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缸肉
海寧缸肉
海寧缸肉是一道流傳於浙江省海寧市及周邊地區的著名鄉土菜肴,實質為燜缸酥肉。它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當時的人類以陶缸烹飪獸肉。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經歷了陶缸、鐵鍋、電器的演變,傳統漸漸消失,但海寧一直保留了千年前祖先以陶缸烹肉的原生態方法,並在發展過程中,賦予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特異凡常”,是海寧鹽官一帶,婚慶喜宴,都會上的一道上等的名菜。
色澤紅亮、酥而不爛、油而不膩、味醇濃香、入口即化。
海寧缸肉香飄市場
紅棗100克
稻草50克
粽葉50克
老抽50克
蔥、姜各20克
鹽10克
味精10克
黃酒400克
白糖100克
每次建議一缸肉盛8~10塊肉烹煮,選用柴火加熱,烹制期間將肉塊翻動2~3次。
1.
將五花肉洗凈去除余毛,用稻草十字結紮好肉塊,待用。將蔥打成蔥結數個,將姜洗凈用刀輕拍碎。
2.
取燒肉缸,缸底鋪上稻草編成的墊子,填上新鮮粽葉,放入姜塊、蔥結、紅棗,后將紮好的肉塊下入缸,加入老抽、黃酒、鹽,加清水浸沒原料,用盤壓實肉塊不使其上浮。
3.
肉塊入缸加好調料后,用旺火燒沸騰煮約30分鐘,待肉塊表面上色后加入白糖,轉入中火燒至3~4個小時,後用旺火收汁,待肉綿酥、濃香、味醇、汁稠即可。
4.
每次建議一缸肉盛8~10塊肉烹煮,選用柴火加熱,烹制期間將肉塊翻動2~3次。
因為缸肉的製作需要肉缸、柴火等條件,一般家庭難以做出正宗的缸肉,建議到海寧當地的海洲大飯店或鹽官宰相府第風情街上的缸肉店品嘗,或者通過網路購買。
陶器的發明是烹飪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在烹飪學中稱為“陶烹時代”。我們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使用陶釜了。這證明,當時人們已開始把打獵所得的肉類等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煮,也就是用缸煮肉的烹飪方法。
幾千年來,海寧人一直口口相傳保持了用缸煮肉的習慣。即使是現代,在敬神祭祖、喜慶宴會中,缸肉仍然是分量最重的菜。“所以可以說,海寧缸肉至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可謂“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不油不膩,特異非常”。《禮記·內則》“淳熬”篇中可查到缸肉的用火之法。到北魏又有發展,賈思勰《齊民要術》“炙法第八十”中也有談到。
東坡肉
這道菜就這樣被蘇東坡記住了。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時他常與一批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一起飲酒解悶,吟詩消愁。他把用缸煮肉之法改成瓦罐煮肉給友人吃。有名的《豬肉頌》便是當時的作品,其中寫道:“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詩中詳細介紹了缸肉的煮法。後來,元祐年間(1090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時就用此肉慰勞修蘇堤的民工。之後,蘇東坡先後又到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為官或居住,“海寧缸肉”由此大為流傳,但因蘇東坡的傳播,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坡肉”。
央視專題報道
上個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於海寧鹽官的烹飪大師楊定初先後任西湖國賓館、西子國賓館、謝家花園國賓館的總廚師長。他曾為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過主勺,還接待過外國領導人尼克松、西哈努克親王等。海寧缸肉頗受這些國家元首好評。
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央視全國電視烹飪大賽評委江禮暘先生等美食界的專家們,曾來到海寧,在嘗到了地道的“海寧缸肉”后,大為稱讚。在海寧地方菜的評選中把“海寧缸肉”拔到了頂峰,榮獲金獎。
2008年,第六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浙江賽區)暨浙江省第五屆烹飪技術比賽上,由海寧市海洲大飯店製作的海寧缸肉順利摘取了特金榜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