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深供水工程
東深供水工程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是北起東莞橋頭鎮,南至深圳水庫,途經東莞、深圳兩地的東深供水工程。其主線綿延68公里,將東江水輸送至此,擔負著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8個鎮三地2400多萬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是黨中央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可謂供港生命水線。東深供水工程用50多年的堅守,見證了香港的繁榮穩定與深莞地區的加速發展。
20徠21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東深供水工程圖示
危急之下,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聯名向廣東省政府請求救援,希望從廣東東江引水供給香港。廣東省立即回應,歡迎港方派船到珠江無代價汲取淡水,廣州市每天免費給香港供應自來水2萬噸。同時,廣東省將這一情況上報中央。
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工程的關鍵是發源於深圳大腦殼山的石馬河,如果要引水香港,需要將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由知青、農民組成的萬人建設大軍在昔日寧靜的石馬河一字形排開,喊出了“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克服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重困難,甚至用肩挑、人扛的方式施工,工程在短短1年時間內就建成通水。
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水南流至深圳市,需將其中一條原本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支流──石馬河變成一條人工運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工程因而相當艱巨。1963年,工程展開,經八級提水,將水位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庫,再由庫尾開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庫,再由深圳水庫直接供應香港。東深工程運河起自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流經司馬、旗嶺、馬灘、塘廈、竹塘、沙嶺、上埔、雁田及深圳等地,全長83公里,主要建設包括6座攔河閘壩和八級抽水站。工程於1965年1月完成,3月1日開始向港供水。除供港外,還灌溉沿線農田16.85萬畝,排澇6,000畝,每年向深圳沿線城鄉提供3,000萬立方米生活用水。
東江水抵深圳水庫后,經兩條橫跨深圳河的水管,輸入位於邊境木湖的接收水池,然後再輸往木湖抽水站。第一條自邊境鋪設之水管,1960年是在達成深圳供水協議后裝置,水管直徑48吋,全長約十哩,起自文錦渡附近,經石陂頭、粉嶺至距石岡一哩入大欖涌引水道止。1964年增設的第二條直徑54吋水管,起自新界文錦渡經梧桐河抽水站至大埔頭輸水隧道,與船灣淡水湖系統連接。該輸水管自梧桐河泵房經上水、粉嶺抵達大埔頭后,可經過泵房注入大埔頭,至下城門水塘輸水隧道轉沙田濾水廠,供應市區。
東深工程徠曾擴建三次,第一期擴建工程於1974年開始動工,1978年11月26日完工,主要是按原規劃加建7台抽水機及增建中小型水庫,工程費用達人民幣1,483萬元。港府為配合東深工程第一期擴建計劃,於1978年再斥資1.17億元改善東江供水計劃,第一部份在木湖興建一個新蓄水池及抽水站,加強輸入廣東省原水設備,第二部份是由梧桐河抽水站至船灣淡水湖興建輸水管,增加梧桐河抽水站抽水量。
第二期工程於1979年8月簽訂《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第二期擴建規劃報告》協議後進行,主要是再擴大原工程在馬灘、塘廈、竹塘、沙嶺、上埔及雁田的抽水站,加高深圳水庫主壩1米,新建的工程則包括於新開河口興建東江抽水站,提高供水數量。1981年下半年,香港亦耗資1.5億,在木湖、大埔頭及粉錦公路興建三座抽水站,在木湖興建接收輸水設施,開鑿5.2公里長隧道及鋪設5,000米的水管,將接收廣東省供水工程列為十二年計劃的一部份。
1989年11月,開展的第三期擴建工程,維持二期工程的水位不變,擴建東江、司馬、馬灘、竹塘、沙嶺等抽水站及加建塘廈抽水站,將供水量增至17.43億立方米,最大提水能力約每秒69立方米,其中11億立方米原水供港,向深圳供水達4.93億立方米,沿線灌溉用水1.5億立方米。
1998年,廣東省政府建議興建一條全長83公里封閉管道,自東莞橋頭鎮直達深圳水庫,避免食水沿途受污染,短期內改善水質,預計工程需費47億元人民幣,當中有24億元由港府免息貸款,分20年攤還。該工程於2000年8月28日開始動工,第一期管道長50公里,由東莞太源至深圳雁田水庫,工程已於2003年6月正式啟用。
東江水污染問題長期困擾香港人。2004年,當密封管道落成一年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於3月18日至19日,分別在密封水管的入口地帶抽取32個樣本,在源頭水樣本中,大腸桿菌超標3,200倍、部分樣本發現重金屬如水銀等,「污染程度猶如糞水」,該化驗由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受委託進行。
其中,位於東江水起點的太園抽水站,每100毫升水中含有120萬至320萬顆大腸桿菌,最高超標達3,200倍。即使在密封管道直接抽出的樣本,大腸桿菌亦達9.1萬至93萬不等,而氨氮最高含量亦達每升5.25毫克,超標近10倍。在小部分樣本中,零星發現含量超標的重金屬,當中包括鉛、水銀,其中一個在密封管道抽取的樣本,發現每公升含0.014微克的水銀,超標280倍,但其餘樣本再無此發現。
不過,水務署強烈反駁該份報告,重申本港食水可安全飲用,並質疑該環保團體抽水位置。發言人指:「我們根本不用反駁,我們有數字!」根據水務署化驗報告,自密封水管去年6月啟用后,他們在7月起至今年3月,在位於香港邊境的木湖抽水站抽樣,發現大腸桿菌每升水含量,大跌31.7%;氨氮含量更急跌84.6%,反映本港水質顯著改善。
港府與綠色和平數字為何出現嚴重分歧,有學者相信,有可能與近期「枯水期」有關。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表示,冬天水落石出,東江水已大為枯乾,令污染物較全年平均數為高,但他認為,即使只在個別月份水質特別差,亦會對市民構成影響,港府宜每月公布水質報告。綠色和平總幹事廖洪濤憂慮,即使水質只屬季節性惡化,但是港府為清理食水,將要採用更多化學物料進行消毒,市民最終一樣會喝進肚裡。他批評,自密封管道啟用后,鄰近東江、受嚴重污染的石馬河,水量急降,每遇潮水漲退,更可倒流至東江中游,污染東江源頭。去年廣東水利廳亦承認石馬河污染極嚴重,計劃整頓污染。
