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貴州農工學院
國立貴州農工學院
抗日戰爭爆發后,敵戰區的機關、學校、工廠紛紛遷入貴州,貴州人口大量增加,經濟較前繁榮。特別是淪陷區的各類人才大量進入貴州,為貴州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改變了貴州封閉落後的狀態,對貴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國立貴州大學的創立提供了良好條件。
目錄
一、歷史背景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七·七”蘆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我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了全民抗戰。抗戰開始后,平、津、寧、滬相繼淪陷。日寇所到之處,殘殺我同胞,瘋狂掠奪我國資源和財富,於是沿海工商業及富商巨賈隨國民黨政治中心向西南遷徙。淪陷區特別是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工廠、企業紛紛遷入貴州,僅1938年至1939年,從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地遷入貴陽的工廠就有101家,而貴州當時僅有手工作坊式的工廠50餘家。部分富商攜其遊資也來到貴州,以官僚資本為主體並吸收部分地方(官股)和私人投資,成立了貴州企業公司、中國國貨公司、上海儲蓄銀行等工商業和金融業。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高級人才為之服務。與此同時,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區的9所高等學校,即國立浙江大學、私立大夏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鄉政學院、私立湘雅醫學院(遷入貴州后改為國立)、國立廣西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國立中正醫學院、私立之江大學,從1937年7月後陸續遷入貴州。另有12所軍事院校也相繼遷入貴州。大量學校內遷和大批知識分子流入貴州,使貴州一時群英薈萃,人才鼎盛,全國知名的專家、教授達數百人,為貴州設立一所綜合大學準備了師資條件。
1937年,貴州有中學32所,學生不足萬人。到1945年,內遷的和在貴州新成立的國立中學19所,其他中學發展到128所,學生增加到29522人(其中辦高中的學校從3所增至38所)。同時大批流亡學生也湧入貴州,為設立一所大學準備了較充足的生源。
客觀形勢迫切要求在貴州設立一所大學,一方面為本省培養所需人才,另一方面為流亡學生提供繼續就學機會。有鑒於此,貴州省第一屆臨時參議會於1939年冬有“設立貴州大學”以培養“抗建(即抗戰建國)人才”之提案。
二、開展籌備工作 1940年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根據貴州省第一屆臨時參議會要求“設立貴州大學”以培養抗戰建國人才的提案,並結合貴州省實際情況,允許先成立國立貴州農工學院。據同年6月14日貴州省政府委員會第649次會議記載:“查籌設國立貴州農工學院一案,業奉行政院(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三十日陽字第11825號訓令行知到省,除電請轉飭教育部即派籌備委員克日來黔主持一切籌備事宜,並將設置詳細辦法,校舍詳圖,暨本年秋季擬招學生人數先期示知,以便協助辦理外,特提請報告。”此國立貴州農工學院乃得開始籌備。同年12月,教育部電派葉秀峰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貴州省政府委任歐元懷(貴州省教育廳長)、王克仁(重慶大學教授、首任貴陽師範學院院長)、商文立、虞振鏞為籌備委員會委員。
1941年1月,葉秀峰來黔。2月,籌委會借省政府職員消費合作社社址為臨時辦公處,正式開始籌備工作。國立貴州農工學院籌備之初的首要問題是選擇校址,經過一個多月的多處勘測,最後擇定貴築縣(今花溪區)花溪鎮西南為校址。校址界限勘定在花溪中正公園(今花溪公園)以南,貴惠路以西,楊家山以北,馬路寨以東,縱約1500米,橫約1000米,面積2820餘畝。經勘測繪成《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基地圖》報經貴州省政府批准徵購。擬征土地,荒山佔40%以上,以約1400畝為實習農場,200餘畝為農作物病蟲害實驗地,其餘1220畝為建設校舍、實習工廠、體育場地等之用。5月,第一批選定校園用地1064畝。6月,省政府派省教育廳長歐元懷、民政廳長譚克敏、建設廳廳長等到花溪,與葉秀峰、貴築縣官員等共同勘劃地界,確定校址,並在基地圖上簽字認可。接著貴築縣政府發出布告,開始辦理第一批土地徵購手續。8月,由籌委會派員與貴築縣政府、鄉、村有關人員一起樹立界碑,以地價92萬元(國幣)徵購第一批土地,經費由國民政府行政院撥給,到10月底辦完首批土地徵用手續。
1941年2月,籌委會在擇定校址的同時,向教育部呈報了國立貴州農工學院組織大綱。在系科設置方面,農科類設農林、農業化學、農業經濟三學系,工科類設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機電工程三學系,並附設一個先修班。經教育部同意,先修班先行招生,聘張振宇為先修班主任,同時聘周厚復為教務主任,於鑒生為總務主任,朱元懋為秘書。3月,先修班招生3個班(共180名)並開始上課,教室設在花溪鎮營上白雲寺中,同時租用該寺左邊的民房作女生宿舍,右邊的民房作辦公室和食堂,男生宿舍設在楊家山。聘潘兆蘭、趙繼善、董敏幾、曾廣典、王殿球等為先修班教師,開設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生物等課程。7月第一期先修班學生結業,擇優40名升入農工學院本科學習。
4月,籌委會由貴陽遷到花溪校址內辦公。同月,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到校視察,檢查學院籌備工作的進展情況。8月,以國立貴州農工學院的名義在貴陽、重慶和湖南的沅陵招收農林、農業化學、農業經濟、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機電工程6學系新生170名(農業化學系未招到新生)。同時在林場(今獸醫院一帶)修臨時房舍4棟,其中磚瓦平房2棟,為教職員宿舍,木板平房2棟,為教室。至此,完成各項籌備工作。
三、國立貴州農工學院正式成立 1941年9月,教育部聘李書田教授任國立貴州農工學院院長,10月李書田教授到校任職。同月,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再次到校視察,主持校舍建設奠基典禮。
李書田院長是當時國內知名學者,水利專家,以他的聲望和學術影響,聘請了40位教授、副教授擔任教學工作。所聘教授中多為國內知名之士,其中有魏壽昆、田渠、董維漢、劉伊農、石志清、陳鴻佑、劉仙洲、茅以升等,除劉仙洲、茅以升等少數先生應聘后未到院任教外,當時可謂人才濟濟,集一時之盛。聘魏壽昆教授任教務主任兼礦冶工程學系主任,張夢麟教授任總務主任,田渠教授任訓導主任,顧青虹教授任農林學系主任兼林場主任,劉伊農教授任農業化學系主任,陳鴻佑教授任農業經濟學系主任兼農場主任,董維漢教授任機電工程學系主任,曾廣典教授任圖書館主任,李書田兼任土木工程學系主任。成立督工處,聘閆樓楠為主任工程師。成立駐築辦事處,派張伯銘為主任。李院長治學嚴謹,辦事認真負責,對創建農工學院作出了很大貢獻,也為國立貴州大學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1941年12月20日,國立貴州農工學院開學上課。學院將這一天定為成立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