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水車

蘭州水車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的水車製造工藝日前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煥發了生機。水車園是蘭州市旅遊局為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遊覽參觀公園。

文化


歷史故事

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蘭州人段續所造段續考中進士后,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后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后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后,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衛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蘭州水車
蘭州水車

結構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衝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

由來

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字紹先,明嘉靖二年進士。博學多才,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後來因為他在朝廷疏奏論事獲罪,被貶為河南郾城縣縣丞,又遷為杞縣知縣。在此期間,由於他革除積弊卓有政聲,又被擢升為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覆,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鑒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製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不過也有人認為,蘭州水車既非從西南引進,也非始於明代。理由是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作為伊本·墨哈墨爾的《遊記》中,載有“中國王城”(指今甘肅山丹古城,也有人認為是指張掖古城)用水車灌溉農田的情況。並由此推斷,至遲在五代以前,蘭州就已經有了水車,而且有可能是蘭州人民的創造發明。這個推斷究竟能否成立,還有待於史料的證明。
黃河水車利用水流衝力工作,成為一種廉價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車小者直徑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單輛車、雙輛車和多輛車等類型,一輛水車可灌溉農田七八百畝。明末以後,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陝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特點

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蘭州水車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幅半徑,大的將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輪軸周邊裝有兩排并行的輻條,每排輻條的盡頭裝有一塊刮板,刮板之間掛有可以活動的長方形水斗。輪子兩側築有石壩,其主要用途,一是為了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二是為了向水車下面聚引河水。水車上面橫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動刮板,驅使水車徐徐轉動,水斗則依次舀滿河水,緩緩上升,當升到輪子上方正中時,鬥口翻轉向下,將水傾入木槽,由木槽導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間。
雖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晝夜旋轉不停,從每年三四月間河水上漲時開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時為止,一架水車,大的可澆六七百畝農田,小的也能澆地二三百畝,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農民歡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期內,成為蘭州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車的構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車軸的中心向周圍輻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輻條,輻條的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裝有一個長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築有V形的石壩,使河水向水車下聚涌,急流推動刮板,水車便轉動,同時舀滿河水的水斗,便陸續升上來,將水倒入水槽,然後引進農田。蘭州市廣武門外水車園的水車,便是段續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車園命名該地,並沿襲至今。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蘭州黃河水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由於蘭州黃河水車當時的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第二,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紮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第三,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制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模擬性特徵。
第四,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樸性特徵。
第五,自從水車創製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傳承意義


蘭州黃河兩岸,曾普遍使用水車,夏秋水漲時,水車日夜不停地轉動,頗為壯觀。因灌溉數量不同,水車的大小不等,大水車可灌溉六、七百畝,小的可灌溉二、三百畝。水車的轉動,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漲時開始,冬季水落時為止。
那個時候,上自青海貴德,經蘭州,下至寧夏中衛都使用水車,據統計共有水車三百五、六十輛。現在水車已被提灌機械所代替,只保留了為數不多的水車,既點綴著黃河兩岸的風光,又給我們留下了時代前進中的腳印,使人們追昔而撫今。
黃河大水車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為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
1952年,蘭州黃河岸邊仍有水車252輛。自電力灌溉技術普遍應用后,水車逐年減少,製作者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狀況,對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進行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地理位置


蘭州水車園地處濱河中路東段黃河南岸帶狀公園,東臨中山橋、黃河索道;西連"黃河母親"、"綠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園;北與九洲台,白塔山公園隔河相望,與黃河"白馬浪"為鄰,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園中之園。

景區簡介


蘭州水車是古老黃的提灌設施。她巧取黃河之水,灌溉農田,為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推動了各項生產的發展。蘭州水車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段續,明嘉靖二年進士,曾任雲南道御史。雲南多水且用簡車灌田,段續回故里后借鑒雲南簡車致力於水車的創製。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輪水車在廣武門外黃河北岸製作成功。歷經四百餘年,段續所創水車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雄渾粗獷,悠悠旋轉,日復一日倒挽河水灌溉萬畝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輪水車林立黃河兩岸,流水歡歌不絕於耳,蔚為壯觀,給金城增添了獨特風韻。由此,蘭州被譽為"水車之都"。
為了弘揚黃河文化,開發旅遊資源,展示黃河兒女的聰明才智,經市政府批准,重建蘭州水車,再現水車雄姿。蘭州水車工程建設得到國家旅遊局、甘肅省旅遊局、蘭州市政府的重視和資持。
水車園佔地14588平方米,由帶狀綠地、泥沙沖積島、柳蔭灘地三部分組成。規劃設計主要建設項目為:直徑16.5米仿古水車兩輪,兩層水榭式綜合服務廳一座,並輔之以建築小景。工程建設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動工興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後歷經七年,水車園已陸續完成了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設施的建設,完成了對水車園周圍環境的治理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