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同區的結果 展開

大同區

黑龍江省大慶市轄區

大同區是黑龍江省大慶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大慶市西南部。大同地處松嫩平原西部,大慶市區南部,是五個行政區中最大地區。幅員2235平方公里,人口180266人(2021年),有漢、滿、蒙等18個民族。下轄8個鄉鎮,58個行政村,315個自然屯,6個街道辦事處,18個社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

原屬肇州縣管轄,1946年2月,設置第五區。

建國以後

1955年5月,改為大同區。1956年並村划
大同區
大同區
鄉撤銷區的建制,鄉、鎮由縣直轄。1959年11月,以“松基三井”所在地(今高檯子鎮永勝村)為中心,設立大慶區,隸屬肇州縣。
1960年5月,將大慶區劃歸安達市管轄,1964年2月更名為大同區。
1965年5月,恢復安達縣,撤銷大同區,將原大同區所屬各公社全部劃歸安達縣管轄。
1875年,蒙古牧民和山東移民在此居住,稱為大通。
1978年4月16日,經省革委會批准,將安達縣所屬的大同鎮、高檯子、八井子、慶陽山、老山頭、葡萄花、興隆泉、祝三、大青山、雙榆樹等10個公社和紅旗林場、立志辦事處劃歸安達市管轄,同時復設大同區(1979年7月16日,省革委會正式批准),管轄原大同區管轄的公社。
1979年12月,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隸屬大慶市管轄。
1992年,大同區位於市境南部,東北與安達市接壤,東南與肇州縣毗鄰,西南與肇源縣分界,西北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相連。

地理環境


大同區地處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大慶市區南部,東北與安達市接壤,東南與肇州縣毗鄰,西南與肇源縣分界,西北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相連。全區總面積22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同區境內無山無河,是波狀起伏的沖積平原,僅有崗、平、窪三種地形。西部有風積漫崗,東部為起伏不大的平地。崗地較為普遍,但分佈最多的是位於大同西南部的老山頭公社。十一道黃土崗遍及全社,較大崗子有三個,其中老山頭崗為最大,長達三十多華里,貫通老山頭和慶陽山兩個公社,最高點約海拔一百六十八米。其次,崗地較多的是西部雙榆樹公社和北部的興隆泉公社,這兩個公社的崗地面積約佔本社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平地主要分佈在本區東部和中部,面積約佔全區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中,祝三、大青山、大同三個公社平地面積約佔本公社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它公社也都有大小不等的平地面積。窪地遍佈於全區各地。東部和中部多是無水崗窪地。西部積水窪地較多,形成大大小小自然泡泊,面積約佔總面積的百分之五。

氣候

大同區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冬半年受高空西北氣流控制,夏半年受太平洋高壓西伸北躍的西南氣流影響,因此,冬半年嚴寒、少雪、多西北風;春季乾旱、少雨、多大風;夏季高溫、多雨、光照足,多南風;秋季溫涼晴天多,氣溫逐漸降低轉冷。

自然資源


油氣資源

大同區石油地質儲量4.42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1.17億立方米,年輸送天然氣總量3億立方米,除輸送哈爾濱及其它地方應用外,尚余大部分天然氣可利用。

土地資源

截止2009年,大同區共有耕地86萬畝,草原104萬畝,水面58萬畝,林地62萬畝,工業區內可開發利用土地2488萬平方米。

行政區劃


大同區轄6個街道、4個鎮、4個鄉、18個社區、58個村委會。
轄區詳情
慶葡街道高檯子鎮街道林源鎮街道立志街道新華街道
大同鎮街道大同鎮高檯子鎮太陽升鎮林源鎮
祝三鄉老山頭鄉八井子鄉雙榆樹鄉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1日,2020年大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大同區常住人口為180266人。

