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居延海
東居延海
東居延海又稱索果諾爾(東海),蘇泊淖爾。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額濟納旗境內。地勢平坦,為額濟納旗僅次於西居延海(嘎順諾爾,蒙語意“苦海”),地勢最低的內陸盆地。
2005年的東居延海
當先民們享受著居延海帶來的豐饒物產,陶醉於她優美的自然景觀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片澤國水鄉有朝一日會變成赤地千里的荒漠,而這種變化於不經意間就已經開始了。西漢移民墾荒,綠洲被開發,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埋下了土地沙化的隱憂。唐朝屯田,創造了“天下富庶無出隴右”的輝煌,也使黑河流域生態逐漸失去平衡。經過1000多年的廣泛墾殖和元末明初戰爭對水源的破壞,古居延——黑城地區成為沙漠化的土地,曾經繁盛一時的黑城綠洲文明,於14世紀走到了終點。如今只剩下一座死城,像一具失去了靈魂和水分的木乃伊,兀立於大漠深處,任狂風吹打,任流沙雕塑。
儘管遭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和破壞,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黑河下游仍有大片水草肥美的三角洲,東、西居延海也分別保持了35平方公里和267平方公里的較大水面。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口增長和生產力發展,對居延地區的影響迅速增強。20世紀60年代~70年代,軍民開荒屯田、大量砍伐修築防空工程,對林草植被造成嚴重破壞。20世紀90年代初,亂采濫挖甘草、蓯蓉等中草藥材之風和草場超載過牧,加劇了綠洲沙漠化的趨勢。人類對自然生態影響的加劇在黑河中游表現得尤為突出。黑河中游地區漢代僅有人口8萬~9萬人,灌溉土地面積約7萬畝;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約55萬人,灌溉面積103萬畝;現在人口達121萬人,灌溉面積發展為334萬畝,呈幾何增長態勢。為了支持農業生產,黑河中游地區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設發展步伐。到1999年,黑河流域建成中、小型水庫58座,其中蒸發、滲漏損失嚴重的平原水庫40座,總庫容2.55億立方米。有固定引水渠66個,引水能力268立方米每秒,萬畝以上灌區19個。中游引水能力大幅提高,耗水增加,使進入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根據水文資料統計顯示: 狼心山20世紀50年代徑流量為8.2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減少到3.47億立方米,減少4.73億立方米,遞減57.7%。黑河支流上陸續修建水庫攔河蓄水,使一些較大的支流也逐漸與幹流失去聯繫。
黑河奔向居延海的旅程,已經愈發的沉重和艱難,下游斷流時間由20世紀50年代的約100天,逐漸延長至20世紀90年代末的近200天。1961年,西居延海乾涸,1992年,東居延海消亡。大漠明珠失去了生命中的最後一縷光澤,居延海成為我國西部繼羅布泊之後的第二大幹涸湖。
居延海的消亡,絕非只是少了一個可供人們觀賞、詠嘆的海子那樣簡單,它是額濟納綠洲加速向荒漠化方向逆轉的一個起點,是黑河下游生態系統整體惡化的一個標誌。它所帶來的,是沉重的生態災難。據2002年的普查資料顯示:額濟納東、西河流域有胡楊、沙棗和紅柳176萬畝,近40年來減少159萬畝,削減了47.5% 。據衛星影像資料判斷,20世紀80年代至1994年,下游三角洲地區植被覆蓋度大於70%的林地面積減少288萬畝。20世紀80年代以來,植被覆蓋度大於70%的林灌草甸草地減少約78%。綠洲內草本植物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200多種減少到80餘種。綠洲萎縮和植被退化,使區內珍稀動物失去棲息地,原有的26種國家保護動物,9種消失,10餘種遷移他鄉。昔日“棒打黃羊瓢舀魚,野雞落在家院里”的動人景象,已成遙遠的追憶。
《額濟納旗志》記載,居延地區原有大小湖泊14個、泉16眼、沼澤4處,由於黑河下泄水量減少,到1992年全部消失。20世紀60年代至今,推算消失水域面積和濕地約有378萬畝。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額濟納旗植被覆蓋率小於10%的戈壁、荒漠以平均每年23.1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如今,下游綠洲的中心達來庫布鎮的東面、南面和東北面都已被新月型沙丘鏈所包圍,新形成的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連為一體,繼續向綠洲進逼。據統計,綠洲面積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6900平方公里,銳減到目前的3000多平方公里。濕地與荒漠此消彼長,導致氣候劣變,自從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居延綠洲區的年均降水量,比50年代減少31.3毫米,遞減近6成。特別是東居延海乾涸以後,每年春季沙塵肆虐,造成綠洲草不發、樹不綠,一片蕭條景象。這是一組令人扼腕嘆息的數據,也是綠洲生態惡化的明證。
