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山鎮

省新余市分宜縣下轄鎮

鈐山鎮是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分宜縣南部,於2003年由四個鄉鎮撤併成立,距縣城20公里,東臨渝水區,南連吉安縣,西接宜春市,北鄰仙女湖區。全鎮轄21個行政村,265個村小組,人口30478人(2017年)。面積420.6平方千米,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的鄉鎮。

歷史沿革


2003年10月21日,撤銷苑坑鄉、新祉鄉、松山鎮、大崗山鄉,合併設立鈐山鎮(贛民字[2003]271號批複)。
附:原松山鎮位於分宜縣南部。分安公路過境。1949年置松山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9年改鎮。1997年,面積100.5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松山、下田、橋邊、楓溪、石芬、防里6個行政村和松山居委會。鎮政府駐松山,距縣城28千米。
附:原苑坑鄉位於分宜縣南部。有公路接分安公路。1958年設苑坑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07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北坑、社背、行山、木足、龍源、江溪、檀溪、田心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北坑,距縣城27千米。
附:原新祉鄉位於分宜縣中南部。分(宜)文(竹)鐵路、安(福)分(宜)公路縱穿鄉境。 1949年置新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新祉、南山、堂下、白芒、睦源、庄邊、金鋪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栗山頭,距縣城19千米。
附:原大崗山鄉位於縣西南部。處低山丘陵,多溪流。有公路東接分安公路。 1958年置大崗山墾殖場,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94.7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冶元、礱里、東下、山口、雙源、銅嶺、大坑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店邊,距縣城33千米。
歷史底蘊
鈐山鎮文化底蘊豐富,英才輩出,鍾靈毓秀,是元朝著名文學家、大學士歐陽玄,明朝光祿寺大夫、不畏權貴黃子澄的故鄉,分宜著名的文鋒村,曾出過二十多名進士的防里村,楓溪、防里等地的古建築等人文古迹全市聞名;田心村、松山村曾是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分宜縣中心縣委所在地,該鎮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近千名,湧現了彭樹德、謝邦才等著名英烈。

地理位置


鈐山鎮
鈐山鎮
鈐山鎮交通便利,分文鐵路、分安公路并行縱貫全鎮南北,北可通清萍公路、滬瑞高速公路,南能接105國道。全鎮近一半行政村處於該交通線上。全鎮現有幹部職工85人,離退休幹部24人,教職員工357人,其中松山96人,大崗山94人,苑坑75人、新祉92人,初級中學4所,完小4所,17個教學點。

地理氣候

鈐山鎮屬亞熱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森林覆蓋率達88%,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鈐山鎮屬低山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海拔1091.8米,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5度,年平均降雨量1643.6毫米,全年無霜期310天。

自然資源


鈐山鎮境內地形以山為主,呈“六山三田一水”分佈,轄區內有年珠、上村、長埠、江下、山下、大礱下六個國有林場。鈐山鎮主要經濟點呈三色:綠色(林業經營)、黑色(鐵礦採掘冶鍊)、金色(糧食生產)、由這三色經濟衍生出其它從屬經濟。如林業經營,全鎮林地面積24.8萬畝,森林面積22.7萬畝,其中針葉林12萬畝,闊葉林4萬畝,針闊葉混交林0.8萬畝,竹林6.3萬畝,灌木林0.9萬畝。則有木竹加工業、松節油等植物油深加工、造紙、採伐陸運、貨場儲運、裝卸,其中松山火車站每年發出木竹車皮在1000節以上,是一縣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帶動了當地的運輸、飲食、服務、勞務輸出等二、三產業,為該鎮的財政收入、農民農閑務工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鈐山鎮不僅地表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同時地下礦產資源極具開採潛力,品種多,有金、銀、鎢、銅、磁鐵礦、錳鐵礦、石英石高嶺土等,其中鐵礦採掘與冶鍊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全鎮範圍內有20多家鐵礦投產,年生產鐵原礦上10萬噸企業近十家,為國家、地方財稅做出了巨47大貢獻,同時每年解決了當地及境外2000多人的勞力閑散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穩定了社會治安環境。鈐山鎮有著名的仙女湖風景名勝區四個分景區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市內最高峰――大崗山主峰海拔1092米,第三高峰――冶元紅花仰海拔904米,具有觀賞和開發價值的瀑布30餘處,上村、年珠林場等地的原始森林內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華南虎、金絲猴、金錢豹、蛙蛙魚、梅花鹿、獐、麂、石瀨、千年古樟、銀杏、紅豆杉、紫檀、水杉、猴頭杉等達數十種。