經濟


農業以設施農業為重點,提升現有8.5萬棟棚室綜合效益,發展標準化示範園區32個、千棟棚室園區55個、精品園區31個,棚室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果蔬年產量30萬噸,果蔬總產值12.5億元,用10%的土地創造近40%的種植業產值。根據土壤、氣候和農民種植習慣,建設穀子、高粱等雜糧基地12.1萬畝。依託吉林聖基、同舟飲片等企業,發展種植板藍根月見草白芍等中藥材基地7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板藍根生產基地,並通過國家GAP認證。工業經濟培育了農產品深加工、油氣化工、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凱達商貿、豐華汽車城等大型商業項目建成投用,建設電商孵化基地1處。
農業經濟構建了果蔬、糧食、畜牧“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增加值年均增長15.9%。棚室總量由3.8萬棟發展到8.5萬棟,成為全省最大的棚室果蔬生產基地;高效經濟作物發展到40萬畝,糧食年均產量10億斤以上,躋身“全國產糧大縣”行列;建設規模養殖場區35個,畜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工業經濟培育了農產品深加工、油氣化工、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7%。投資73億元,累計建設大慶老窖、同舟飲片、大唐風電等重點項目52個,新增規上企業7家;實施大同工業園區北擴工程,成功晉陞省級園區。第三產業步入了傳統商貿、電子商務、鄉村旅遊“三維共進”發展軌道,增加值年均增長14.7%。凱達商貿、豐華汽車城等大型商業項目建成投用,新增品牌店62家;建設電商孵化基地1處,培育引進電商企業15家,實現營業額1.3億元;發展AAA級景區1處,累計實現旅遊收入3.2億元。

第一產業

大同區夜景
大同區夜景
截止2012年,大同區糧經飼比例達到49.1:48.9:2,打機電井428眼,農田小井6064眼;造林5.1萬畝,綠化村屯100個,其中處級領導綠化點31個;放養大鵝157萬隻,牛、豬、羊32.5萬頭(只),牧業產值3.2億元。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6億元,同比增長39.5%,農業經濟增幅較大。

第二產業

截止2012年,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開發論證、儲備項目200個,建設項目11個,引進資金7.2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3億元,利稅9964萬元,同比增長6.9%和8.2%。

交通


交通通訊方面,讓通鐵路貫通大同區,區域內有八個火車站點。大廣高速縱貫大同區境內,其中大同段已於2011年10月正式通行。同時區內有薩大路、大肇、明沈、同昌等四條主幹路和鄉鎮公路,大慶油田專用公路等。

社會


累計投資40.2億元,實施重點項目85個。改造棚戶區7.7萬平方米,開發和諧嘉園、學府公元等商住小區8個53.8萬平方米,實施大型熱源、文化中心等功能項目29個;新打水源井10眼,完成天然氣入戶1.3萬戶;鋪修城市路網5.2萬平方米,新上計程車200台、公交車10台,校車實現全覆蓋。建設農民示範新村3處,八井子民強新村成為全市樣板,高檯子鎮林源鎮納入全省“百鎮”建設工程;改造農村泥草(危)房4770戶、安全飲水工程58處,鋪修農村公路73.4公里、村屯巷道270萬平方米,改造平交道口266處,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個。深入開展城鄉環境十項綜合整治,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機制,城區清雪機械化作業率提高到80%,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實施“天眼”工程,安裝城鄉監控探頭450處。完成大廣輔線、薩大路沿線等綠化項目15個,新增城市綠地55.7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4.7%提高到15.7%,大同被評為省級生態示範區,城鄉功能和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民生領域累計投入30.4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2.4%。優化公共服務,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7處,創建省級樣板社區6處;新改建學校、幼兒園68所(處),全區中小學校由75所整合到57所,大慶市第三十五中學遷入新址,同祥學校建成投用;新改建鄉鎮(社區)、村級衛生院所58個,大慶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發展成為慶南地區中心醫院;建設公共文化體育活動場所128處,文化中心的建成填補了大同沒有城市規劃館、歷史陳列館和圖書館的空白。提高保障水平,實施精準扶貧“十二法”,穩定脫貧891戶2100人;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6億元,救助群眾48萬人(次);改造公辦敬老院2所,發展民營養老機構3個;新農合報銷封頂線由6萬元提高到15萬元,參合率達到99.9%;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五險”凈增8.6萬人(次);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1.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維護安全穩定,在全市率先實施“平安鄉村”建設,安全生產、信訪形勢總體平穩,社會秩序和諧安定。
累計實施各領域改革20項。成功享受到省建制縣政策待遇,爭取各類專項資金13.4億元;完成社區、工業、衛生計生、市場監管等機構改革與調整,實行公務員職務職級并行制度;實施醫療衛生區、鄉、村一體化改革,醫聯體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區國資公司及所屬部分企業改制,國庫實現集中支付;整合客運公司,完成大慶市第三十五中學管理體制變更;土地確權、公務用車、商事制度等項改革紮實推進。引進名校畢業生293人,選調、招考專業技術人員142人;區校合作實施項目14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3.7億元,外貿出口實現新突破。