居延海的乾涸,黑河的不斷萎縮,使沙患兵臨城下,額濟納綠洲命懸於水。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陳昌篤、崔海亭二位教授把居延地區劃為“生態危機地區”,屬於再不搶救就會成為生態上不可恢復的地區。更令人擔心的是,居延海乾涸帶來的生態惡果並不局限於額濟納綠洲。1993年5月,我國西北地區發生特大沙塵暴,阿拉善地區即為重要沙源之一。在這場災害中,農作物受災560萬畝,死亡85人,部分公路、鐵路運輸及供電線路中斷,經濟損失達5.5億元。2000年初,我國北方地區連續8次遭受大規模沙塵暴襲擊,影響涉及國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當年5月,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播出專題片《沙起額濟納》,指出額濟納方向的沙塵暴是影響北京地區天氣的主要來源之一,引起各界強烈反響,居延地區已成中國生態惡化的典型。
不難推測:如果居延海長期消失,這一地區會逐漸成為我國第二個羅布泊,“三北”防護林體系被抽去一條重要的“筋骨”,不僅會造成西北地區生態嚴重惡化,而且河西走廊也將失去北部的屏障和軍事支撐點;如果居延海長期消失,居延綠洲就會繼續萎縮,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回歸祖國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後裔將不得不再次遠走他鄉,居延、黑城等綠洲文明也將永遠沉睡於漫漫黃沙之下,難以重見天日。可以說,恢復居延海的生命活力,直接關係到民族團結、國防穩固,關係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關係到西北、華北地區生態保護與改善。
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遏制西北地區生態惡化成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被稱為“中國四大沙塵暴主源區”之一的額濟納的生態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黑河、居延海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2001年2月,國務院召開第94次總理辦公會議,專題研究了黑河流域生態問題,決定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實施黑河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度,再現居延海碧波蕩漾的景象。
2001年8月,國務院批複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將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西部大開發重點生態工程,計劃自2001年起,投資23.5億元,在黑河流域建設配套水利設施和生態建設工程,以調配足夠水量流入下游,從根本上改變流域內用水無序的狀況。黑河綜合治理的序幕從此拉開。
與此同時,黃委也從戰略層面對黑河治理進行了思考和部署。2002年8月,黃委主任李國英用11天時間,從上游到下游全面考察了黑河流域,對黑河調水和流域治理在中下游的戰略重點作了深入思考和系統闡述。在下游額濟納旗召開的黑河綜合治理工作座談會上,李國英主任指出:“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就不允許生態環境繼續朝著惡化方向發展”、“應始終把生態問題作為黑河綜合治理的根本出發點,離開生態問題,就失去了前提”。他特彆強調提出:“黑河調水的成功與否,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把水繼續送到東居延海。東居延海的水面,對阻擋沙漠推移進程,將起到重要作用,對於額旗的生態保護實在太重要了。現在對於東居延海問題,不是要不要放水進去,而是確保進水的問題。”調水進入東居延海由此成為黑河水量調度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黑河下游可以全線過流,綠洲林草地的灌溉從此也將有更可靠的水源保障。
中央正確決策、水利部門貫徹得力、中游斷然犧牲自身利益,讓黑河調水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2年7月17日17時,經過調度的黑河水到達河流尾閭——東居延海,最大水域面積達到23.66平方公里。黑河水和東居延海像一對闊別已久的戀人,時隔10年再次深情相擁。2003年9月24日16時,黑河水湧入乾涸達42年之久的西居延海。2002年9月~2003年10月,黑河水又連續3次進入東居延海。由於蒸發旺盛、缺乏後續水源補給,東居延海在每次調水之後不久就會再次乾涸。儘管如此,幾次連續的補水使下游全線過流,讓人們看到了東居延海及周邊生態重建的希望。
2004年9月,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強調指出,按照維護河流健康生命的理念,當好河流的代言人,是時代賦予流域機構的重要歷史使命。同年,黃委黨組立足黃河實際,提出並開始構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體系。在維持河流健康生命這樣一個大命題下,黑河流域管理局新一屆領導班子率領黑河局這支年輕的隊伍,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建立了“流域統一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斷面總量控制與用配水管理相結合,統一調度與協商協調相結合,集中調水與大小均水相結合,聯合督查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調水新模式,並針對黑河特點,在水量調度的體制、機制、技術和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嘗試,成功應對了困難複雜的調度局面,實現了由應急調水向全面實施流域管理的根本轉變。
