忘卻現實中的種種憂傷和煩惱。這個自由境界就成了他執著地追求的幻想世界。由於詩人同大自然有這種特殊關係,因而大自然也就被同化在詩人的心理結構中,他的詩因此而具有了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
在詩中,顧城好像找到了造物主的感覺,他恣肆揮毫,任意點綴,打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童話之城。這城肅穆靜美、不染纖塵,於是“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舒婷《童話詩人》)。這花是美的征,是美的召喚者和捍衛者,但也是一個渴望呵護始終處於不安和恐慌之中的柔弱個體。他習慣在自己的園地里搭建理想和希望的定居點,孩子似的陶然擺弄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卻又驚恐地不斷伸出雙臂護衛它們,從眼中流露出畏懼和無奈。《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就是詩人這樣的獨白。
為了更好地走入他的童話王國,必須警惕該詩兩個易於被附會穿鑿的地方。
其一,把詩中的“孩子”和“媽媽”庸俗化為種血緣關係的社會存在。其實詩題中“孩子”並非指生理或年齡上的孩童,而是指用兒童視角和童真的思維方法來觀察思考世界。舒婷在《童話詩人》中也說:“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銹崩的鐵柵/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沒有被污染的遠方/出發。”顧城這種獨特的童真感知視角是一貫的,不易更改的,因而“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媽媽”也不是現實存在,顧城用它來隱喻“幻想”,把幻想比作媽媽,申告一直以來是幻想滋養和哺育了自己的思維。結尾說“我是一個孩子/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便是明證。
其二,是對題記誤讀。題記“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習慣光明”,往往被理解為那一代人對人類生命、社會和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和憧憬。那一代人失去太多,這樣的憧憬必然會表現在他們的詩中,但未必就表現在這句詩中。好多批評家不是“親臨火線(自己靜下心來親自閱讀)去感受,而是在讀了大量的“人云”之後自己“亦云”,因而以訛傳訛詩人“在大地上畫滿窗子”是有特殊用意的,它表現了詩人寬廣博愛的胸境(愛是顧城童話王第十四講語言藝術國的重要組件)。詩人想起那些生活在地下,終歲不見陽光,不習慣陽光的地下生物,希望它們能通過他畫下的窗子來了解地下黑暗以外的光明和快樂。如果一定要從社會學層面來理解詩人力圖做到的好像只是要拯救被積久以來的習俗麻木了的靈魂。因而他要“在大地上”,而不是在天空或者牆上“畫滿窗子”。
全詩形式自由隨性,意象豐富多變,語言簡單純凈,內容溫暖明朗,只有真誠、優美的語言,慢慢讀來,一種簡單純潔的美感躍然紙上,仔細回味,顧城詩歌特有的單純中的深遠又會縈繞於心。
中華詩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謝冕《雨天停在老橡樹下》:“顧城用精約的兩行詩對一代人的概括,為我們提供了開啟這一代人心靈的鑰匙:經歷了黑夜的一代人,有著黑色眼睛的一代人,尋找光明的一代人!出於逆境而不失信念,截然的對立和尖銳的矛盾,卻由於對光明的尋求而宣告了和諧。可以認為,這同樣是對一代人的詩所作的精約的概括:失去了單純感的繁複情緒的組合;重視理性的思辨;揚棄了直白說教的曲折情致的藝術再現。”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言宏《雨天停在老橡樹下》:“對於顧城的詩學追求,很多人的印象一定都深刻。顧城以其孩子般的詩思和語體構造了一個詩的天國,這樣的天國,正因為其高於世界,而又面向著人類,所以在實際上,又與我們的塵世存在著緊張。它不僅會安慰我們,也會在靈魂中撕裂著我們。”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雨天停在老橡樹下》:“顧城文本的影響力幾乎超過了所有當代詩人,這是我們無法將他繞開的理由。童年(童話)思維成就了他,最終也將他毀滅,他是一個‘至死也沒有走出精神的童年’的詩人,拒絕成長是他一切成就和悲劇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他也是雅斯貝斯所說的具有深淵傾向的詩人一——‘毀滅自己於作品之中的詩人’因而也是一個詩與生命合一的‘一次性寫作’的詩人。他再次生動地證明,在高尚和卑下之間、在真理與謬誤之間、在善良與惡之間、在天才與瘋狂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后被選入湖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出版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
顧城(1956—1993年)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后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顧城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白晝的月亮》、《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顧城詩集》、《顧城新詩自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