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洗馬橋的結果 展開

洗馬橋

蒼南縣金鄉鎮

步出金鄉鎮靖海門(俗稱南門)約一華里,有一座七孔八塊橋板的石橋,名洗馬橋。橋欄桿上蟠踞24對青石獅子,二端欄桿與橋面銜接處,各有一對伸頸飄鬃的石馬,緊緊擁抱欄桿。

橋南側一棵蒼勁的榕樹枝粗葉茂。樹下,清乾隆53年(1788年)立的“洗馬橋碑” ,歷經二百餘年風雨。

歷史


金鄉衛是浙南閩北的軍事重鎮、抗倭中心,其中置有軍營、辟有校場,供將士駐紮守衛、操練習武。洗馬橋址原是一片廣袤的溪灘。毎當衛城官兵在演練之餘,或在抗擊倭寇榮歸之時,便策馬溪灘、洗刷戰馬、按撫坐騎。。
洗馬橋址又是衛城內外軍人百姓、漁民農夫往來耕種、走親訪友、讀書經商的必經之路。但是,一旦大雨過後,上游溪水滾滾而下,淹過粗石,漫沒石埠,至使行人步履艱難。
家住橋址十裡外,廿三都東店包地方的包松發,常常往返溪灘,見聞此情此景,當他六十二歲時,滋生慈悲之心發起在此建橋。他自己慷慨解囊帶頭集資,還日夜奔波鄉間民里發動熱心人相助,經努力終於在明橋後期在溪灘上建起平橋,名“洗馬橋”。
又立下囑言:包氏子孫不管以後何時,不論富有貧寒,在重修重建洗馬橋時都要鼎立相助。在清乾隆53年(1388)洗馬橋重修時,包公舜孫包文學一舉助白銀60兩,亦有包子選、包志雲等包氏資助銀錢。1991年洗馬橋又大修,雖時隔五、六百年,東店包人不忘祖訓,仍爭先恐後地踴躍捐資。

今昔


洗馬橋幾經修建后,仍然古色古香,車馬行人更是熙來攘往。每年清明節金鄉城隍爺”都要八抬大轎到南郊的“義冢地”、“布施墳”出巡,緬懷抗倭英烈,祭悼陣亡魂靈。而且“城隍爺”一定要大轎過橋,此時鼓樂齊鳴、火銃齊發、吶喊聲一片。早在清朝貢生徐煥之就有《平橋洗馬》七絕一首:
汗馬功成百戰收
平倭遺事說金舟
橋頭一派蒼涼水
猶為英雄咽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