住房

1945年初期,大同鎮擁有公房3875平方米,這些房屋來自沒收敵偽財產,並都是比較先進的全磚房和一面清房,用於政府機關和學校。
建國初,處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生產投資大,公用建築發展緩慢,新建面積小,維修量大。1953年,按肇州縣制發的《關於收繳城市建設費的規定》,對工商業者和城鎮居民徵集城建款,用於增添公共設施上(修廁所、設衛生箱,增加路燈數額等),使大同鎮的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1958年,街內新建了門面美觀的工人俱樂部(現大同鎮影劇院)和百貨商店、綜合商店、大同一中等全磚房,在街面上的工、商、服務業,也都先後進行房舍改建和維修,使城鎮面貌煥然一新。1959至1977年,公共建築發展緩慢。其間,1964年由於石油基地北移,大同鎮成為安達縣以農業為主的小集鎮,對原有房屋只本著“以租養房”的原則進行維修。
工、商、服務業的用房多靠自籌資金搞新建,用於城鎮建設的國撥資金數額很小。1970年,大同地區國家撥款建築面積為1685平方米,其中除給大同二小學300平方米、立志飯店202平方米,其餘1183平方米建築面積都給了農村學校和衛生院。1971至1974年,少許國家撥款的建築面積都給了農村。
1978至1983年,大同區城鎮公共建築事業是一個大發展階段。其間公共建築總面積為63441平方米,其中:屬於區機關建築16963平方米,教育17622平方米,衛生3908平方米,文化設施8666平方米,工、商、財貿6046平方米,服務設施5874平方米,社會福利1324平方米,公、檢、法3038平方米。這些建築技術先進,樣式新穎,一部分是由設計院幫助設計的,一部分是自行設計的。大同影劇院耗資一百三十萬元,建築面積為2369平方米,能容納1200人。大慶市三十五中學(即大同三中)的教學樓和大同三小學教學樓都是適應新形勢的先進建築。

通訊

大同區通訊裝機總量2萬門,實現了光纜、微波通訊。

旅遊


松基三井
1958年9月,松遼石油勘探局最早提出在肇州縣“大同鎮電法隆起”上安置“松基三井”的井位,蟛位的旁邊有一個名叫高檯子的小村莊。鑽井隊於1959年4月11日在那裡開鑽,從井深1050米處開始,連續在6個井段取出粉砂岩和細砂岩岩芯,都見到了油浸和含油現象。在場和趕來的專家經過認真的研究,果斷地決定用原鑽試油。1959年9月26日下午4時,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1986年松基三井碑被定為黑龍江省重點保護單位,1999年重修后改稱為“松基三井紀念地”。
鐵人紀念館
鐵人紀念館位於大慶市解放二街8號,是1989年在“鐵人王進喜同志英雄事迹陳列室”舊址上新建的。全館總佔地面積5.4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3萬平方米,主館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在主館前面廣場平台上,兩大片草坪間,聳立著一尊鐵人王進喜手持剎把的高大塑像。繞過塑像,進入展覽室,室內開放三個展廳,共陳列了200餘幅照片和300多件珍貴實物,展示出了鐵人的主要經歷,他在大慶石油會戰中的英雄業績和大慶人的35年來學習鐵人精神的情況。
鐵人紀念館
鐵人紀念館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7月,“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發布,大同區排名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