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實在論
批判實在論
批判實在論具有明顯的批判主義特徵,即認為人們不可能直接認識存在本身。是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美國繼新實在論而出現的哲學流派。
目錄
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美國 繼新實在論而出現的哲學流派。倡導者是:D.德雷克(1898~1933)、A.O.洛夫喬伊(1873~1962)、J.B.普拉特(1875~1944)、A.K.羅傑斯(1868~1936)、G.桑塔雅那、R.W.塞拉斯、C.A.斯特朗(1862~1940),他們於1921年聯合出版了題為《批判實在論論文集》一書,發表了他們對認識問題的共同觀點。桑塔雅那一般被認為是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塞拉斯在1916年曾單獨出版過《批判實在論》一書。
批判實在論具有明顯的批判主義特徵,即認為人們不可能直接認識存在本身。儘管《批判實在論論文集》的序言聲明,批判實在論的"批判的"一詞與I.康德的哲學無關,但是該論文集中普拉特的《批判實在論與知識的可能性》一文卻承認,批判實在論有不可知論的因素。
批判實在論的出現,與新實在論者在說明人們認識上的謬誤和錯覺時碰到的困難有關。多數批判實在論者放棄了新實在論那種接近於素樸實在論的一元論的認識路線,改而採取二元論觀點,認為認識的主體和被認識的客體二元地存在著,從而把意識和客觀世界形而上學地對立起來。新實在論者認為"中性諸實有"是認識的出發點;批判實在論者認為"感覺材料"或"本質",或"特性複合體",或"性質群"是認識的出發點。新實在論者斷言,人在認識時,客體是直接呈現於意識之中的;批判實在論者反對這種看法,他們宣稱,認識的直接材料既非作為存在物的主體或客體,又不是內心狀態,也不是外界的物質對象,作為材料直接呈現於意識的是"本質"。桑塔雅那認為,材料就是柏拉圖哲學中所說的共相,是人們通過直覺所知的實在界的證據。
批判實在論者並沒有全盤否定新實在論。他們也承認客觀世界不管人們是否知覺都是實際存在的。普拉特還讚揚新實在論者關於提供給我們思想的材料是由種種意義或性質組成的觀點。但他同時又認為,新實在論者並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某些極為重要的區別",沒有看到這些意義"同我們的心理狀態中感覺性部分之間的區別",沒有看到這些意義"同人們認為是引起這些意義的現存物質對象之間的區別"。他進而指出,新實在論因此"為自已造成了一些很嚴重的困難,特別是在知覺和謬誤這些問題上"。批判實在論者在試圖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學派。
雖然多數批判實在論者認為,感覺材料是認識外界事物的手段、工具或中介,但圍繞著如何理解感覺材料的問題,一些批判實在論者卻展開了爭論。德雷克1931年發表意見說,感覺材料只是假定的存在物,我們直接感受到的並不是外界事物,而是外界事物通過感覺器官所產生的結果,這些結果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事情。他還借斯特朗舉過的例子說明其見解:我們凝視太陽片刻后再看牆壁,往往會看見牆上有一個象太陽那樣的發光圓盤。這是由於視覺神經或腦髓的作用,使人覺得好象牆上有一個發光的圓盤,雖然這是幻覺現象,但我們的知覺經驗就是這樣的。德雷克指出,這就是對人的認識為什麼會發生謬誤和錯覺的說明。普拉特和洛夫喬伊等人提出了所謂"心物二元論",認為感覺材料是一種心理狀態,外界事物要靠它去感知。普拉特認為凡是由一個物質事物和其他物質事物發生關係時所造成的性質是客觀的,凡是由感知者產生的性質是主觀的。斯特朗把洛夫喬伊的觀點叫做"現象主義"並加以批評,同時提出了自己的"實體主義"。他認為,感覺材料是由腦髓這種實體生成的,而且總是同感覺材料所指的外界事物有關。就物理方面而言,認識就是把獲得的印象作為出現於外界的符號來運用,材料的產生是由於人們把自己的感覺狀態移於外界。
批判實在論者為解決新實在論在認識論問題上所遇到的"困難",雖然作了種種嘗試,但其自身也碰到各種無法克服的困難。從30年代後期起,批判實在論就逐漸在哲學界喪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