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馬策的結果 展開

馬策

馬鞭的別稱

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內,發現兩輛銅車和駕車的馬。在車輿(車廂)上發現了三件銅策。銅策仿竹策,鑄成竹節狀。尾端(持握部分)粗,前端(刺馬部分)細。前端或裝尖錐,或無尖錐。尖錐稱為錣,也稱策尖。策端有錣的兩件,通長75厘米,徑0.5至0.7厘米。錣長0.9厘米,尖錐徑0.25厘米。另一件,策端無錣,長81厘米,徑0.5至0.7厘米。

出處


漢劉向《新序·善謀上》:“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策下趙數十城。”宋秦觀《送李端叔從辟中山》詩:“念君遠行役,中夜憂反側。攬衣起成章,贈以當馬策。”清蒲松齡《嶗山觀海市作歌》:“直將長袖捫三台,馬策欲撾天門開。”
我們常說的“鞭策”一詞,是古代催馬使用的工具。鞭,比較熟悉。其形狀和使用方法,古今基本相同,僅是長短、粗細和質量有所差異。策,如今早已棄用,名稱也很生疏,更不知道其形狀和使用方法了。

文物及歷史


頂端齊平,或失錣。兩件銅策通體彩繪流雲紋,與銅車相配,屬於明器。據稱,陪葬物銅車馬,是仿實物縮小了三分之二,那策也應是實物的1/3。《韓詩外傳》介紹馬策的使用方法:“欲馬之進則策其後,欲馬之退則策其前。”策其後,即刺馬的臀部;策其前,即刺馬的胸部。《夜讀拾得錄(一一三)·急中生智》一文中,記李穆在敵兵面前,“以(策)擊周文背”,即是用馬策敲捅,“敵人見其輕侮,不疑是貴人”,而放過了周文。用策擊背,如同催馬,把周文當做牲口,急中生智,假戲真做,卻也瞞住了真相。
馬策
馬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