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字

徠耳(拼音:ěr)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義指聽覺器官耳朵,引申指像耳的東西。耳在頭兩側,故引申為位置在旁邊的,如:耳房、耳門。耳在古代文獻當中又用作動詞,作聞、聽解。“耳”的古音與“矣”相近,故又假借為文言語氣詞,表限止,相當於“而已”“罷了”,又可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相當於“了”“啊”“也”。

耳是漢字部首之一,以“耳”為意符的字大多與聽覺或聽覺器官有關,如聽、聲、聾、聵、取、聰等。

文字溯源


耳
象形字,甲骨文(圖1)的“耳”字就是展示的人耳的形狀,還有清晰的“耳郭”,後來隨著文字出現的越來越多,人們便把耳朵的輪廓更加清晰化,在“耳”字上多加了幾個筆畫。西周金文(圖2)中的“耳”字,就像半個圓包著一個橫躺著的“大”字,“耳郭”內部的情況比較清晰地展示出來了。而小篆(圖3、4)形體的筆畫變得簡練以便於書寫,耳朵的輪廓逐漸沒有了,但還是能看出耳朵的樣子。到隸書(圖5、6)、楷書時字形趨於線條化,之後這樣的形象性就完全喪失了。

基本釋義


耳 ěr ㄦˇ
● ●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背(bèi)。~垂。~鬢廝磨(mó)。~穴。~聰目明。~濡目染。
● ● 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 ●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房。鼎~。
● ● 聽說:~聞。~軟。~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歲)。
● ●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
● ● 文言語氣詞(大致同“矣”):“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

詳細釋義


耳徠 ěr
〈名〉
● ●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 ●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於行。——明·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 ●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 ●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 ● 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於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 ● 穀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 ●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而止切
(耳)主聽者也。者字今補。凡語雲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雲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雲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雲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從耳。

康熙字典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荊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耳之山。【註】?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自關而東謂之螾?,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耳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丨(豎)④一(橫)⑤一(橫)⑥一(橫)
【寫法】❶首筆橫居上居中,第二、三筆兩豎分列豎中線兩旁,左短右長。❷框中下橫在橫中線。❸末筆長橫在橫中線下方,兩端都超出上部,長橫與長豎相交,托住上部。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六止開口呼次濁而止切ȵi
集韻上聲六止開口呼次濁忍止切nʑie
平聲下平十六蒸開口呼次濁如蒸切nʑieŋ
上聲四十二抍開口呼次濁仍拯切nʑieŋ
韻略上聲忍止切
增韻上聲忍止切
中原音韻上聲支思次濁ɽï
中州音韻上聲支思而止切
洪武正韻上聲二紙次濁忍止切ȵie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耳目、耳朵、木耳、悅耳、耳食、耳孔、耳沉、耳膜、耳機、耳針

相關成語

耳聽為虛、耳聞目睹、耳視目聽、耳濡目染、耳鬢廝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