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格庄
望格庄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7.7公頃,山嵐2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花生、玉米、小麥、地瓜、蘋果等。本村花崗岩資源質優量大,據初步探測,礦藏量約1億立方米。 2002年,全村有520戶,1282人。有王、孫、於、任、張、劉、高、徐等8姓,均為漢族,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明萬曆元年(1573年),孫姓先祖由后疃遷徙此地,來時遠眺,望見有兩戶人家,炊煙繚繞,就投奔而來建村。因遠眺而見之,故命村名望格庄。另一說為,清順治年間(1644-1660年),建村於玉皇山西南麓低凹處,走近才能望見,遂命村名望格庄。後有王、任、於、張姓等遷來居住。望格庄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0′,北緯36°48′。村北是海陽最高峰玉皇山,東北與乳山市相鄰,東與江家村接壤,西與姜格庄相交,南與大溝店村相望。隸屬留格庄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裡曾設過私塾,但因貧困,兒童入學率很低。1943年,本村小學正式成立,有學生60餘人,入學率達40%。1969年,大隊出資2萬元,建起新校舍18間,有教師7人,學生150名,入學率達95%以上。改革開放后,入學率達100%,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2名,其中有2人獲得了碩士學位,有3人被評為教授,4人被評為副教授。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20公斤,全村收入達34萬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2968元,全村人均存款3400元。2002年,全村有轎車2輛,挖掘機1台,各種運輸車輛209輛,摩托車199輛,彩電325台,電冰箱158台,電話331部,手機43部,洗衣機7台,VCD音響84台套。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的全是草房,村內街道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2年,村統一規劃,進行舊村改造。1999年,舊村改造結束,先後投資170萬元,開挖村東河道1300米;投資22萬元,搬遷12戶村民的住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集體福利逐步得到提高。1981年,大隊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購買了電影放映機1台,村民免費看上電影。1986年,村投資12萬元,建起了自來水井,村民免費用上了自來水。1989-2001年,鎮里90多萬元的提留款,全由村集體負擔。1991年,村投資1.2萬元,安上了閉路電視。2000年投資2萬元,為村民安裝了300多部程式控制電話,成為電話村。至2002年,集體為村民福利事業,投資達114.5萬元。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王增林、王秀玉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裡第一批黨員。同年7月,村黨支部成立,王增林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後有於文昌、於文祿、孫占福、任紹仁、孫紀、孫元浩、孫臣、孫占秋、孫洪斌、王本君等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62名。自王本君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市、鎮兩級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於文昌是村裡第一任村長。后依次由任紹仙、王增禎、任紹仁接任。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8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王元禎、孫臣、孫占國先後任主任。1980年12月,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孫臣任主任。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孫元浩、王本作、王克玉、王希君相繼任主任。1999年,黨支部書記王本君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9-2002年,本村被海陽市政府評為科技富民先進村、模範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