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
詞語
女紅,也稱為女事,舊時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女紅”最初寫作“女工”,後來隨時代發展,人們更習慣用“女紅”一詞指代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義反而被置於從屬地位,為避免混淆,人們用“紅”為“工”的異體,“女工”的本義被轉移到“女紅”一詞上,而它本身則轉型成功,借另一意義獲得了重生。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辭海》的解釋要全面的多:女工,(1)亦作“女功”,“女紅”。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2)舊指做女紅的婦女。今泛指女工人。女功,同“女工(1)”。
《淮 南子·齊俗訓》:“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
《禮記·郊特牲》:“黼黻文綉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史記·貨殖列傳》:“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 《漢書·哀帝紀》:“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綉,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紅亦工也。”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女工吟詠於機杼。”
《桃花扇·棲真》:“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這個字爭論比較厲害,主要是某電影的播出裡面把“女紅”讀作(nǚ hóng)引來一片非議。請看讀作(nǚgōng)的證據在“女紅”這個詞中,如何讀音?
《漢字大詞典》釋道:紅
(一)hóng[《廣韻》戶公切,平東,匣];《說文解字》釋為:帛赤白色,從糸,工聲。
(二)gōng[《集韻》古紅切,平東,見]義為:1. 通“功”,功績,工作。《集韻·東韻》“功,‘以勞定國也’,或作紅。” 2. 通“工”,常指女子所做的織布、縫紉、刺繡等工作。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紅,假借為功,實為工。”“女紅”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景帝紀》:“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顏師古註:“紅讀曰功”。從此始,“女紅”一直沿用。
女紅特寫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在古代的藝術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於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千百年來被人們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的絕妙好詩,同時也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秦韜玉,一首《貧女》詩,把一位擅長針黹的女紅巧手貧家女的閨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還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女紅圖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再有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它們分別再現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清代畫家任薰所繪的繡花仕女扇面,則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繡房女紅為消遣,養性的奢華生活。
另外,有關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戰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於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迹。
女紅[詞語]
其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女紅文化的載體,女紅用具自有她獨特地魅力。畢竟她伴隨人類文明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與各地的民族習俗緊密相連,與深厚的社會文化一脈相承。只要是其他藝術品,日用品上能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內容,在女紅用具上一樣有反映,特別表現在繞線板上更是如此。近年來,不少中外有識之士獨具慧眼,對於中國女紅用具情有獨鍾,爭相收藏。有人把美輪美奐的古代服裝懸掛起來作電視牆背景,大氣非常;也有人把精美絕倫的綉品裝裱起來裝飾客廳書房,別具一格;還有人把寓意吉祥的繞線板收在針線簍裏置於案幾,發思古之憂情。中國女紅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功能於一體,深得中外女紅愛好收藏者的青睞。已經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的女紅用具,又通過收藏領域漸漸回到我們身邊,她不僅喚起了我們對於中國女紅久違的回憶,遲到的欣賞,更喚起了我們保存她,愛護她的責任心,和發掘她,宏揚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中國的紡織源遠流長,而且品種多樣,花色繁雜,這說明了,穿衣問題是一文明國度所不可缺少的。紡織品就其原料來分,有絲、麻、葛、棉等,絲織華貴,麻葛以少見,自宋元以來,全國逐漸推廣了植棉紗和織棉布,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仍然是棉織。
漿和染是兩個概念,漿是指漿水浸泡織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間織的白土布,沒有經過漂白帶有黃絲絲的感覺,叫做本色布。用一種老粉——土粉,經過漿洗也就變白了。染則是指染色民間用的染料,過去主要是從植物提取的即現代所說的草木染。
縫紉是個疊詞,縫與紉都有貫穿連綴的意思,我們一般講縫紉就是縫製衣服,縫和紉兩個字放在一起,也許是強調縫製一件衣服需要千針萬線吧!確實現在做衣服有縫紉機,有服裝加工廠,訂做一件衣服並不難,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婦女一針針的縫起來的,他們為老人縫,為孩子縫,為自己縫一輩子的歲月都隨著飛針走線流淌著。
刺繡可以說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從全世界看中國刺繡,不但出現的最早,歷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戰國時期的刺繡品已很複雜,圖案層次分明交錯有致,漢代的繡衣綉裘就更多了。中國的刺繡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
中國的鞋帽,從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婦女手工製作的,後來雖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買鞋的,仍然是少數。在廣大的農村鞋帽,特別是兒童的帽子還是自己做,一個家庭婦女為家庭成員所做的鞋子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編結的範圍很大。可做編結的材料很多,既可用絲、棉又可用多種植物如竹、藤、草、棕、麥桿等,凡是有一定韌性的條狀物都可以編連起來,以繩為基礎打成結,中國的打結從最簡單的捆紮,發展成到一種藝術,轉項到裝飾又從裝飾給他以豐富的寓意,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包容性很大的特性,很大的一種象徵。
在中國從事剪紙的婦女,人數之眾歷史之悠久以及所剪花樣之多,內容之廣數量之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女紅來說,婦女們除了用紙來剪花樣,還用其它的材料,如布、植物的葉子來剪,而其工藝製作是和剪紙相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塊不同顏色的布,剪成了多種動物、花草拼貼在上面。
中國的北方以麵食為主,婦女們可以用麵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物,歸納起來竟有五十多種,婦女們在長期的麵食製作,發現這種帶有可塑性的物質材料暨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種形象,面花不僅是婦女手勤的說明,而且是心巧的一個標誌。
中國過去沒把玩具當成一個獨立的職業,學校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學科。但是學齡前的孩子是由媽媽看管的,善良、聰慧的母親,常常會就地取材,隨手製作一些玩具給孩子們,給他們童年增添一份樂趣。媽媽是常常帶著孩子下田幹活的,幹活時讓孩子在地頭上玩,為了哄孩子他們隨手將一根高粱稈剝下長長的篾條,折幾下就成了只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