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山

雲南著名旅遊景點

景邁山是位於中國雲南省的西南邊陲,在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東鄰西雙版納勐海縣,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

景邁山以普洱茶盛名,景邁、芒景萬畝古茶園內,其中幫改村、籠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邁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干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個自然村徠組成了佔地面積2.8萬畝的景邁山萬畝古茶園。各村的茶鮮葉都已“景邁山普洱茶”的名義對外銷售

建設背景


景邁山位於中國雲南省的西南邊陲,,東鄰西雙版納勐海縣,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0.00公里,海拔1500.00米,,年降水量18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5437.50畝,其中人均耕地2.00畝;有林地58595.40畝。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21戶,有鄉村人口3008人,其中農業人口3008人,勞動力175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17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1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文化活動


美麗傳說

根據景邁村糯干村民波岩虎的兩本傣文資料記載並經考證,據說,在很久以前,在勐卯豪法一帶居住著一支龐大的傣族部落,那時的部落非常落後,人們以遊獵和採摘野果野菜為生。隨著部落的人越來越多,食物漸漸缺乏,這時部落王子召糯臘(傣名),帶著一部分人去重新尋找新的家園,佛歷四三九年(公元前106年)召糥臘開始南下遷徙,他們沿著瀾滄江順流而下,一路跋山涉水,越過高山來到了臨滄,當時這裡還沒有人居住,看到瀾滄江流域美麗的自然風光,有一部分人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而召糥臘帶著大部分人繼續沿著瀾滄江南下,不久便來到瀾滄江以西,便是現在的瀾滄縣境內,他帶著大家建村立寨,在這裡安頓了下來了,當時瀾滄江還沒有名字,召糥臘看到這裡野象成群,便給瀾滄江取了名字“郎章江”(“郎章”為傣語,“郎”:百萬;“章”:大象),後來人們根據它的諧音將“郎章”書寫成“瀾滄”。有一天,召糥臘帶著獵手在山上狩獵,突然,發現一隻金馬鹿在悠閑的吃草,召糥臘和獵手毫不猶豫的追了過去,可是怎麼也追趕不上它,人快馬鹿快,人慢馬鹿慢,渴了喝幾口山泉,餓了吃幾顆野果,不知道追了多少天,後來追到了今天的景邁山,馬鹿便消失不見了,召糥臘看到這裡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勢平緩,土地肥沃,山下是茫茫的雲海,山上則是風和日麗,山川錦繡,到處盛開著美麗的鮮花,環境十分優美,召糥臘決定回去帶著妻子和部落人一起來這個定居下來,後來,景邁傣族村民說他們的祖先遷徙到景邁山是由一隻金馬鹿帶路來的。(景邁為傣語,景:城;邁:新)。

古老村莊

景邁村
景邁村
景邁村系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轄的一個村委會,地處北緯22°12′05.8″,東經100°02′02.5″。這裡的村民世襲居住在景邁山上,全村總面積為66.9平方公里,轄8個自然村,其中有5個傣族村,哈尼族佤族和漢族各1個,有村民692戶、2840多人,其中傣族581戶、2490人,哈尼族45戶、160人,佤族22戶、81人,漢族44戶、100人。距離瀾滄縣城60公里,普洱市府230公里,西雙版納州135公里。從國道214線即惠民鄉政府駐地往南,沿著蜿蜒盤山公路走18公里便到了風景如畫的景邁。村內8個自然寨彈石公路相連。

自然資源


景邁茶山
景邁茶山
公元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瀾滄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保護與開發利用”項目研究提出: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集生物寶庫、文化寶庫、金山銀庫、生態和人文旅遊寶庫及藝術寶庫於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景觀價值、文化價值和生產應用價值,將可以成為世界茶葉的發祥地,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遺產,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
公元2007年,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顯著的保護利用民間文化遺產成效,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
日本茶葉專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稱景邁山為“人類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
景邁山是中國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積堪稱茶山之最。
在景邁村有一些手工茶葉工廠,其中“景藤茶廠”,廠長岩三永,也是這個村子的村書記,利用自己的經濟眼光和祖宗留下的萬畝古茶資源,帶領全村人製作和加工普洱茶,並且在本地區成立了景邁普洱茶合作社,註冊商標是“景藤臘告”(為傣語,意為千年古茶)。

