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

立霧溪

立霧溪,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

地理位置


立霧溪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與合歡山之間。中央段的河蝕地形也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多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西溪、科蘭溪及砂卡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58.4公里,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流域面積


立霧溪
立霧溪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建有不少橋樑,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由於落差大(從源頭的3449公尺直到海平面),深而且水急,有不少的瀑布景點。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就已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後期亦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花蓮的古地名:哆啰滿,據知就是指立霧溪河口的砂金。

主要景觀


太魯閣位於立霧溪的下游,靠近中橫公路的入口處。由於地殼的隆起作用及立霧溪河水不斷地侵蝕切割,使得大理石岩層外露,因而形成陡峭的太魯閣景觀,主要分佈在長春祠、燕子口幾九曲洞一帶。
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極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

河道變遷


立霧溪
立霧溪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立霧溪自形成以來至少曾歷經三次的河道變遷,第一期河道變遷,據推測因河川襲奪使得原為古立霧溪的支流--古西卡拉罕溪成為斷頭河,今日的蓮花池即是當時河道的一部份。
當時的古陶塞溪自今日的竹村向西南流經梅園、蓮花池以西,轉至西寶、天祥至綠水向東流,並在流經區域形成許多河階,其中以竹村河階規模最大。第二期的河道變遷,發生約在二千四百年前左右,一次大規模的山崩,當時的綠水、天祥甚至到西寶一帶,曾經形成寬闊的堰塞湖,此一時期陶塞溪河道遷移至第一期古河道的東方。第三期河道變遷,則是布洛灣地區發生山崩堰塞河道,造成立霧溪兩岸堆積性的低位河階,如布洛灣、合流及道拉斯等河階,后因堰塞湖潰決,立霧溪急速下切形成今日的天祥、文山等侵蝕性的低位河階。
立霧溪河道變遷的結果,形成許多平坦的河階地,這些河階在地勢陡峻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內,成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發展地區,史前人類、原住民族與漢人均相繼留下許多活動的足跡。

特有礦產


玫瑰石
玫瑰石
玫瑰石產於台灣省花蓮地區的立霧溪、三棧溪及木瓜溪。立霧溪所產玫瑰石以色澤、色感取勝。玫瑰石因其表面是褐色或褐黑色,初看不起眼;但經切割、研磨之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色彩及線條。不僅顏色艷麗,更有如畫般的意境,似乎每一塊玫瑰石都有獨特的山水景色,石質好的可製成飾品。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縣,處於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接縫地帶,7000萬年前的蓬萊山運動,造就了玫瑰石的緣起。玫瑰石與台灣玉並稱為台灣礦石中的后與王。