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褐蝽

瓜褐蝽

昆蟲名,為半翅目蝽科。分佈在河南、江蘇、廣東、廣西、浙江、福建、四川、貴州、台灣等地。主要危害作物:節瓜、冬瓜、南瓜、絲瓜,亦為害豆類、茄、桑、玉米、柑桔等。成、若蟲常幾頭或幾十頭集中在瓜藤基部、卷鬚、腋芽和葉柄上為害,初齡若蟲喜歡在蔓裂處取食為害,造成瓜藤枯黃、凋萎,對植株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6.5~19mm,寬9~10.5mm,長卵形,紫黑或黑褐色,稍有銅色光澤,密布刻點,頭部邊緣略上翹,側葉長於中葉,並在中葉前方匯合,觸角5節,基部4節黑,第5節桔黃至黃色,第2節比第3節長。前胸背板及小盾片上有近於平行的不規則橫皺。側接緣及腹部腹面側緣區各節黃黑相間,但黃色部常狹於黑色部分。足紫黑或黑褐色。雄蟲後足脛節內側無卵形凹,腹面無“+”字溝縫,末端較鈍圓。
卵長1.24~1.27mm,寬0.95~1.18mm,似腰鼓形,初產時天藍色,后變暗綠,近孵化時土黃色。卵表面密被白絨毛。
若蟲五齡
一齡若蟲體長3mm,橢圓形,頭及胸部背板黑色,腹部背面褐紅色。觸角4節黑色。胸背板側緣具黃褐色邊及1小銳刺,后胸背板寬於中胸。腹部背面各節中部有橫形黑斑。
二齡若蟲體長4.3mm,觸角基部3節黑,端部第4節橙紅色。前、中、后胸背板側緣各具黃褐色邊,前胸背板側緣近中部內凹,腹部背面第1~2節橫形黑斑中斷。
三齡若蟲體長5.5~6.5mm。后胸背板狹於中胸背板。
四齡若蟲體長8.5~10mm,頭及前胸背板暗黃褐色至黑褐色,腹部土黃色,翅芽伸過腹部背面第2節前緣。前胸背板側緣及翅芽的前、外緣具暗橘紅色的窄邊。
五齡若蟲體長11~14.5mm。翅芽伸過腹部背面第3節前半部,小盾片顯現,其餘特徵同前幾齡。腹部第4、5、6節各具1對臭腺孔。

生活習性


該蟲在河南省信陽以南、江西以北年生一代,廣東、廣西年生3代。以成蟲在土塊、石塊下或雜草、枯枝落葉下越冬。發生一代的地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開始活動,隨之遷飛到瓜類幼苗上為害,尤以5、6月間為害最盛。6月中至8月上旬產卵,卵串產於瓜葉背面,每雌產卵50~100粒。6月底至8月中旬幼蟲孵化,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羽化,10月下旬越冬。發生三代的地區,3月底越冬成蟲開始活動。第一代多在5~6月間,第二代7~9月間,第三代多發生在9月底,11月中成蟲越冬。成、若蟲常幾頭或幾十頭集中在瓜藤基部、卷鬚、腋芽和葉柄上為害,初齡若蟲喜歡在蔓裂處取食為害。成、若蟲白天活動,遇驚墜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利用瓜褐蝽喜聞尿味的習性,於傍晚把用尿浸泡過的稻草,插在瓜地里,每667平方米插6~7束,成蟲聞到尿味就會集中在草把上,翌晨集中草把深埋或燒毀。(2)必要時噴灑75%乙醯甲胺磷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醚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使用溴氰菊酯的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種群分佈


國內大致以淮河為北限,最北采地江蘇南京、安徽岳西、河南信陽、陝西山陽、甘肅文縣;南至台灣、海南及廣東、廣西、雲南南緣,東面濱海,西向由陝西、甘肅折入四川、雲南。國外分佈於越南、寮國、緬甸、印度、錫金、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