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邑

蒲邑

徠春秋晉邑 在今山西隰縣西北。《左偉·僖公四年》:“重耳奔蒲。五年,獻公使寺人披伐之,逾垣而走,斬而袂”。即此。今其地俗名斬袂垣。而孔子與子路在此講學尤其使之爆得大名。

簡介


春秋晉邑 在今山西隰縣西北。《左偉·僖公四年》:“重耳奔蒲。五年,獻公使寺人披伐之,逾垣而走,斬而袂”。即此。今其地俗名斬袂垣。
蒲邑
蒲邑
春秋衛地 戰國屬魏,在今河南長垣。公元前709年齊厘公與衛宣公相約於蒲,后又會盟於此。前238年秦始皇遣軍攻取魏蒲邑,即此。子路曾為蒲邑宰(相當於縣令)

蒲邑講學識先賢


匡城給孔老夫子留下的無疑是個壞印象,不過蒲邑倒是讓孔子感覺蠻不錯。
出長垣縣城往北走不過5公里,就是滿村鄉學堂崗村,村東頭有一座聖廟,相傳孔子曾在此講學。
據當地縣誌記載,一次孔子率子路、冉有等4個弟子路過蒲邑,突遇暴雨,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到一戶農家避雨。誰知道這場雨連下了好幾天,孔子和弟子們只好暫住下來。在隨後的7天里,孔子和4位弟子言談個人的志向,了解他們治國的才能,並在此講學佈道。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此處建廟。據史料記載,學堂崗聖廟最早始於漢代,唐宋時期規模日益擴大,經明清多次修葺,成為古蒲八景之一。
聖徠廟坐北面南,四個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布局作對稱式排列。頭道門為三間三級台階的山門,門上有一塊橫匾“傳心要地”。第二道庭院是聖廟的主體結構。中間的大殿叫聖殿,也叫大成殿,為面闊五間的宮殿式建築。步入殿內,正面有孔子塑像,孔老夫子盤膝撫琴,安坐其中,子路、冉有等四大弟子分列身後。前面香案上有一木牌,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位”。
大成殿旁有兩個門,曰“春風”、“化雨”。從此進入第三道庭院,映入眼帘的就是木結構的杏壇碑亭。亭內有明代嘉靖年間長垣縣令張道所書的“杏壇”碑。碑後有一長方形的高台基,青磚壘砌,中間有一正方形的亭子,稱為“杏壇亭”,亭高6米、寬6.4米,亭頂為飛檐式,無斗拱,枋上有彩繪。該亭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為什麼叫杏壇呢?據《長垣縣誌》原主編蕭岐峻老人介紹,他們專門請教了山東曲阜孔廟管理處的同志,因為孔子在曲阜一帶講學時,曾親手種植過兩株杏樹,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凡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大都稱之為杏壇。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當地百姓都會聚集於此,舉行盛大的祭孔儀式,以紀念這位偉大聖人在此駐足講學。
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雖然他的觀點沒有得到諸侯們的認可,但他將知識撒播到了各地,正如長垣縣的學堂崗聖廟,漢代之後成為當地教書育人的地方,長垣讀書風氣盛濃,有明一代,長垣境內出了三位尚書、四位侍郎,可謂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