流域各省(區)、有關單位高度重視黑河調水和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甘肅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強調,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堅決完成黑河分水任務。青海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分管領導及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首長近來分別專程赴黑河流域管理局,共商黑河調水和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地方各級政府積極貫徹落實水量調度責任制,為黑河調水與治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流域各級水利(水務)部門精心組織、精心協調、認真監督,保證了黑河調水工作的順利實施。
各方密切協作、團結治水,共同譜寫了綠色頌歌的新篇章。2004年春季,中游地區農作物遭受嚴重凍害,補種后增加了灌溉次數,造成了前期下泄水量欠賬較多。進入關鍵調度期后,來水大幅度減少,中下游地區普遍遭遇嚴重乾旱,調水和灌溉的矛盾驟然上升。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黑河流域管理局黨組毅然提出了“確保正義峽下泄指標,確保調水進入東居延海”的“兩個確保”調水目標,大膽採取了灌溉期按計劃配水和限制引水、利用大墩門引水樞紐調蓄水量后適時集中下泄、利用已建上游電站適時進行補水等創新措施,減少了水量損失、提高了輸水效果,使東居延海入湖水量達到統一調度以來最高水平,達5220萬立方米,形成35.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1958年以來最大。2005年7月17日,黑河人再次創造了內陸河人工調水的新歷史,成功調度黑河水在東居延海與上年調入水量匯合,打破了前幾年每年夏秋季調入水量、次年春夏季乾涸的局面,首次實現東居延海全年不幹涸。
為連續不斷地向下游脆弱的生態系統輸送生命之水,避免東居延海重新歸於乾涸,2006年,黑河流域管理局與甘肅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張掖市政府及水務部門通過有計劃地協調和組織實施春季“全線閉口、集中下泄”措施,在春灌期儘可能多地增泄水量,有效減輕了關鍵調度期的調度壓力。4月16日6時第10次調水進入東居延海,這是自統一調度以來東居延海首次在春季進水。黑河水量調度模式實現了從“全年分水、半年調度”到“全年分水、全年調度”的轉變。2006年5、6月份,黑河上游來水持續偏枯,中游地區旱情嚴重,加之中游地區秋禾作物擴大面積約30萬畝,調水形勢十分嚴峻。7月8日,鶯落峽斷面出現了大於150立方米每秒洪水,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肅省及張掖市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及時在中游地區實施了洪水調度,中游地區採取了限制引水措施,7月12日8時,適時採取了“全線閉口、集中下泄”措施,21日水頭再抵東居延海。中游地區克服困難延長了4天閉口時間,14天閉口期,共向下游輸水1.75億立方米,向東居延海調入水量2800萬立方米。截至8月20日,東居延海蓄水量317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33.9平方公里。
連續兩年不幹涸,東居延海的生命活力不斷得到恢復,在全線過流時間逐年增加的黑河下游,生態系統的生命體征也正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水量統一調度6年後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進入下游的水量年均增加1.03億立方米,進入額濟納綠洲的水量年均增加0.86億立方米。黑河下游狼心山斷面河道斷流天數比統一調度前年均減少了90多天,沿河兩岸和東居延海湖濱地區地下水位升幅明顯。
黑河下游綠洲植被退化趨勢得到遏制,林草覆蓋度提高。胡楊林得到搶救性保護,面積增加33.4平方公里。調水后5年與調水前5年相比,胡楊樹生長顯著加快,最大胸徑生長量年增加2.72毫米,檉柳地徑生長量年均增加3.98毫米。戈壁和沙地面積比調水前共減少了約36.4平方公里,而草地和灌木林面積共增加了40多平方公里。東居延海湖濱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野生動物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已經瀕臨絕跡的大頭魚也再次暢遊湖區,罕見的白天鵝、野鴨子等動物也頻繁現身東居延海。一個碧波蕩漾、生靈歡聚的東居延海開始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傳說神鳥鳳凰滿500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從此美麗異常,不再死。水調工作者和流域各方用堅強毅力和聰明智慧共同演繹了東居延海涅盤重生的當代傳奇。那麼,東居延海不幹涸的局面能否會作為一種常態維持下來,居延綠洲生態惡化、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局面是否一去不復返了呢?有關專家表示:作出這個結論為時尚早,剛剛復活的居延海及周邊生態系統,就像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嬌嫩脆弱、難堪風雨,而她所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還很不完善,遠不能盡如人意。