主要景觀


古茶園

景邁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十二大茶山中喬木樹最大的一片集中在這裡,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分佈在瀾滄縣境內的惠民鄉景邁、芒景2個村民委員會轄區範圍內,位於東經99°59′14″--100°03′55″,北緯22°08′14″--22°13′32″,距縣城70餘公里,坐落在景邁、芒景萬畝古茶園內的村寨有糯崗、景邁、勐本、芒埂、上芒景、下芒洪、翁窪、翁基、老酒房等10個自然村。茶園面積16173畝,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乾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古茶園土壤屬於赤紅壤,古茶園內的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植物,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紅椿為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樹種。動物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傣文記載,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種植於傣歷57年。古茶園的茶樹在天然林下種植,是最為古老的種植方式。古茶園的茶葉很早就用馬幫馱到普洱進行交易,作為普洱茶原料之一,自元代起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據有關專家調查,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大部分樹冠挺拔,枝葉茂密,許多古茶樹上寄生著具有神奇藥用價值的"螃蟹腳",是世界罕見的大面積栽培古茶林。曾經到古茶園考察的專家學者稱這片古茶是珍貴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
景邁古茶山位於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境內。據考證,這裡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9個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組成。整個古茶園佔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芒景、景邁古茶山是人與自然融合的最佳典範,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景邁古茶園,是一個歷史與現實粘連得很緊的地方。干百年來,不管山裡發生過什麼,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就註定這裡是聖地靈,這裡是誕生文明的地方。
在布朗族傳說中,布朗祖先叭岩冷種植茶園,並給後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候,唯有留下茶種方可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據考證瀾滄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訓化古茶樹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為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成為茶祖。相傳西雙版納的傣族土司曾把第七個公主嫁給叭岩冷。現在景邁山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叭岩冷的廟宇和七公主亭。
景邁山古茶園佔地2.8萬畝,實際採摘面積10003畝。主要分佈在芒景、景邁兩個村民委員會,芒景主要是布朗族,景邁主要是傣族。現存最大的茶樹一株高4.3米,基部干徑0.5米,另一株高5.6米,基部干徑0.4米。茶園茶樹以干徑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樹為主。茶樹上寄生有多種寄生植物,其中有一種稱為“螃蟹腳”的,由於人為過度炒作其保健功效而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1950年景邁山布朗族頭人之一的蘇里亞(布朗名岩灑)參加了雲南省少數民族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紀念活動,並將景邁茶精製成的“小雀嘴尖茶”親手送給了毛主席。

景邁茶

1、樹齡古老,古茶園的茶樹主要以百年的茶樹為主。整個古茶園佔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2、生態環境好,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樹混生在一起,這種混生正是景邁茶香氣獨特而強烈的源泉之一,由於這些茶樹樹齡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顯得歷盡滄桑、飽含風霜。茶樹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腳。
3、香氣突顯、山野之氣強烈。由於與森林混生,具有強烈的山野氣韻,是喬木古樹茶中山野氣韻最明顯的古茶之一,而且還具有特別的、濃郁的、持久的花香。蘭花香是景邁獨有的香。
4、甜味明顯而持久。景邁的的甜是直接的快速來,同時又是持久的。
5、苦弱澀顯,景邁茶屬澀底茶,苦味有但不不強,是澀味較為明顯。
6、條索緊結,較細且黑亮。景邁制茶有充分捻揉的的傳統,條索較緊結黑細,同時長於山野中有古樹避光,且生長周期長,因此色澤黑亮。
7、耐沖泡,一般可以到20泡。
8、蘭花香儲存得當,香氣越存越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