經濟


農業

全鎮耕地面積40700畝,水田39007畝,旱地1690畝。該鎮糧食生產以水稻種植為主,由於山區蓄水量大、鎮、村逐年加大水利投入,注重提高科技含量,搞好品種改良工作,水稻產量連年增加,其中石芬、楓溪、防里、橋邊等村委的優質稻生產聞名全縣,同時鎮黨委、政府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走規模化、產業化、效益化現代農業道路,呈現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良好勢頭,如新祉村、庄邊村的肉豬養殖、母豬養殖專業村,莫尚信、趙水生等養殖規模都在年出欄1000頭以上,該鎮母豬養殖30頭、肉豬年出欄500頭以上的有數十家,防里村的苗木種植、堂下村的“早春紅玉”優質西瓜栽培、雙源村的雜交水稻制種、大崗山等村的竹藝品編製,各村的麻羊、兔、鴨、魚等畜禽的規模養殖都成了全鎮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增長亮點。

文化


風土人情

鈐山鎮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后,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旅遊


旅遊觀光、消夏避暑、科考培訓的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各個林場、撤併的三個鄉鎮政府駐地招待所環境優雅,水、電、話、路四通,且當地民風淳樸,山民古道熱腸,社會治安狀況良好,既可組團又可攜三五朋侶出遊,品山珍、嘗野味、觀雲海、聽林吼,曲徑通幽處,青山碧水間,令君望峰息心,窺谷忘返。
總之,鈐山,━━一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處女地!
鈐山鎮仙女湖
鈐山鎮仙女湖
新余鈐山鎮風景秀麗,而尤以仙女湖最具神韻。億萬年鬼斧神工的自然雕琢,千百年歷史文化的洗禮積沉澱,多年來錦上添花的開發建設,賦予了仙女湖以秀麗之容和金玉之質。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而於仙女湖而言,山因水秀,山水相依,如夢如幻……據考古學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仙女湖地區繁衍生息。千百年來,先人們的智慧和勞作,為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凝重的文化積澱和人文勝跡。尤其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任分宜教渝時撰寫的《天工開物》,為世界科技史塗上了厚重的一筆,也為仙女湖靈山秀水平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湖區內還有聞仙塔、萬年橋、讀書台、昌山廟、龍王廟等人文景觀交織。
仙女湖原名江口水庫,地處新余城區西南20公里,是江西省4大水庫之一,相應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庫區有大小島嶼近百座,還有40餘座山峰和40餘掛泉瀑,其風光秀麗,婀娜多姿。1995年,新余市政府為了開發利用其旅遊資源,將截江蓄水而成的江口水庫更名為仙女湖。
仙女湖秀美的湖光山色、古樹名木、農舍村寨、響泉飛瀑,形成一幅幅天然圖畫。湖中的島嶼,姿態各異,風姿綽約。在萬頃碧波的仙女湖,既可觀賞水天相連、煙波浩淼、漁帆點點的汪洋平湖;又可領略“碧簪”星羅棋布、山水纏綿相依、湖叉曲徑通幽的迷幻世界;還可輕舟漫遊在蜿蜓曲拍、船動景移的湖光水色中。
仙女湖碧波之下,蘊藏著一個神奇的世界,水下古城、水中古橋、水底古堰、水下古石刻,堪稱華夏一絕。四周群山連綿,林木繁茂,鳥語花香,生態環境絕佳,資源豐富,且四季鮮果時有,土特產品豐富。
走進傣家度假村,品糯米茶,嘗竹筒飯,觀傣族歌舞;步入蒙古包度假村,吃烤羊肉、喝奶茶、騎馬射箭,與蒙古族姑娘、小夥同歌共舞,碧影嵐光之中,體驗神奇的少數民族風情,宛如擁抱著如詩如畫的世界。帶著未盡遊興,下榻群山環抱、綠樹映掩、巍峨雄壯的白鷺山莊,草蟲的低吟伴著輕柔的波濤、林濤,送您進入甜美的夢鄉。朦朧中,您將羽化成仙,與眾仙人們輕歌曼舞、繾綣無了限。
仙女湖現已開發開放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動物野趣、娛樂參與四大系列的20餘處景點。特別是開發了蛇島、白鷺島、猴島。在白鷺島將身心融入無暇的鷺鳥世界,在蛇島與蛇共舞,在龍王島同群猴鬥智斗勇,您會油然而生超然物外的愜意。還修建了水上餐館——湖鮮舫,開發了空中飛傘、水上飛機水上滑板、水上摩托車、釣魚場、天然游泳、跑馬等遊人參與性強,有刺激趣味的娛樂項目。仙山湖山水天下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仙女湖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也使得仙女湖成為了馳名全國的城效湖泊型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