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南山群

野馬南山群

野馬南山群(Yemananshan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分佈於甘肅阿爾金山東段、野馬南山、大雪山南坡及青海托萊山及托萊河南側,為變質岩系

正文


地層名稱:野馬南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 Yemananshan Gr
階代碼: Pt1ymn
地區代碼: 23

命名:


西北地科所前寒武紀組1976年創名1 ,1980年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發表。命名剖面位於甘肅肅北縣南西約26km五個泉子附近(A組),肅北族縣鹽池灣北東約38km黑溝(B組),肅北族縣大別蓋東約52km扁麻溝口(C組)和肅北族縣大別蓋西約14km橋頭子北山(D組)。

沿革:


中科院地質所(1963)將金山口至月牙湖及野馬河一帶的變質地層歸屬前震旦系。甘肅省地質局第二區測隊(1970—1975)將野馬河及野馬南山地區中—深區域變質地層歸屬前震旦系或古元古界,將阿爾金山東段當金山口至肅北族縣一帶的變質地層與橋頭子北山剖面對比,歸屬長城系黨河群。1976年西北地科所首次將上述變質地層命名為野馬南山群,歸屬前震旦亞界,劃分4個岩組。湯光中等(1982)認為橋頭子附近的片岩大理岩和變火山岩並非長城系,應屬於野馬南山群的頂部地層。王雲山、陳基娘(1987)將該群歸屬古元古界,分為上、下兩個岩組。甘肅省地礦局(1989)將其歸屬前長城系,自下而上劃分A、B、C、D4個組。程裕淇等(1990)將其改稱野馬南山岩群。

特徵:


主要分佈於甘肅阿爾金山東段、野馬南山、大雪山南坡及青海托萊山及托萊河南側。A組 主要出露於阿爾金山東段。以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二長片麻岩、含石榴夕線斜長片麻岩、透輝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角閃斜長片麻岩、方解綠簾透輝石岩、透輝角閃黑雲片岩、透閃黑雲片岩、黑雲斜長角閃岩、二雲透閃石岩、透閃黑雲石英片岩、含石榴黑雲石英片岩、透輝斜長變粒岩、(方柱)透輝大理岩及透鏡狀角閃方柱大理岩、變礫岩等組成。厚度549—3115m。B組 主要出露於野馬南山平達坂一帶,阿爾金山東段亦有零星出露。以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含石榴雲母石英片岩、黑雲石英片岩、含石榴雲母片岩、含石榴角閃石片岩、夕線二雲石英片岩、白雲質大理岩為主,夾含石榴藍晶黑雲石英片岩、含十字二雲石英片岩、方解透輝角閃石岩、含石榴二長片麻岩及石英岩等。厚度1548—3523m。C組 主要出露於阿爾金山、大雪山南坡及野馬南山等地。以大理岩、白雲岩、白雲質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為主,夾含石榴黑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透輝斜長變粒岩、含石墨二雲石英片岩、石榴十字黑雲石英片岩、斜長角閃岩、二雲石英片岩、白雲母片岩、白雲陽起石片岩、及含石榴黝簾角閃石岩等。在白雲岩、白雲質大理岩中含菱鐵礦。組厚1050—1996m。D組 主要出露於野馬南山、大雪山南坡的橋頭子、龔岔大坂一帶。以黑雲石英片岩、方解雲母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白雲綠泥片岩、綠泥石英片岩、炭質雲母石英片岩、角閃石片岩、大理岩為主,夾石英岩、陽起石片岩和變基性火山岩。厚度1444—2184m。該群遭受呂梁期中壓相系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較弱的區域混合岩化作用,具有多期褶皺變形現象。與上覆奧陶系呈不整合接觸(甘肅地礦局,1989)。
1.甘肅地質力學區測隊,1983,甘肅的前中元古界。

備考: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1:1980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