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滿庭芳·三十三年的結果 展開
- 蘇軾元豐六年詞作
- 蘇軾元豐七年詞作
滿庭芳·三十三年
蘇軾元豐七年詞作
徠《滿庭芳·三十三年》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開篇即感慨人生,繼而從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窮困潦倒進一步感嘆時光易逝,毫無建樹,處境艱難;下片筆鋒轉向寫景,前半寫自己與故人攜手林間的南山之游,後半借眼前景色抒發萬里歸思之情。全詞敘述條理分明,猶如一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散文;詞句多化用前人詩文,信手拈來,自然貼切;情景交融,音韻和諧,結構如行雲流水,毫無生澀之感。
滿庭芳
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雲帆。故人驚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異趣,君何事、奔走塵凡。流年盡,窮途坐守,船尾凍相銜。
巉巉。淮浦外,層樓翠壁,古寺空岩。步攜手林間,笑挽扦扦。莫上孤峰盡處,縈望眼、雲海相攙。家何在,因君問我,歸步繞松衫。
⑴滿庭芳:詞牌名。又名“鎖陽台”,《清真集》入“中呂調”。雙調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韻,下片五平韻。
⑵劉仲達:蘇軾在家鄉眉山結識的朋友。
⑶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⑷煙浪雲帆:浪如煙波,雲如船帆。
⑸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職卑微。作者自謂。
⑹塵凡:如同說凡塵,世俗之事。
⑺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陰、年華。
⑻窮途:喻路走到了盡頭。《世說新語·棲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坐守:喻無所建樹,坐視時光流逝。
⑼巉(chán)巉:形容山勢峭拔險峻。
⑽淮浦:淮河岸。《詩經·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⑾扦(xiān)扦:扦古同“摻”,手纖細的樣子。《詩經·魏風·葛屨》:“扦扦女手。”此處指蘇軾挽著劉仲達的手。
⑿歸夢:歸鄉之夢。“夢”原作“步”,據《全宋詞·訂補續記》改正。松杉:指故鄉之樹;一說指祖墳,古人常在墳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鄉。
我十七歲時,開始在眉山與劉仲達認識往來。現在我四十九歲,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凍,因長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敘舊感嘆,為紀念此事,於是寫了這首詞。
徠三十三年來,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煙波,雲如船帆。老朋友見到我很驚訝,因我官位卑微,臉色又憔悴。我是因為豪放不羈,志趣與眾不同,才落得這個下場,你為什麼也窮困潦倒呢?年華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經結冰,船隻都停在一起,首尾相連。我們處境艱難,無所建樹,只能坐看時光流逝。
南山高峭險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層樓疊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們二人攜歌姬同游,挽著她們的纖纖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處,是為了眺望遠在天邊的家鄉,但放眼望去,縈繞眼中的只有茫茫雲海,所以還是別登上頂峰吧。你問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夢裡回歸故鄉,夢魂縈繞在故鄉的松樹與杉樹上。
蘇軾自從走出家鄉眉山上京赴考後,從此宦海浮沉,到老都沒能回去四川,因此老家裡的親人、朋友都很難再見到面。劉仲達是蘇軾的舊友。毛本引楊元素《本事曲集》云:“子瞻始於劉仲達往來於眉山。后相逢於泗上,久留郡中。游南山話舊而作。”據此以及詞序可知,此詞是蘇軾在泗州(今江蘇盱眙)遇到劉仲達時所作的,時在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
此詞為作者逢故人而作,故緊扣雙方落筆。上片敘事抒情,一開始便感慨人生,繼而從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窮困潦倒進一步感嘆時光易逝,毫無建樹,處境艱難。開頭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煙浪雲帆”八字總結自己與故人分別數十年間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驚怪”眼寫自己憔悴之甚。蘇軾被貶后的生活是很窮困的,當時被貶為團練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據史書記載當時是“無屋可居,無田可食,二十餘口,不知所歸,饑寒之憂,近在朝夕”。所以在才會說“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問句寫故人與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異趣”而“強自取折”。也就是說他潦倒窮困,是因為不隨波逐流,與眾不同。“流年”三句補出與故人相見的時間地點和環境,與上面的議論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窮途末路的羈旅之思。
詞的下片筆鋒轉向寫景,再轉入抒情,一唱三嘆。前半照應詞序,寫與故人攜手林間的南山之游。過片“巉巉”二字,實寫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時也表現了蘇軾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從舟中到山中的遊蹤變化,與上片結句的情境構成逆轉,為下文寫景抒情作鋪墊。後半借眼前景色抒發萬里歸思。“莫上”二句語婉曲而意層深,結尾三句情愈轉深,而情深仍不離景物。說自己因對方的詢問而夢回故鄉,其實作者的鄉思根本不需要提醒。這樣寫既緊扣對方,也使措辭更顯迴環,行文平添曲折,餘波杳渺,蕩漾生姿。下片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的豁達樂觀,與老友的相知相得,對故鄉的牽掛眷念。
此詞情景交融,音韻和諧,結構如行雲流水,敘述條理分明,猶如一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散文。全詞多處化用前人詩句。如:“萬里煙浪雲帆”,化用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宜掛雲帆濟搶海”和白居易《海漫漫》“雲濤煙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語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我自疏狂異趣”,則是化用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疏狂屬年少,閑散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襲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和楊素《山齋獨步贈薛內史詩二首》“深溪橫古樹,空岩卧幽石”詩意;“雲海相攙”,化用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家何在”,則出自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些化用,信手拈來,自然貼切,可謂此詞的一個重要特色。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劉石《蘇軾詞選》:“詞作表現潦倒寂寥的心緒和思歸不得的鄉愁,但言語之間仍然透露出“疏狂異趣”的不屈個性和曠達胸襟,殊可貴也。”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縱橫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