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

明初官員

黃子澄(1350年-1402年),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縣(今為大崗山大坑村)人。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學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現見諸史志的,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后,將黃子澄逮捕並處死。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獲得平反,清朝乾隆年間,追贈謚號為忠愨。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三(俗稱探花)。伴讀東宮,累官至太常寺卿,曾與皇太孫談論削藩之事。

建文削藩

黃子澄
黃子澄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共謀削奪藩王權。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但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現在想要問罪,應該先從周王開始。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後黃子澄的意見被採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後被削藩。朝廷用黃子澄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視燕王。
當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過了一段時間,病越來越重,居然成了病危。這場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醞釀了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在即將到來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禮制朱棣應該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銳地感覺到如果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來了。可是父親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於是他派長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個兒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視此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告訴朝廷,自己沒有異心。但當時的形勢已經很明,朱允炆擺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時把自己的兒子派入京城,簡直就是送去的人質。果然,朱高熾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黃子澄竟然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時魏國公徐輝祖出來說話,按親戚關係算,這三個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著此三人長大,十分了解此他們的品行,他對朱允炆進言,絕對不能放這三個人回去,因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為人質,而且都身負大才,如若放虎歸山,後果不堪設想。緊接著,徐輝祖特別說到了朱高煦這個人,他告訴朱允炆,在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會忠於他的父親。可是決定權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後作出決定,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

靖難之役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明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不利。明惠帝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現更令人失望,屢戰屢敗,損失數十萬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戰敗之時,上書朝廷,極力批評黃子澄和齊泰,明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濟南戰敗后被撤換,明惠帝赦免了他,黃子澄哭著請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沒有接納,黃子澄便說:“大勢已去了,我舉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東昌大破燕軍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復了黃、齊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夾河戰敗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

城破被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明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子澄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黃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黃子澄密謀繼續反抗朱棣,行蹤被人告發,因而被捕。
後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樂帝)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后收黃子澄遺骨葬崑山縣(屬今江蘇省)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黃子澄始得昭雪。清乾隆年間,追謚忠愨。

個人作品


株連九族,稗官野史,作品亦少流傳,遺稿散失殆盡。現見諸史志的,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妻子許氏
大兒子黃圭改名為田立微
二兒子黃玉改名為田彥修
三兒子黃潤改名為田彥溫
四兒子黃澤不詳

軼事典故


才思敏捷

年少時便發憤讀書,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勤齋”。黃子澄在精通經史的同時,對文學也肯下功夫。他的詩文委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據《曝書亭詩話》記載:他去蒙山石門初次拜謁梁寅時,梁寅令他作《枯梅》詩,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詩就出來了。

狀元探花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考中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當明太祖問他的年齡,他說是34歲,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於是,明太祖把他從第一名換成第三名,就這樣,狀元變成了探花。
黃子澄劇照
黃子澄劇照

後世紀念


死後葬在崑山市的馬鞍山,在崑山亭林園裡可見到黃子澄的墓碑,上面鐫刻著“明黃節愨公子澄墓”8個大字,但他的墳墓已無從尋找。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明史》: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
《過太常祠》:如公節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晁錯計紓憂更切,景隆薦誤恨難收。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姦宄羞。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入雙眸。此詩在讚歎疾風勁草、百折不移的黃子澄,針砭鼎鑊臣僚、株連十族的朱棣的同時,還對黃子澄參與這場鬥爭的得失作了評價。

歷代評價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