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長尾雉
雞形目雉科植物
黑長尾雉(拉丁學名:Syrmaticus mikado)大型雞類,體長53~88厘米。雄較雌大。雄鳥通體紫藍色,臉鮮紅色,翅上有一條顯著的白色翅斑,尾身長,黑色,具顯著的白色橫斑,腳綠褐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臉紅色,背和翅滿布棕褐色斑紋和灰白色羽緣,腳綠褐色,尾棕栗色,具黑色橫斑。相似種藍鷳腳鮮紅色,雄鳥上背和中央尾羽白色,頭具白色冠羽;雌鳥上下體均無白斑,腹具“V”字形暗褐色斑,腳亦為鮮紅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容易辨識。
長棲於下針葉林及混交林地帶的密林,或竹林及陰坡灌叢。性謹慎而膽小。告警時wok~wok~wok地高叫。繁殖季節雄鳥發出尖厲哨音。

黑長尾雉(左雌、右雄)
雌鳥頭和頸橄欖褐色,頭頂及枕黑色,具暗棕色羽緣;上背及翅上覆羽黑色,具白色羽干紋和橄欖褐色羽緣,且雜有棕褐色斑;下背及腰橄欖褐色,綴以黑斑;尾上覆羽淡灰褐色,具寬闊的黑色橫斑和雜有棕褐色;飛羽黑色,除三級飛羽外均具淡棕褐色橫斑。中央尾羽栗色,外側尾羽棕色,均具黑色橫斑。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白色羽端。頦和喉均褐白色,胸和兩肋均呈黑白相雜狀。腹灰褐色,也具黑色橫斑和灰白色羽端。尾上覆羽棕色,具白色羽端和黑褐色斑點。
虹膜(♂)紅褐色和(♀)淡褐色。臉裸出部輝紅色;上嘴黑色,嘴端及下嘴淡角黃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跗蹠后緣被以八角形鱗。雄鳥具距。
大小量度:體長♂860~895mm,♀528mm;嘴峰♂25~28mm,♀24~25mm;翅♂210~230mm,♀187~215mm;尾長♂500~530mm,♀170~225mm;跗蹠♂66~67mm,♀57~6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於中、高海拔1800~38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底層叢藪中,不過在玉山國家公園進行的調查中發現,以海拔高度2300~2550米發現的次數最多,而且比較喜歡在山坡坡度較陡(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活動,也見於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地。冬天有向較低海拔遷移的現象。

黑長尾雉
晚上會在樹上停棲過夜。一般在傍晚上飛躍上樹,有時會由一樹枝跳躍到另一樹枝,然而每一隻的樹棲地點並不固定。早晨自樹上跳動地面上覓食,往下跳時,身體向前傾,尾羽張開。
雜食性。覓食時,以喙直接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葉、幼芽、花、各種漿果、草籽,也常在走動時用喙或爪扒開地面落葉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螞蟻、蝴蝶幼蟲和其它昆蟲,此外會啄食地上的小石子。
鳴叫聲的變化不多,常聽到的幾種聲音如下:(1)連續低沉的“咯、咯、咯”聲。平時行走時、雌鳥帶小鳥時、有人沿路跟隨時、受驚飛逃時,都會發出這種叫聲;(2)低頭覓食時,發出音量低小的“嗯、嗯”聲,有時其後還夾著“Sui—”聲;(3)在受驚、感受到威嚇或逃竄時,發出尖銳而洪亮的“Kui—”、“Sui—”、“Ka—”、“Chieu—”聲;被人監視時,發出“嘰咕”和“Sui—Sui—Yi”叫聲。
繁殖期在4至8月之間。多數學者(歐保羅等 1990,姚正得等 1998)觀察其繁殖初期雌雄成對活動的次數較多,推測其婚配為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學者(Delacour 1951,Stokes & Williams 1971)認為其婚配為一夫多妻制。繁殖配對的時間可能在每年10月或11月即已完成。

黑長尾雉
成熟雄鳥的換羽在7至10月之間完成,這段時間正是雌鳥撫育幼鳥的重要階段。雄鳥完成換羽,展現一身亮麗的新羽,此時正是幼鳥離開雌鳥,讓雌鳥恢復單身的時候,也是成熟雌雄鳥再次配對的時機。
一般築巢在地面或樹榦上,巢位於面向驟降陡坡的凹陷處,或岩石下的凹洞,或陡坡上緣樹榦基部的樹洞里,甚為隱密。巢材多為就地取材的枯枝和落葉,內襯有羽毛。產卵期在3月底至4月初,每窩產卵3至5枚,卵乳白色至淡褐色,卵重48.45g,平均大小為40.7×55.0mm。由雌鳥單獨承擔孵育的責任,雄鳥不參與育雛的工作。雌鳥孵卵時,會有起身轉向、四處張望、啄理巢材、梳理羽毛和翻卵等行為。在雷雨的惡劣天氣,雌鳥整日不離巢活動。孵化期約28天。6月底可見雌鳥帶著幼鳥在林道覓食,在路上慢行雌鳥也時時保持警戒,幼鳥追隨其左右,並啄食地表上植物的種籽。雌鳥在雛鳥出殼的二星期內,會在巢內或巢附近的隱密處,讓雛鳥鑽入雌鳥的翼下過夜(姚正得 1996)。在這個攜幼活動的時期,它們無固定方向,而是四處遊盪並逐漸遠離巢區。到了8至9月時,幼鳥的體型已經長得跟雌鳥差不多,隨著成長而與雌鳥日漸疏離,最後獨立生活,而且可以上樹過夜。然而雌鳥會在下次繁殖前,回到原來的巢位附近活動。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被描述為常見物種。玉山國家公園約有10,000隻(Madge &McGowan 2002),占該鳥種群相當大的比例。全球種群約10,000~19,999隻,成年個體約6,667~13,333隻。台灣估計有100~10,000繁殖對。種群趨勢數據缺乏,由於捕獵和棲息地減少,種群可能處於下降狀態。
單型種,尚無亞種分化。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12年評估。
2021年2月1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