2006年,港府再次重申密封管道啟用后,輸港東江水水質在各方面都有顯著改善。港府與廣東省政府設立緊急通報機制,透過電話及傳真就可能影響東江水水質的重大事故儘早通知對方,以便實時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和相應行動,確保供水安全。水務署亦已制定一系列的應變措施,以應付東江水水質變差的情況,主要措施包括:
在木湖抽水站若發現現在接收的東江水水質變差,便立即提升各項監控水質的措施。
如有需要,會在木湖抽水站排放所有接收的東江水。
與粵方保持聯絡,減少或暫停東江水輸港,並向粵方索取水質變差的詳細資料以便制定下一步的應變行動。
將供應本港各濾水廠的原水改由本地水源供給。現行協議包括1989年供水協議和1998年貸款協議。
由於香港人口增長較預期少、香港工業北移及香港人開始節約用水,近年來東江供水有過量之嫌。基於合約規定,現時香港每年必須購買最少約8億立方米東江水,耗香港政府公帑逾24億元。但因為香港水塘因氣候轉變而變得水頭充足,竟出現水塘滿溢的情況,在1998年至2003年期間已把約值30億港元的東江水排入大海,更引發傳媒大幅報導,稱此舉為「倒錢下海」。2005年,香港各水塘總存水量為5.54億立方米,佔總容量94.64%。而於同年,因水塘滿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達1.09億立方米,如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即逾3億元。政府當時表示希望能夠跟粵方達成新的供水協議,考慮彈性供水的安排,以避免庫房不必要的流失。
河源市位於東江的中上游,市區87%面積屬東江流域,長約254公里,佔東江的總長度超過45%。而該段東江水質的質素,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影響包括東莞、惠州、廣州、深圳及香港地區的2,000多萬名居民。由於河源市有責任保護水源清潔,因此該市在工業、旅遊及林業等均受到限制,令河源市的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2006年2月,河源市6名人大代表向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提交「關於將河源新豐江水庫至深圳東莞及香港等地區管道供水工程列入省『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議書。建議書提及發展河源市的新豐江水庫,直接供水到東莞、深圳及香港等地區,充份利用河源市的水資源,以促進河源經濟的發展。河源市的代表又指出,新豐江水庫鄰近的居民為東江的水資源,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及代價,自水庫建成以來,仍有20多萬人生活於貧窮線之下。因此,他們十分希望該地的經濟能儘快有所改善。
東深供水工程
出於感激當地人保護水源地和移民的動機,北京對水源地實行了對口經濟支援和高考加分等優惠政策
根據《瞭望東方周刊》去2011年的報道,香港今年花在東江水的成本,約為每立方米4.32元,數倍於供給東莞的東江水價格0.5元,亦高於供給深圳的價格0.96元。
香港回歸以來,1997年至2017年6月底,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向港供水超140億立方米,為香港繁榮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東深供水工程擔負著向香港、深圳和東莞工程沿線三地2400多萬居民提供生活、生產用水的重任。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東莞沿線八鎮用水的80%左右,都來自東深供水工程。
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作為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於2015年通過水利部水利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單位達標評審,並於2018年通過證書延期複審。多年來,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建設與完善,讓粵港供水逐漸形成獨特的安全文化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安全生產管理局面,公司於2018年獲評廣東省安全文化建設示範企業,並高分通過國家級水管單位複核驗收。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於香港簽署。《框架協議》擘畫出了打造國際一流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藍圖。
顯然,就灣區東部的水資源來說,要支撐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運行,僅靠調運而來的東江水已難負重荷。為此,廣東省水利廳牽頭開展一系列調研論證,在歷經近十年統籌謀划與科學論證后,國務院、廣東省相繼作出戰略部署,興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幹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沿途輸水至廣州南沙擬新建的高新沙水庫、東莞的松木山水庫及深圳的羅田水庫,全程百餘公里,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工程設計規模為17.87億立方米/年,建設工期60個月,總投資約為人民幣339億元。工程建成后,將實現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並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日前,該工程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批複,工程的建設和運營由粵海集團旗下的粵海水務承擔。在大灣區時代,作為粵港澳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要一環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將和東深供水工程一起譜寫新篇章。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四項關鍵技術和管理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程2003至2004年獲得“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大禹獎”、“全國優秀工程勘測設計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等多項榮譽。
2021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