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5攻擊機

中國研製的攻擊機

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於1958年8月根據空軍的要求,開始強-5的研製工作。強-5機長為15.65米,機高4.33米,翼展9.68米。相比強-5原型機,強-5Ⅰ型最大的特點是換裝了WP-6甲Ⅲ型發動機。

基本介紹


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於1958年8月根據空軍的要求,開始強-5的研製工作。1960年5月完成詳細設計方案,試製工作隨即全面展開。後來由於國家經濟條件的變化,強-5原型機的研製工作放緩,1964年1月全面恢復原型機的試製。1965年6月首次試飛,1965年12月通過初步設計定型審查,1968年11月開始成批生產。強-5主要遂行低空、超低空突防,攻擊兵力集結點、坦克群、機場、通訊中心、導彈陣地以及海面艦艇等各種戰區和淺縱深目標,並可攜帶空空導彈進行自衛空戰。
強-5機長為15.65米,機高4.33米,翼展9.68米。機頭採用尖錐型設計,兩側進氣,縮短了進氣道長度,提高了進氣效率。機身採用跨音速面積律,為全金屬半硬殼式,中部呈蜂腰型。后機身因裝兩台發動機而呈橢圓型,其下部有雙腹鰭。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銅為主要材料,但局部採用玻璃鋼材料和蜂窩結構。座艙后視界限不足,座艙蓋向後翻開,緊急彈射之前,可在各種飛行狀態下拋掉座艙風擋前的防彈玻璃。座椅頭靠和背部有防彈鋼板,座艙底部和油箱下部也裝防彈鋼板。機翼設計為後掠式中單翼,前緣後掠角55ο,上翼面有較大的翼刀,以減少尾向流,防止翼尖失速。機翼面積27.95平米。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向分別為55度和57度。平尾為斜軸全動式。在垂尾根部后緣裝有阻力傘,通過釋放阻力傘可大大減少著陸滑跑距離。起落架為可收方前三點式,前輪和主輪都裝有盤式剎車和剎車壓力自動調節裝置,保障了起飛和著陸的安全性。整機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空重6950公斤,正常起飛重量913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1300公斤。具有靈敏的操縱性,最大使用過載8g。
強-5攻擊機裝兩台WP-6型加力式渦噴發動機,單台最大靜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飛機起飛離地速度330公里/小時,起飛滑跑距離700-750米,最大平飛速度1240公里/小時(高度5000米),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帶2X760升副油箱),攜帶全部武器作戰半徑600公里。
作為一種輕型攻擊機,強-5的武器配置相當不錯。機身下部有小型彈艙,可掛大威力航空炸彈子母彈;機翼下掛架可掛各種炸彈、火箭、副油箱,也可掛空對空導彈;左右翼根處還裝有一門23毫米機炮,每門配彈一百發。一次最大可攜1500公斤彈藥實施攻擊。
強-5裝備部隊后,表現良好。但也顯露出航程較短等問題。1977年4月,加大航程改型機的方案獲得批准。方案確定,在強-5原型機的基礎上,第一步實現7項重大改進項目,如將炸彈艙改為油箱艙,加大主油箱,並增設一個軟油箱;改用加力推力為36.8千牛的WP-6甲Ⅲ型發動機等,命名為強-5Ⅰ。第二步再改進4項,命名為強-5Ⅱ。
相比強-5原型機,強-5Ⅰ型最大的特點是換裝了WP-6甲Ⅲ型發動機。WP-6甲Ⅲ原來是為殲-6Ⅲ配套研製的,1977年殲-6Ⅲ停止研製后,該發動機一度失去匹配對象。而強-5Ⅰ要求動力推力更大,起飛和爬升時的加速性要好,進襲時又要有最小的穩定推力,以利於飛機減速瞄準和射擊。WP-6甲Ⅲ型發動機提高了推力,並增設了零級防喘系統,可以滿足上述要求。特別是航空發動機專家和設計人員把沙丘駐渦穩定性理論和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應用於WP-6甲Ⅲ型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火焰穩定器,使WP-6甲Ⅲ型發動機在可能達到的貧、高油範圍內,收到了加力接通可靠、燃燒穩定的效果,有利於排除對飛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蕩燃燒,不但發動機加力增加2%,而且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強-5Ⅰ型飛機在研製過程中,成功地進行了風洞、靜力、拋坐艙蓋、電網路、電磁兼容性和前輪擺震等試驗。試飛結果表明,該機航程和作戰半徑增大,著陸滑跑距離縮短130米,最大平飛速度、最大上升率、實用升限均有所提高。
強-5Ⅱ是在強-5Ⅰ的基礎上又做了4項重大改進而成的。4項改進是:採用壓力加油系統;安裝護尾告警器;換裝射擊轟炸瞄準具;增加外掛武器和安裝電動投彈器等,作戰性能又有所提高。
由於強-5飛機性能穩定,經濟實用,因而也被國外空軍看好。應國外訂貨方的要求,有關部門對強-5進行了加大航程、增加帶有彈射掛鉤的掛架、換裝或加裝定貨方提供的較先進的機載電子設備等改裝項目,推出了強-5的出口型強-5Ⅲ。僅經過一年多的設計研製,各項性能便達到規定指標。在訂貨方基地舉行的飛機”換裝儀式“上,12架強-5Ⅲ在訂貨方飛行員的駕駛下做了精彩的表演,表明中國的強-5攻擊機已經擠進國際現代攻擊機的行列,成為中國外銷的第一種自行設計的戰鬥飛機。
