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令

嘉令

樂器名稱。嘉令,是藏族雙簧氣鳴樂器藏語“嘉”為漢族的意思,“令”譯為笛,意即漢族的笛子。又譯作加林。漢語稱藏族嗩吶

民族樂器


嘉令
嘉令
造型獨特、形體高大、裝飾精美,用於合奏或伴奏,深受人民喜愛。流行於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各地。

歷史文化


相傳,嘉令是由內地傳入藏族地區的嗩吶演變而成的,其名稱即是最好的佐證。另一種說法是:大約在五世達賴時期(公元1642年—1682年),從西部的拉達克地區傳入拉薩的。嘉令的形制,與內地流傳的嗩吶基本相同,但要比一般的嗩吶管身要長、管徑較粗、按音孔稍大、管哨也稍粗並較硬,還有的嘉令管身是由兩層木管套制而成的,尤其是它的外表裝飾,遠比內地的嗩吶精緻、美觀。

形制結構


嘉令由管身、喇叭口、芯子、氣牌、管哨等部分組成,通長48厘米~72厘米。管身木製,多採用紅木烏木檀香木等優質硬重木料製作,尤以用名貴的深紅色檀香木製的為最佳。管身呈圓錐形,后小前大,管體中空,兩端相通,管長20厘米~40厘米。管身多開有八個(前七后一)圓形按音孔,也有的設有七孔(前六后一)。音孔之間設置有銀制環箍,上面還嵌有色彩鮮艷的淡藍色的松耳石裝飾。尤為獨特的是,在布達拉宮嘎爾巴樂隊里使用的嘉令,管身的首端是由可以拔出的雙層套管組成的。管的首端置有芯子,管的尾端套有可以活動的喇叭口。也有的嘉令,管身用銅片製成,與喇叭口焊接成一體。喇叭口又稱碗,多使用薄銅片圈制而成,也有使用銀片製作的,有的還在純銀碗上鍍金。嘉令的喇叭口較為長大,一般碗長14厘米~26厘米、碗口直徑12厘米~18厘米,在碗的上口、中部和碗口部分,分別嵌有對稱的環形凸條圖案或雕刻出花卉紋飾,碗口邊緣一側綴有銅或銀環,供拴系絲穗飄帶之用。芯子銅或銀制,名貴者銀外鍍金,呈中空圓錐體,長7厘米~12厘米。氣牌為兩塊圓形銅製薄片,分上、下套在芯子上,中間夾以兩個銅製圓球形裝飾物,氣牌上片是為吹奏時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以壓緊管身。有的嘉令,將芯子、兩片氣牌和中間的裝飾物焊為一體。管哨葦制,以採用 當地高原水塘所產之蘆葦為佳,上口是扁平的雙簧哨片,下口為圓形哨座套於芯子上口。各地嘉令規格不一,在藏傳佛教寺院用於宗教活動的嘉令,通長60厘米~70厘米,如拉薩大昭寺的嘉令,通長64.4厘米,碗長23厘米、碗徑15.6厘米。薩迦縣薩迦寺的嘉令,通長69厘 米,碗長25.3厘米、碗徑14.4厘米。日喀則札什倫布寺的嘉令,通長61厘米,碗長20.4厘米、碗徑16 .2厘米。寺院用於嘎爾樂隊的嘉令較小,通長48厘米~55厘米,如拉薩市布達拉宮的嘉令,通長48.5厘米,碗長16厘米、碗徑12.2厘米,昌都向巴林寺的嘉令,通長51厘米,碗長14厘 米、碗徑 13.2厘米。日喀則札什倫布寺的嘉令,通長55.1厘米,碗長17.2厘米、碗徑13.2厘米。整個嘉令,造型協調、裝飾精細,外表非常美觀,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具有不盡的欣賞價值和無限的收藏價值。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持握嘉令,右手在上,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左手在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二、三、四孔,第一孔不用,第二孔也較少使用。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除第一孔外,背孔也封而不用。口含管首雙簧管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可使奏出的樂聲連綿不斷。嘉令的筒音不一,通常在b—e?1之間,音域a?1—b?2。發音低沉、渾厚,別具特色,演奏技巧常用快速裝飾音。常用於齊奏、器樂合奏或為藏劇、歌舞伴奏。

寺院法器


嘉令是藏傳佛教寺院的必備樂器,被推崇為法器,常在宗教活動中應用,如誦經音樂、羌姆表演和嘎爾演出等。在雲南省迪慶州中甸縣歸化寺,誦經時齊奏《堆列》,樂意為讚頌菩薩;念大經時,嘉令則參加吹打樂《敖稱浪》,樂曲都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在四川省甘孜、巴塘德格等地寺院所屬的藏劇團樂隊中,也使用嘉令為藏劇伴奏。嘉令在藏族民間很少使用,但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和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等地,民間婚嫁或送喪時則要吹奏嘉令。

博物館收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嘉令多支,其中有一支為寺院宗教活動用的嘉令,通長70厘米,芯子長8.5厘米,管身長39厘米,上口內徑1.2厘米、下口外徑3.4厘米,開有八孔、背孔封堵,碗長20厘米、碗徑15厘米,碗上刻有雙龍、雲紋等凸條圖飾。另一支用於嘎爾樂隊的嘉令,通長51厘米,芯子長10厘米,芯子、氣牌和中間球形裝飾物連為一體,下口插入管首1.5 厘米,管身銅製,與喇叭口焊為一體,上口內徑1.2厘米,碗長11厘米、碗徑12.2厘米。音孔間鑲有錫環,環上嵌有淡紅、淡藍相間的松耳石裝飾。首尾兩端綴有銅環,中間拴系一條銅鏈,尾環並垂有絲穗為飾,外觀極為精美。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