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清末傷寒學家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名壽全,字欽安,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人稱“姜附先生”、“鄭火神”,後世學者推鄭欽安為中醫“火神派”開山鼻祖。

鄭欽安學醫於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塘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徠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

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書傳世。

1911年去世,享年87歲。

人物生平


幼學醫術

原籍安徽,其祖遊宦四川,遂寓居邛崍。幼習經史,后從劉止塘學醫。道光中葉行醫於成都。學本《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之奧旨,謂“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強調元陽真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陽,用藥多為大劑姜、附、桂等辛溫之品,人稱“姜附先生”、“鄭火神”。精研《傷寒論》,謂六經辨證可愈外感,亦可治內傷。

桃李天下

弟子甚眾,門人盧鑄之,頗得其傳。後世學者推鄭欽安為中醫“火神派”開山鼻祖,傳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兩省乃至全國,聲名卓著者如盧鑄之、祝味菊、吳佩衡徠、補曉嵐、范中林等。

主要成就


醫學

鄭欽安在中醫學術上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重視陰陽辨證。他在《醫理真傳》敘中說:“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證。亦不難於識證,而難於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在學術上重視人身一氣之根,他認為真陽一氣的生理運行是否正常,為人身發病與否的關鍵。因此,臨證之中處處重視人身一氣運行,提出了“萬病一氣說”的學術見解。
他將太陽病分作經證、腑證和變證,陽明、少陽皆分經腑,太陰有陰化、陽化,少陰有水化、火化,厥陰有寒化、熱化,並融人六經氣化之說。
其三部著作發展了《傷寒論》經方的圓通運用,對明代溫補學派的溫陽學說也是批判的繼承和發揮。其中扶陽思想,是學者研究溫陽學說的重要內容,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鄭欽安三部著作皆流傳至今,為後世學者所珍視。

個人作品


醫書

鄭欽安治學嚴謹,醫技精湛,行醫課徒之餘,撰成《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部著作,均流傳於後世。
《醫理真傳》四卷,刊行於1869年,論乾坤坎離、陰陽五行之理,主醫易匯通,結合易理闡述醫理,以陰陽坎離為綱,強調真陰真陽為性命之本,討論陽虛證、陰虛證及雜病的辨治。
《傷寒恆論》十卷,刊行於1869年,是編髮明仲景之學,考釋《傷寒論》,詳釋方義,細析脈理。
《醫法圓通》四卷,刊行於1874年,主要為討論雜病之書,論雜病以陰陽為實據,辨明陰陽虛實及雜病處方圓機活法,並批駁時醫弊端,示以用藥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