中國在自行改進、提升強-5性能的同時,也注重引進、吸收外國航空公司的先進技術。1986年,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與義大利航空公司簽定合同,決定對強-5Ⅱ進行改裝。改進的重點是導航攻擊系統,把義大利AMX攻擊機的導航攻擊系統移植到強-5Ⅱ上。由義大利航空公司提供的17項電子設備與該型機原有的8項設備組成,並對冷卻、電源、燃油、電子戰、照明等系統做了改進。改進后的飛機命名為強-5D型。強-5D於1988年完成總裝,8月30日首飛成功。試飛結果表明:強-5D的導航精度和攻擊能力均大大提高,已躋身80年代世界先進攻擊機的行列。可與美國的A-10、英法的“美洲虎”、俄羅斯的蘇-25一較高下。
強-5在南亞
自1971年孟加拉戰爭失敗后,巴基斯坦反思經驗教訓時,認為空軍沒有足夠的現代化對地支援飛機是—大弊病,特別是在印度陸軍機械化部隊和海軍水面艦艇編隊惡性膨脹的情形下,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威力攻擊機是“唯一的解毒良藥”。1979年12月下旬,蘇聯入侵阿富汗,當時冷戰正處於最高潮,蘇聯的舉動不可避免地引起美國的驚訝和激動。而巴基斯坦軍方很擔心蘇軍的南下,特別是從1981年早些時候開始,隸屬於蘇聯第四軍的飛行團的數目增加了,他們的戰鬥機和直升機開始沿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邊境對巴境內難民營轟炸,巴空軍立即向美國提出購買新式武器裝備的要求,包括新式飛機(開始時他們想要A-7海盜)、防空導彈、雷達以及電子戰設備。隨著蘇聯空軍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活動頻率越來越高,美國決定向巴基斯坦提供F-16戰鬥機,但對地攻擊機的空白還是沒有解決。
據西方媒體報道,1981年,新上台的巴總統齊亞·哈克希望中國提供戰機、坦克和大炮等現代化武器,以抵銷來自蘇聯和印度的雙重軍事壓力。隨後包括120架殲—7(F-7)戰鬥機和95架強-5III(A-5C)攻擊機在內的大批裝備按照巴方的要求,經西方技術的改裝後進入巴軍隊服役。前者後來發展為當地人稱為“天雷”(Skybolt)的F-7M/P戰鬥機,而後者則被當地人稱為“山鷹”(Shaheen)。
相對於國內型號,強-5III攻擊機更換和增加了32項設備,重點包括:增加了北約標準外掛架,以適應攜帶法制AM-39飛魚空射型反艦導彈和美製MK-82炸彈,使飛機具有對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對飛機火控軟體進行調整,可掛載自衛用美製AIM-9L/M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提高飛機的空戰能力;換裝測距雷達和激光制導器,以導引反艦導彈;增加機內載油量,使作戰半徑(高—高—高狀態)達到600公里;換裝較先進的甚高頻電台,增大通訊聯絡能力;換裝新型敵我識別器;將23毫米雙管機關炮改為30毫米單管機關炮,增強反坦克能力。
首批24架強-5III山鷹攻擊機在1983年交付巴基斯坦空軍,其加掛飛魚導彈沿阿拉伯海沿岸部署,成為巴空軍的反艦主力,巴基斯坦希望以強-5III機群構成其快速打擊平台,以抵銷印度海軍對巴基斯坦對外貿易航線的威脅。隨後交付的強一5III則取代B-47而成為巴空軍的對地攻擊主力,部署於巴基斯坦東北部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它攜帶激光制導炸彈來對付印度的坦克部隊。由於巴空軍對強-5III深感滿意,在全部95架交付使用后.又追加引進另外75架飛機的合同。
1987年11月,巴基斯坦舉行“真主之劍”三軍協同演習,由強-5III發射的6枚飛魚反艦導彈準確命中50公裡外的水面目標。而攜帶激光制導炸彈的強-5III機群輕而易舉地摧毀前進中的“敵”軍裝甲集群和戰術導彈陣地。最令人吃驚的是,在與幻影V戰鬥機進行的模擬格鬥中,作為攻擊機的強-5III也取得出色成績,接連“擊落”多架法制戰機,使在場的各國武官大為震驚,儘管事後法國達索公司聲稱是因為強-5III將幻影V戰機誘至對其不利的低空近戰所致,但由此看出強-5III具有優越的低空性能。在隨後舉行的閱兵式上.4架強-5III還表演掠地80米高度的通場倒飛15秒,巴空軍官員對在場的中國軍方人士稱讚道:“這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我們的光榮”。1986年,名聲遠播的強-5III型攻擊機獲得出口孟加拉國的16架訂單,成為南亞地區家喻戶曉的“空中神鷹”!
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翼展 9.68米
機長 15.65米
機高 4.33米
機翼面積 27.95米2
主輪距 4.4米
前輪距 4.10米
重量及載荷
最大起飛重量 113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9130千克
最大載彈量 1500千克
推重比(起飛) 0.71
翼載荷(起飛) 3.26千牛/米2(332公斤/米2)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5000米) 1240公里/小時
(高度 11000米) M1.12
巡航速度(高度 11000米) 807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16500米
最大航程(帶副油箱) 1630公里
最大續航時間 1小時55分
起飛離地速度 330公里/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 700~750米
著陸接地速度 275~285公里/小時
限制過載 +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