——規劃中的黃藏寺、正義峽水利樞紐尚未建設,缺少幹流骨幹水利樞紐,難以對黑河水量進行有效的調節。黑河作為一條跨省區河流,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僅僅依靠單純的行政手段實施“全線閉口、集中下泄”,無法調控天然來水過程,難以保證下泄指標和科學配置水資源。
——灌溉和調水的矛盾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近幾年黑河中游地區經過實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節水型社會試點的建設,遏制了耗水量逐年增加的勢頭,但和國務院批准的中游地區耗水總量指標仍有一定差距。
——調度手段單一,法律和經濟手段缺位。多年依靠單一行政手段調度的局面,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深化管理、精細調度、科學配置有限水資源的要求,對於調度中存在的體制不順、責任不明確、許可權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在實施流域管理時沒有可操作性的法規依據,對於發生的水量調度違規行為,沒有相應的處罰依據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一調度的效果。同時,由於缺乏經濟手段的制約和保障,水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
——電調與水調爭水矛盾突出。目前,在黑河幹流上興修的水電站越來越多,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水電站多達22個,這些梯級電站的開發多處於無序狀態,調度管理沒有納入到水量統一調度體系當中,“電調服從水調”原則難以落實,調水與灌溉以及水庫蓄水運行的矛盾日漸突出,給實施黑河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度造成很大障礙和困難。
——工程措施不配套,輸水效率低。黑河中遊河道寬淺散亂,引水口門多且大多為簡易口門,每年調水反覆封串、堵口,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堵口困難,而且水量損失嚴重,調水效果差。據統計,在每年來水最多、調水最關鍵的7、8、9月份,“全線閉口、集中下泄”期間,中游185公里河道輸水損失率達30%~40%,個別年份高達50%。
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這些不利因素對黑河水量統一調度的掣肘顯得越來越突出,“無預報、無控制”的調度現狀仍在延續。東居延海連續兩年不幹涸,並沒有帶給流域管理者和調度人員安枕無憂的放鬆和愜意,他們為黑河調水面臨的困局絞盡腦汁,為建立水資源管理的長效機製作著不懈努力。
黑河流域管理局局長孫廣生表示:向東居延海調水的成功實踐表明,以優化配置為手段,實施流域性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度,可以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逐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要保持和拓展黑河調水成果,關鍵是繼續推進黑河二期治理,核心是儘快建設幹流骨幹控制工程。因為一期治理屬於應急啟動,解決的只是應急而非長遠問題,只有加快實施二期治理,才能鞏固調水和治理成果,保持各項工作的連續性,進而建成具有流域特點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維持好黑河的健康生命。
具體來說就是,黑河上游儘快上馬具有戰略意義的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成后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在滿足黑河幹流水量調度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對天然來水過程的調節,不僅可以合理配置中游用水,提高用水保證率,而且還可以增加春灌季節進入下游綠洲區的有效水量,最大限度地滿足下游天然植被生長發育關鍵期的需水要求。二是通過黃藏寺樞紐調節,對鶯落峽來水進行最佳的峰量組合,採用相對集中的方式向下游輸水,提高河道的輸水效率,增加進入綠洲區的有效水量,為下游綠洲恢復創造條件。
黑河中游進一步加大灌區節水改造力度和調整經濟結構,注重發揮水權、水市場和水價調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把耗水真正控制在國務院分配的指標內。同時,應儘快進行河道整治和引水口門合併改造,保證水量統一調度效果。此外,在中下游建設正義峽水庫和內蒙古輸水乾渠,提高生態用水的效率也十分重要。
黑河下游要用好生態水,逐步增加進入三角洲地區和居延海水量,充分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輔之一定的人工措施,促進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改善,恢復和重建東居延海周邊及整個下游地區生態環境。
1958年籌建,1959年正式建漁場,當時水域面積為10萬畝。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因水源不足,水質變化,鹽份的濃度激增等原因,鯽魚大量死亡。
1960年7月,自治區水產局和內蒙古大學生物系聯合組織工作隊,對該海進行調查時,水域面積已縮小為59.5平方公里(8.93萬畝)。
1982年32.32平方公里(4.85萬畝)。湖水深度1.4~1.7米。建場初期生產的魚有鯽魚和蒙鰍(當地稱大頭魚)兩種,鯽魚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