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南涅水石刻

景觀景點

沁縣南涅水石刻位於縣城南二郎山上,共三個院落,仿古式建築。

信息


景區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沁縣城東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
門票:免費參觀

基本簡介


南涅水石刻館又稱"二郎山石刻館",位於縣城南二郎山上,近幾年新建,共三個院落,仿古式建築。南涅水石刻出土於50年代的沁縣南涅水村,
一千多件,是佛教題材的塔式雕刻品,時代最早的為北朝,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這批珍貴的石雕藝術品就陳列在這個館內。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舊漢縣治)。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共計1100餘塊,為稀有之物。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作品。造像多為平面正方形和錐形。每塊石刻四周滿雕佛龕、佛像及各種花卉紋飾,刻工精細,情態各異,有呼之欲動之感。每組5至7塊,均可迭壘成塔形,現已將200塊石刻迭壘成四幢“石塔”,形成一處廊下塔林,十分壯觀。另有個體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許,姿態秀麗,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記事之分。造像多為選落塔形,即以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型石塊疊壘成塔形,為國內稀有。石刻分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個體造像三大類型。碑刻主要是作題記用的,有文像並刻和純文石刻兩種,都是北魏水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品。為妥善保護這批文物,在沁縣城南面二郎山修建一所博物館,將其全部遷入,經整理已有38幢159塊及大小50尊佛像。

歷史沿革


中國民協十分重視對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弘揚,在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期間,中國民協對沁縣的文化遺存和現狀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當地有關領導的的彙報。大家普遍認為,這批珍貴的雕刻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山西省長治市古代的雕刻藝術在全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縣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聲名遠播。南涅水石刻造像館坐落在山西沁縣縣城西南的筆峰山上。該館又名二郎山石刻館,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建築,以中軸線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宮”、“銅鞮碑林”、“萬象館”。館內設“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共有廳、堂、房、舍250間。北院的卷棚式碑廊內,陳列著各類碑碣及在沁縣各地徵集到的歷代寺廟碑、墓誌銘等,共計101塊。其中以晉代陶淵明手書《擬古雜詩》12首石刻真跡為上乘之作,屬全國罕見。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1日開放。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了館名,鐫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

南涅水石刻進入中國美術殿堂


南涅水石刻是我國古代雕刻的精品之作,南涅水石刻的藝術成就在於他不拘一格,富於創造,用大膽而極富誇張的雕塑語言,開闢了我國石雕藝術一個嶄新的時代。袁運生說,從大量石雕作品上都可以看出,南涅水石刻既有師承關係,又具有大膽的創新,這些作品反映了一個活力四射的藝術時期的變革成果,是中國雕塑史和藝術史上的一個特例,非常了不起。袁教授表示,在構建中國美術教育新框架的迫切要求下,南涅水石刻將成為祖國傳統藝術研究和利用的首例,率先進入中央美院的課程,從此結束西方實體素描摹本一統天下的歷史。據了解,該院已與沁縣在南涅水石刻館建立學生美術素描實習基地等事宜達成意向,並將於近期完成石刻複製和教材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